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東西方哲學起源
哲學是建立在自然科學之上並脫離自然科學的一門專一研究人性的學問,屬於人類認知世界的一種科學方法,來源於數學原理。哲學名詞起源於古代希臘,由philo和sophia兩部分構成的動賓詞組:philein是動詞,指“愛和追求”;sophia是名詞,其指“智慧”。
所以,西方哲學自形成統一的理論概念之後,就把人類認識世界的思想方法建立在“愛與智慧”的基礎之上,通過智慧尋找真理,用愛心領悟人生。
中國傳統理學起源東周時期,以孔子、老子、墨子、法家為代表,但他們的思想皆來自《易經》,所以中國古代哲學的實際出處在《易經》。
因此,中國傳統哲學把人類認識世界的方法建立在“變、不變、易變(易經原理)”的基礎之上。
無論是西方哲學還是東方理學都是建立在自然科學之上的學問,是用數學原理來換算推論事物發展的規律性、邏輯性、以及預定規製性的學問,但是,西方哲學在蘇格拉底之後就逐漸脫離自然科學,發展為一門專一研究人類社會怎樣科學文明向前發展的一門學問,直接影響到西方政治、人文和宗教的發展前進。而中國傳統文化由於《易經》存在的原因,始終沒能跳出自然科學的圈子,將整個中國文化封閉在《易經、易傳》設定的圈子中,完全沉浸在“變、不變、易變”的三變原理之上,無法前進和發展。
其實,無論是西方哲學還是中國傳統理學,其實際意義就在於通過辯證思維和邏輯思維的思想方法,來辨證事物發展的定性、規律性與既定性等等現象,既而用人類的“愛心”來落實人類用“智慧”所邏輯出的思想方法,來解決人類文明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並影響人類的政治、人文與宗教發展,進而左右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其實還是一句話,人類發展的整個過程就是辯證和邏輯從“有”到“無”的過程,即“存在”到“不存在”的過程。
中國傳統理學具有廣義性,隻針對事物發展的“規律性”產生聯想,而哲學則具有狹小性,隻針對事物發展的“存在性”產生聯想。中國傳統理學認為先有物質“存在”,有直觀“規律性”存在,才能有“無”的精神存在。而西方文化在精神理念的作用下,側重邏輯辯證方法,認為萬物皆有靈,是先有“精神”存在後的“物質”存在,從而邏輯辯證物質發展的定性規律,從事物“精神”運動中發現“物質”存在性的東西,找到事物發展的優質性與缺陷性,並通過邏輯思維的方法,通過優化優質、彌補缺陷來解決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所以哲學理論實際是解決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優質性與缺陷性”問題的方法學,具有很強很具體的靶向性。
西方哲學從“精神映射物質”出發,注重關注人性的本質。
西方人在哲學定義之初就把哲學限定在“愛”與“智慧”之間,簡單的說,比如今天我們知道的電腦“阿爾法”可以打敗人類智慧,但是電腦阿爾法沒有人類的愛心世界,所以電腦阿爾法無論多麼智慧它也不具備人類的愛心世界,因為“阿爾法”不是“精神映射物質”的產物。
就這麼簡單,人類用智慧可以找到事物發展過程中產生矛盾後解決矛盾的最佳方法,但是,這一切必須首先從“精神映射物質”的人性的“愛心”出發,用人類的愛心來決定解決實際問題。
因此,哲學從產生之初就把研究範圍定義在人類的靈魂世界與物質基礎之間,肯定了“精神映射物質”,人的意誌可以改變一切缺陷的重要性。而中國古代理學則不然,理學從建塑之始就認為“先王有服,恪謹天命”,肯定了天命不能違的重要性。
西方哲學由於研究方向的問題自產生之初就是一門定義寬泛的學問,講世界觀和方法學的統一。但是研究內容很狹義,僅限於人類文明發展進程。所以哲學雖然經緯萬端,但經細有倫,定義明確。
西方哲學家認為人類的靈魂世界與智慧能力存在獨立的人格。簡單說西方人認為人的靈魂獨立存在於是肉體之上,也是從“有”到“無”的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