第十二章:詮釋漢文化的幾個關鍵名詞(3 / 3)

事實上外部戰爭才是促成了人為法產生的本源,也是平均“性”文明的來源,所以平等、民主、自由、互愛、公正、和諧與法治,更多來源於外部輸入和王權、神權和性權自危,而內部挑戰和起義者並不能促進人類文明向前發展,後而更容易形成王權、特權和霸權,形成自然法的回歸。

不要談“性”色變,人性的實質就是生存與挑戰,是權利的出處,即而產生政治權力。其實人類文明發展的起點就是從爭取性權平等開始的,性權均分正是促成人為法產生的根源,從王獨占性權,到分享性權,再到均分性權,正是從平等到不平等再到平等的進化過程,人類從原始社會的均分性權,到出現王獨享性權,再到今天的一夫一妻製,正是人類從公平擁有性權平等,到特權獨享性權的不平等,再到今天人人享有性權的過程,這個過程正是人為法作用人類文明的過程,可見人為法是多麼多麼的重要啊!

人類是從無性權到有限性權,再到霸占性權一步一步進化的,霸占性權是人類社會出現的開端,人類有獨占性權的意思,才有開始社會文明的意思,國家的出現又是均分性權的開始,之後經過無數歲月的努力爭鬥,性權出現分化,有限性權再一次被人類所接受,但是有限性權並不是人類追求的最終目的,均勻性權,開放性權才是人類追求的目標。

但是,均勻性權和開放性權是有代價的,那就是人類繁衍生息的動力在消失。你可能已經看到,社會越發達,人類越文明,生活越富足,丁客反而越多,生育力反而越低。人們往往把這種現象歸罪於社會壓力大,其實不是,真實的原因其實是人類在性權自由的狀態下,傳宗接代繁衍生息的意思在攤薄,在淡化,人類不再追求性獨權,自然就不在在意是否傳承後代。所以說性權法也就是婚姻法是所有“人為法”中最最嚴肅的法律,性權法不能隨意製定或修改,因為性權是人類延續下去的動力本源,當人人都不在乎性權時,普遍地性權會吞噬人類繁衍生息的動力,那麼後果是人類距離消亡不遠了。

從這一點上說,所謂的共享世界其實根本就不存在,如果人類發展到共享世界,那麼人類離滅亡也就隻有一步之遙了。

五、什麼是儒?

人“需”為儒,可以直接理解男女所需即為儒,這裏所“需”仍然以女需為主旨含義,必須女人才能有儒。因為在漢文化中,巫婆是文化祖宗,女陰崇拜是人類的文化起源,這裏包括古四大文明。漢文化也是因為對女性能生育後代充滿神秘感,所以早期中原先民也是出於傳承的需要,創造出很多與女性有關的名詞,對孕婦和女陰有至高無尚的崇敬心理。

是故“儒”最原始的含義是女人養育後代之器即為儒!不過到殷商文化時,這個“儒”字的含義被放大了。

儒通“乳”,是女人養育後代的器官。意在柔、滿、豐、順、和。也可以理解為怯和懦。《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孔子對子貢說:“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是故存在階級,存在上儒和下儒。因“儒”含有政治色彩,容易涉及敏感話題,這裏不作深論。

但是隻要你記住一點便知儒之含義,所謂的儒是一群柔弱的有女需的女人在一起,即是儒!儒與道一樣必須從陰,陽性從之,獨陰可以是儒,但凡是陽皆不是“儒”,因為男人沒有養育後代的器官。

因此,凡道必陰,凡儒也必是陰,陽無道,也無儒。因為道是女人生育後代的器官,儒是女人養育後代的器官,儒通“乳”,道通“牝”,道和儒皆來源於女人的身體器官,男人怎麼會有這些身體器官呢?

道和儒必須是“陰之道”,“陰之儒”,凡是陽性皆無“道”無“儒”。這是學習漢文化必須了解的知識。

古代漢文化的“道”學和“儒”學其實都不是“智慧·愛”學,充其量是聰明學,因為漢文化是二元文化,往往走極端,一方麵過分的談性,把“性”涉及到文化的方方麵麵,一方麵又過分的壓製性,把“性”涉及到的一切事物都定性為低級趣味,無節製的打壓,既而造成人們虛偽的看待兩性關係,一方麵自我內心對“性”有強烈需求,一方麵又偽裝成聖人蛋,把自己弄得道貌岸然,像滅絕師太似的。

其實中國的道教和儒教都來自上古中原人的女陰和男·根崇拜,來自於中原原始人的生殖崇拜。道教來自下陰根崇拜,而儒教來源於上育乳根崇拜,追求陰陽法理,強調自然法則,講究陰虛主宰陽實,貫徹唯心永遠淩駕於唯物之上。

為什麼說古代中國文化是唯心淩駕於唯物之上的文化,因為中原人的陰陽文化就是精神(陰)映射、決定物質(陽)的文化,精神(陰)永遠淩駕於物質(陽)之上的文化。

其實“道”與“儒”都是精神淩駕於物質之上的文化產物,是陰陽世界;但是古中國人偏偏將物質淩駕於精神之上,將陽淩駕於陰之上,強調金餞、權力的重要性,強調自然法理淩駕於人為法理之上,將很多精神的東西也物質化了。

