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的告訴你,在上古,在母係社會,如果你想行男女尋求繁育之事,你要有個上下尊卑的秩序,要有個先來後到的順序,在你看著陰之道,用著陰之道時,你得講秩序,講順序。
這句話的重點是你必須有程序,有秩序的使用“陰之道”,你不能無序無規矩的使用“陰之道”,要有先來後到的順序和上下有序的秩序,有序的使用“陰之道”,即為道德!所以道德又叫順序、秩序,這就是道德!
因此,道德的全部含義就是“道”是自然法則,而“德”就是人為準則!這也是“道”不需要負責任和義務的根本原因,自然萬物有序的,有規則的啟動陰承陽動程序,繁衍自然萬物的子子孫孫,即是“道”!
那麼責任和義務又從何而來呢?從“德”處來!任何事物的責任和義務,皆從“德”來,因為“德”是人為法則和人為秩序,“德”是負責任和義務的定義概念!
很多中國人並不了解“道德”的真實含義,所以濫用“道德”二字,甚至一些高學曆人士也不懂“道德”的真正含義,比如一位名嘴講了兩個小時的“道德”課,可是他一句也沒有講到正點上,因為他不知道“道德”的真正含義。
“古聖雲:德者,性能中求之耳。夫德非道則無著,道非德則無主。道外覓德,其德遠矣;培德體道,其功切矣。”這句話很重要,“德者,性能中求之耳。”德是功能,是工序,如果單講“德”字,以如木工取線,一隻眼睛取線,是一條直線,兩隻眼睛取線就是十,就是“行得要正,看得要直”之義。但是如果將“道”與“德”組合成詞,那麼,德必從道,道成從性,無性道死,死道無德。
你不要把“道德”想得多少高大尚,其實漢文化都是從巫婆們的女陰崇拜,從陰陽之“性”開始詮釋人類的世界觀和方法學的。所謂“德者,道之功也”(韓非語),“德者,道之用也”(陸德明語),“德者,道之見也”(蘇轍語)。其實就是遵循自然法則,強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強者優先的道德觀念,強調強者、皇帝、強權階級、達官貴人的特權地位。強調強者優先上下有序的使用“陰之道”。
所以孔子以“仁”為主線,強調“上下相親謂之仁”的上下有序的社會秩序!以“義”為主線,強調先後順序的社會秩序!重複一遍重點:“仁”是上下有序的社會秩序,有秩序的使用“陰之道”,即為“仁”!“義”是先來後到、左右有序的社會秩序,是左右有順序的使用“陰之道”,即為“義”!
“仁”,孔子說:仁者,愛人,愛有差等。《說文》:仁,親也。《禮記·經解》:上下相親謂之仁。“仁”在漢文化定義在“上下相親謂之仁”,孔子說:仁人誌士,有愛人之心,但愛有差等,有上下階級差異。這裏沒有限定仁必須是陰陽相親才為仁。
所以仁不是道德,但必須從化於道德,所以“道德”必須是上下有序的次序和先來後到的順序,有次序和順序的使用“陰之道”,才為“道德”,而仁者,有愛無須有序的使用陰之道,但必須是“上下相親”的使用陰之道,故仁是上下、君臣、父子、夫妻間的親愛關係,可以是男女、男男、女女等。而義也無須有序的使用陰之道,但必須是“左右相親”,故義是左右兄弟姐妹間的親愛關係,也可以是男女、男男、女女等。
這就是漢文化中真實的“仁”“義”之含義。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漢文化認為“仁”是上下有序的社會秩序,是上下、君臣、父子、夫妻之間的親愛關係,而“義”是先來後到、左右有序的社會秩序,是左右、兄弟、姐妹、朋友之間的親愛關係。同樣,在漢文化中無論是“道德”、“仁”和“義”都來源於自然法則,強調強者生存、強強聯合、強者為大;強調公權壓倒一切私權,自我永遠順從強權;人為法權永遠屈從於自然法權。
四、什麼是性?
性是陰承陽動的自身自備動力源,是萬事萬物發展延續的根本,無性無延續,無性不繁衍,滅絕之路,因此任何人都無需談性色變,把自己弄得聖人蛋似的,要知道這世界無性無人,無人天滅地絕,一切皆不存在,哪來的聖人蛋?!
