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東西方哲學起源(2 / 3)

早在公元前6~公元5世紀古希臘就出現三大學派,即畢達哥拉斯學派、愛利亞學派、米利都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萬物皆數,並猜想任何直角三角形,其斜邊的平方恰好等於另兩邊平方之和,即畢達哥拉斯定律,中國稱為“勾股定理”,但在中國出現則晚了五百年。畢達哥拉斯三角猜想形成了三位一體學說。這就建塑起“神、聖、體”三體合一的原始理論,既而發展為“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宗教真是,後又直接影響到西方政治,形成三權分立的民主政治主張。

愛利亞學派的代表人物克塞諾芬尼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提出了原始哲學的兩條研究途徑:一條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一條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這兩條理論為後期西方唯心主義哲學指明了方向,為黑格爾“存在就是合理的”起到立論的作用。這也就是“我是從“有”而來到“無”而去的理論基礎,無論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還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都是先“存在”發展到“不存在”的過程。其實所有的糾結還是先“有”後“無”的必然過程。

之後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泰勒斯認為世界是水、火、土、氣構成的萬物,並提出了“世界的本原是什麼?”這一哲學猜想。泰勒斯的思想構成了西方後期的唯物主義思想理論。

泰勒斯的思想接近中國人的“變、不變、易變”理學理論思想,與中國文化發源不同的是畢達哥拉斯、克塞諾芬尼、泰勒斯皆來自民間,其思想主張也是依據生活實踐為基礎,創建各自認識世界的立論主張,為影響並產生出後期的蘇格拉底哲學,以及後期的西方哲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西方文化形成的結構看西方文明,西方哲學自形成完整的理論概念之始,西方文化至始至終都與政治沒有瓜葛,不受政治的影響。西方的哲學家都來自民間,沒有政治身份,這一點與中國文化恰恰相反。在中國,如果你沒有政治身份,那麼你的立論就很難推廣。但是,我們今天回看西方哲學家們的思想主張,卻對西方政治、人文與宗教的影響極大,基本形成西方人現代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並形成西方人的政治觀和宗教信仰。西方哲學家們的思想主張很接地氣,來自民間,自然有利為民說話。

古代中國人自中國傳統理學形成完整的概念之後,對中國人的人文精神,政治製度,宗教信仰影響更大,基本上中國人的傳統思想都是建立在理學思想之上的。古代中國人認為理學就是講道理的學問,通過觀察自然總結出優秀的思想理念,總結優秀的經驗來解決人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政治上解決治國安邦的方法,人文上排序“仁義禮智信”的定義範圍,宗教上定義信仰的割據範圍,以便讓國家發展更加和諧,人們生活更加美滿幸福,人文精神更加合理有序的發展前進。

但是,中國的理學自產生之始就是為上層建築設計的統治策略,是為形而上服務的理論思想,自然就缺乏了根本性的為民而主的東西,自然也就不會存在唯心的“愛心”的定義,而隻會產生唯物的“王道德理”,不會為民說話。中國古代理學從根本上講具有很強的專製性、唯物性,對唯心世界並不認可。

中國古人把天事與人事合一而論,中國傳統理學是混合一體的學問。中國人做什麼事情都是陰陽合同,混淆不清地看問題,中國傳統理學從理論上講是持唯心主義觀點的學問,其實在實際操作中中國傳統理學更多應用的是唯物主義思維。也就是說,中國傳統理學在價值觀上更多應用的是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條件的優先存在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所以中國傳統理學更強調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與既定性,強調強權性,優劣性與貴賤性,把一切事物發展都介定在已經既定的目標上,認為事物發展從開始到終結都是已經既定的因果關係,主張順其自然,而不提倡用人類的“愛心”精神來改變事物現實發展的進程,用“愛”與“追求”的精神來改造世界,造福人類。正是中國人缺乏對唯心世界的認知,所以中國人普遍缺乏對靈魂世界的掌控能力,不知道怎樣麵對在事情發展中需要愛心行動時,如何把握愛心尺度來為社會做出貢獻,這正是中國傳統理學最終走進了死胡同,走向死亡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