事實上人類自有能力建立社會、建塑文化、改造地球之後,就是人為法理決定自然法理的社會了,人們不在絕對強調物質化了。事實上人類越是物質化越是沒有凝聚力,反倒是精神充斥著頭腦的人反而意誌更堅定,更充滿凝聚力。比如上戰場,在戰爭中,越是貫徹精神的力量,戰士打仗越不怕死,越容易戰勝敵人,取得勝利;但是你如果用金錢刺激士兵,用金錢獎勵作為戰勝敵人的酬碼,那麼這場戰爭基本已經失敗了,因為當官員用金錢來買士兵的命時,士兵也就開始惜命了,因為沒命了給再多的金錢也無法享用。

某偉人將黨組織建立在連以上單位就是這個道理,當信仰激勵著戰士向敵人衝鋒時,精神的力量是無法估量的;當精神充斥著大腦時,人的意誌會更堅強,也更具凝聚力,更有戰爭力。

然而,古代中國文化發展到孔子時期,孔子在改良中原文化之中強調了“陽動陰承”的作用,強調政治、人文和宗教以上下有序的仁政為政治、人文和宗教綱領,為普遍的政治社會秩序,力圖加大“人為法則”的應用力度,片麵地強調男權社會的法治義務,片麵地強化唯物壓倒唯心的人類世界觀;但終因中原文化是陰陽文化,陰在前,陽在後而無法逾越中原文化的陰陽世界,最終導致孔子的男權改良運動無法徹底,無法像西方文化那樣,完全拋棄母權文化,拋棄自然法則,而成為真正的男權文化,和人為法則主宰自然法則的社會!

古中國為什麼富不過三代,且社會三十年一小亂、六十年一大亂、三百年一輪回的周期動蕩,為什麼?就是因為古中國人過分地強調自然法理,強調自然輪回,忽視人為法則的重要作用,忽略人是精神壓倒物質的智慧動物。在政治、人文、宗教上缺失“精神”是占上“思想”的基地,且“精神”高於“思想”而成為文化修養的基石。

自古以來中國人沒有真正的永恒的政治、人文、宗教精神,沒有正確的精神與物質概念,明麵上講陰陽,講先陰後陽,先精神後物質,實質上卻完全歪曲陰陽概念,惟“陽”是從,惟“物質”是從,拋棄精神世界,完全惟物質認識,將“陰”和“精神”拋在腦後,一頭鑽進錢眼裏,惟物質說話。

而事實是自然法理來源於思想,而人為法理來源於精神,人類隻有站上精神的台階,才能看到人為法理的偉大,隻有人人都重視人為法理,心中才會有精神信仰,才會有堅定的社會意誌和國家意誌;國家才會強大,人與人之間才會有凝聚力。否則,社會隻是一盤散沙,團結隻是表象,一旦有個風吹草動,人人都是孫悟空,會七十二變。

時代在發展,中國人如果不能拋棄思想,站上精神的台階,不能將人為法理置於自然法理之上,要想擺脫富不過三代和三十年一小亂、六十年一大亂、三百年一輪回周期動蕩之魔咒,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六、什麼是氣?

什麼是氣:這裏這“氣”指自然界寒、曖、陰、晴等現象:氣候,氣溫,氣象等。又指沒有形狀、體積,能自由凝結、聚集的物體。但氣在漢文化中不單指“氣”,還含有精神之義。

漢文化認為的氣是萬物生化的本源,王充說:“天地合氣,萬物自生。”這裏這個氣是空間概念,但是漢文化認為氣是物質概念,不是精神概念。

因此,漢文化認為的氣不是空間概念,這也是中原民族多數都是無神論者的根本原因。因為你沒有空間概念你就無法形成意念統一的精神信仰,沒有空間概念文化就無法形成天、地、空間三位一體之神,所以古代中原民族隻有天人合一思想,而無法形成三位一體之神。

在漢文化中“氣”便是在天人合一思想下形成的物質概念。

七、什麼是格物致知?

樹有年倫紋理,物有分類區別,窮究其理,各自不同,各自有各自的年倫紋理,各自有各自的分類區別,各司其能,各盡其用,各明其理,自會得到各自的道理,即是格物致知。

八、什麼是五行?

五行是中國的世界觀、物質觀。五行不是哲學,五行是理學,歸於理性認知的範圍。

五行概念的起源很早,大概起源於公元前一千年之前,應該在夏代中國人就有了五行概念。中國人的五行概念類似於古希臘人的水、氣、火、土四種元素。隻是古希臘人賦予水、氣、火、土四種元素愛和恨兩種精神力量,並認為這四種元素存在循環,存在不斷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這一點也是中國人的五行概念。

中國人的五行概念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五種元素互生互克循環往複,不斷產生、發展和消亡。

https://www.biqiuge8.com/book/85256772/87619962.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8.com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