“性”在某種意義上講,“性”代表了權利和法治。早期人類是以家庭形式存在的自然動物群體,早期人類以家族方式生存,每一個家族都是由一隻強健有力的雄性或雌性作為族長,亦稱酋長或王統治家族族群。這些成為酋長或王的族群長老,又是以巫師或巫婆身份存在的精神領導。每一個家族由一個王和多位德高望重的臣,以及多位俯首稱臣的雄性或雌性聯合統治族內眾人,當然族內的一切財富和女人皆歸精神領袖所有,精神領袖身邊也會有無數個成年雌性作為後宮團隊,隨時準備為酋長或王生兒育女,甚至是全部族群女性皆歸酋長或王,這裏的“性”是一切人類存在生存的動力源,王主張一切“性”皆歸自己所有,所有女人皆是王的女人,這獨霸“性”權的行為促成了自然法的形成,也就是說,“性”權是人類行為法產生的根源。這是早期人類社會自然狀態的真實寫照。
世界上有兩種法則,一種是自然法則,一種是人為法則。自然法則是指宇宙間一切自然存在的、自然運動的、有周期循環的、有固有本質的基本法則,是不以人類的意誌為轉移的法律法規。那麼人為法則就是指宇宙間一切以人類意誌為轉移,人為創造的、含人為精神的,有人類意識形態的、可移動的,可改造的運動的基本法則,是不以自然意誌為轉移的客觀人為法則。
而“性”則是誘導人類產生和遵從自然法則,一切按照自然運動,周期循環的固有本質的基本法則生存的結果。因為王要行使自己占有一切性·事的權力就必須製定一套有利擁有這一權力的說詞,借助神的旨意便是王的手段之一,由此可知神權出自自然法,是王權、特權和霸權的基礎。但是隨著人類智慧的不斷擴充,人類開始不滿足財富和女人唯有王和多位德高望重的臣占有,最先總有那麼一兩個單個個體挑戰王和王臣們的權威,之後又有可以出現一兩個單個個體組成群體來挑戰王和王臣們的權威,內部武力爭鬥便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了。這時王權與神權出現分裂,人們開始懷疑王權和神權的權威。
挑戰王的後果隻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是戰勝王者成為新王,贏得財富女人和一切權利。一種是戰敗被殺,或戰敗成為王的奴隸,成為行屍走肉,生命歸於王者隨時都有可能被王者取走。這也是為什麼說起義者無關人文進步的原因,起義者的目的隻是贏得財富女人和一切權利而已。
這時自然法則在族群生存中達到了頂峰,王權和神權為了維係自身利益而高度集合。
然而,隨著族群單位人員的不斷擴張,族群在擴編,挑戰王和眾臣權威的單個個體也在不斷增加,這些人或單個挑戰王的權威,或組成群體挑戰王權和神權的權威,這樣每到春節動物發情期的到來,人類也會以如動物一樣蠢蠢欲動,這時王和眾臣便慌慌不可終日,隨時準備迎接來自族群內部的挑戰。
這時王權和神權為了維係自身利益會更加集合,於是自然法被無限放大,公權力肆無忌憚地擴張,人權、私權被隨意踐踏。
但是,隨著人類族群的不斷擴大,族群出現分裂,族群向社會化發展,社會化的形成又加大了族群凝聚力的需求。因為大的族群組建方國,方國與方國之間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利益衝突,這樣每個方國都緊迫需要每個人一生都趨之若鶩,爭先恐後的每天為方國疲於奔命的服務。
方國需要每個人一生為方國賣力,貢獻生命,那麼王國需要眾人凝聚力量的目的,當然還是為了強化王國存在,不被侵略和占有,這樣一來隻有方國更加強大,更加繁榮,才能確保王權、神權和“性”永存,並獨享。這樣一來任何一個王都不在是高高在上的權威了,都不在是高高在上的神主或王者了,神主或王者必須麵臨來自兩方麵的壓力,即內部挑戰和外部侵略。
這時的社會再無平等和安寧可言,麵對戰爭挑戰,王國、神棍和“性”再不能以自強自居,王權、神權和“性”所謂的平等和自然法則已經被動搖,甚至是開始顛覆了。
這個時期王權、神權和“性”便以外部侵略為口實,強化內部族人的凝聚力和團結精神,於是人為製定的法律就大於原來的自然法了,族群內部的挑戰個體和自發組織的挑戰群體借此機會要求分享王權、神權和“性”的權利,於是人類第一次分權開始了。
王權、神權和“性”的權利被分享是自然法被弱化的起點,王權、神權和“性”分治也是人為法走上意識形態的開端。因為國與國之間處於戰爭狀態,對每一個普通公民而言都是好事,因為戰爭可以促進人為法的進步和發展。
國與國之間處於戰爭狀態是促成人為法的進步和發展的動力。
王權、神權和“性”都是保守派,他們不會隨意改動自然法的內容。因為自然法強調的是強權、秩序和利益集中製,即完全不平等條約!而國家外部處於戰爭狀態和內部處於挑戰狀態,勢必導致王讓出部分特權,權力自然而然地被分享,被攤薄,這兩種戰爭狀態的存在,便促成了人為法的產生。
人為法的產生不但是分享權利和攤薄權利,更重要的是人為法可以促進公平,消除不平等,平均了人類“性”,維護了人類社會的政治、人文、宗教公平和秩序,實現人類社會人人平等、民主、自由、互愛、公正、和諧與法治!
人為法的產生促進了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為人類平均“性”文明邁出了一大步。
由此可見,外部戰爭和內部鬥爭是促成了人為法產生的本源,也是平均“性”文明的來源。
但是,這一切卻不是強盜和起義者促成的,不是內部挑戰促成的,強盜和起義者反而更喜歡自然法則,因為自然法則是一切財富和女人歸王所有,這本身就是強權霸權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