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人類是意識與物質並存的產物(1 / 3)

第九章、人類是意識與物質是並存的產物

達爾文認為動植物受遺傳、自然選擇、變異、生存需求等因素,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從少到多地進化著,發展著。

於是在現代中國就有人這樣描述人類的進化過程,“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由古猿發展而來的一種特殊的生物群種,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作用。勞動創造了人的生理結構,形成了手腳分工;勞動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形成了語言和意識。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係,構成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這三者是物質的客觀的物質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不知大家看懂這段話的意思了沒有?這段話是現代中國人普遍持有的生物學觀點,這種觀點是不是牽強附會?持這種觀點的人是不是在胡編亂造?難道勞動真就“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形成了語言和意識”了?

那麼,我們看到猴子也很勤勞,整日為尋找食物起早貪黑,爬上爬下的勞動,為什麼猴子不能使猴腦變成了猴人腦,形成了語言和智慧呢?

在中國的生物學界普遍認同達爾文的觀點,認為人類是從猿猴演化來的,並且是通過勞動創造了智慧,通過勞動創勞了人類意識,創造了群體意識、國家意誌。現在規矩的說就是物質條件決定了意識存在,也是對物質是第一性,意識是第二性的現代認知,迎合馬克思主義思想要求。但是在古代中國,大理學和儒學家們一直認為陰與陽並存,氣與理並存,並且陰陽合同,氣理不分。

如果生物學家們單一的持唯物論的觀點認識宇宙的起源,並如此單一的表述給大家,是不是缺乏說服力?

中國道家的哲學思想告訴我們,世界上的所有物種都來源於宇宙空間,人類並不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一種特殊的生物群種。

人類的基因組合來自於太空,生成於既定代碼,人類的基因是天人合一的產物,在地球物種起源之前已經是固定的意識與物質了,就已經存在於宇宙空間了。

人類不是唯物的單一個體,也不是唯心的單一靈魂附體,而是天人合一、陰陽合同的物種,這種表述雖然不是唯物論和唯心論,但類同於唯物論和唯心論思維。

人類起源於宇宙空間,來自於某一未知世界,人類的種群因子屬於物質與靈魂合一的因子,遊離的漂浮於宇宙空間,以一種隧穿模式運動於宇宙空間,往來穿梭於宇宙太空,時時刻刻都在尋找一個又一個適宜生命生存的空間。

這才是宇宙物種起源的自然法理,不受任何意識理念的左右,隻與物體的外部條件發生關係,隻要是適宜物種起源的星球,物種的基因就會以一種固定的形態來到這個適宜它們生存的世界上,經曆從起源到滅絕的全部過程,經曆從“有”到“無”的全部過程,這就是起源物種從生存、發展到滅絕的全部過程。

這個道理與進化以及勞動不發生任何關係,隻與宇宙中星球世界的氣候變化發生直接關係,隻要星體的氣候條件適宜物種起源,物種就會以一種原始狀態的基因組合來到這個星球,自然形成物種的天然狀態,自然形成物種的自我意識、自由意識、群體意識、國家意識、榮譽意識等等,這一切先天的條件就是決定事物發展的首要條件。如果沒有物種先天的條件,單靠物質基礎,靠進化和勞動無論如何也成就不了人類世界。

也就是說,唯物論並不能正確的論證事物發展的科學進程,唯心論同樣不能正確的論斷事物發展的真理。隻有把唯物論與唯心論合並起來論證事物的發展進程,才是科學的方法。

就人類的起源而言,人類的基因組合與世界上任何一種物種起源一樣,是永恒不滅的種子,地球隻是人類這一物種生存的一個站點而已,隻因為地球的外部氣候條件適應了人類這一物種的起源,地球才有了人類。所謂的人猿進化論,隻是一個過程而已,並不決定人類的原始基因。

人類能有今天的成就,與人猿演化沒有任何關係。

早期人類不能開化到今天的地步,隻是因為當時地球的外部氣候條件還沒有達到今天的氣候條件,不足以催化人類智慧的基因突變,但是,當地球的外部條件適宜人類智慧突飛猛進的發展時,人類在六千至一萬年的短暫時間裏,瞬間便進化成今天的樣子,智能係統演化到無所不能的地步,難到這也一切都是通過勞動成就的?

如果是勞動成就了人類今天的智慧,那麼六千年前的幾百萬年人類幹什麼去了?在那麼慢長的時間裏人類為什麼沒有通過勞動盡快地進化成人類今天的智慧人類呢?

地球在六千年前,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至少今天的人類還沒有了解到地球在六千年前究竟突然發生了什麼?

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人類在短短的六千年間,把人類推向食物鏈的最頂端,推到人類智能可以無所不能的地步,究竟是什麼原因觸發了地球外部條件發生變化的開關?究竟是什麼原因突然之間把人類的智庫開化到智能物種的極端,在短短六千年時間裏把人類的認知結構開化到無所不能的地步?

究竟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