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如何中庸式低調做人 第十二章 治人——低調做人的防禦術(1 / 3)

第二篇 如何中庸式低調做人 第十二章 治人——低調做人的防禦術

不理不睬,不戰而屈人之兵

一天,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闖入洛克菲勒的辦公室,直奔他的寫字台,並以拳頭猛擊台麵,大發雷霆:“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絕對的理由恨你!”接著那暴客恣意謾罵他達幾分鍾之久。辦公室所有的職員都感到無比氣憤,以為洛克菲勒一定會拾起墨水瓶向他擲去,或是吩咐保安員將他趕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並沒有這樣做。他停下手中的活,和善地注視著這一位攻擊者,那人愈暴躁,他就顯得越和善!

那無理之徒被弄得莫名其妙,他漸漸平息下來。因為一個人發怒時,遭不到反擊,他是堅持不了多久的。於是,他咽了一口氣。他是準備好了來此與洛克菲勒作鬥的,並想好了洛克菲勒要怎樣回擊他,他再用想好的話去反駁。但是,洛克菲勒就是不開口,所以他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末了,他又在洛克菲勒的桌子上敲了幾下,仍然得不到回響,隻得索然無味地離去。

洛克菲勒呢,就像根本沒發生任何事一樣,重新拿起筆,繼續他的工作。

不理睬他人對自己的無禮攻擊,便是給他的最嚴厲的迎頭痛擊。成功者每戰必勝的原因,便是當對手急不可耐時,他們依然故我,顯得相當冷靜與沉著。

洛克菲勒用不理睬來施治人法,挑釁者用激怒作為手段,可目的過於明顯,忍功又不及對手,便隻有敗走的份了。

葛力內在一次會議中對一項決議投了反對票。這個政黨的領袖來到他的辦公室,指責他是本黨的叛徒,企圖破壞該黨組織。

葛力內正在寫稿,見他送來時仍沒抬頭,好像不知道他就在身旁。來客見葛力內如此冷淡,更是火上加油,越發生氣,於是對葛力內辱罵起來。可是,葛力內就是不予理睬,依舊默默地寫著他的東西。

來客無可奈何,繞著葛力內的桌子兜了一圈,回到原位,又滔滔不絕地重說了一遍。雖然來客幾番重複這套盛氣淩人的指責,但葛力內始終沒有停下手中的活。直到來客詞窮怒息準備離去,葛力內才慢慢地停下手中的筆,抬起頭來,輕輕地一笑,丟過去一個得意的眼色,說:“幹嗎那麼著急走啊?回來盡情地發泄吧!”

不理不睬、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術在施展過程中,往往是忍耐的較量,誰先失去耐心,誰便喪失冷靜而敗下陣去。

用恐嚇的手段化解對手的攻擊

人人都知道“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可大多數人都無法忍受恐懼,戰勝怯意。

這便是恐嚇得以奏效的心理基礎。

恐嚇多用於在較量的開端處,為自己建立心理優勢,另外也可打草驚蛇,引出對手的弱點。

東漢時的廉範是戰國時趙國名將廉頗的後代,曾經做過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旗)太守。當時正值匈奴大規模入侵,報警的烽火天天不斷。按照舊例,敵人來犯如超過五千人,就可以傳信給鄰郡。廉範手下的官吏想要傳布檄文,請求援助。廉範沒有同意,而是親自率領僅有的少數部隊,前往邊境抵禦來犯的匈奴騎兵。

匈奴人多勢盛,廉範的兵力比不過匈奴,正巧日落西山,廉範命令戰士們每人將兩根火炬交叉捆在一起,點燃其中的三個頭,另一頭拿在手中,分散在營地和營地周圍列隊,頓時火點如同滿天的繁星,很是壯觀。匈奴軍隊遠遠望見漢軍營地擴大,火燭甚多,以為來了許多援軍,大為驚恐。廉範對部下說:“現在我們的謀略是,乘黑夜用火去突襲匈奴,使他們不了解我們究竟有多少人,這樣他們肯定會嚇得魂飛膽喪,我們就可以把他們全部殲滅的。”

清晨敵人將要撤退的時候,廉範命令部隊早起吃了飯,然後直奔匈奴營地,正趕上天刮起大風。廉範命令十幾人拿著戰鼓埋伏在匈奴營房後麵,同他們約定,一見大火燃燒,要一邊擊鼓,一邊呼叫。其他人都拿著兵器和弓箭,埋伏在敵營大門的兩邊,廉範於是順風放火,前後埋伏的人擊鼓的擊鼓,呐喊的呐喊。匈奴軍隊摔不及防,亂作一團,慌亂之中自相踐踏,死亡上千。漢軍又趁勢追殺,殺敵數百名,取得了重大勝利。從此以後,匈奴再也不敢侵犯雲中了。

恐嚇的前提之一便是氣勢洶洶的樣子要裝得像模像樣。隻有對方產生了怯意,才能將對方唬住。一個膽小自卑的人無法使用恐嚇,弄不好還會害了自己。以小充大,以弱充強說到底是勇氣的較量,意誌的搏鬥。

下麵介紹四種壯膽的辦法,以便在關鍵時刻不畏恐嚇或敢於恐嚇對方:

1.在膽怯或自卑時,找出對手的弱點,先在心裏將對手打倒是一種方法。

在感到對方的威嚇時,就去找出對方可笑的地方,當你想著他的可笑時,壓迫感、膽怯就會全都消失了。假如在你目所能及的範圍內挑不出對手的毛病,那就想象一下他在其他場合的卑微,這樣也會把對方從權威或力量的寶座上硬拉下來。

比如,分公司裏為所欲為的董事長,到了總公司的董事會上,可能隻是本座的小角色罷了;他回到家裏,也可能是一個在太太麵前拍不起頭來的懼內先生;在娛樂場合,又可能隻是一個被孩子欺負而無還手之力的父親。

假如隻看見對手的優點,往往容易高信對手,而產生難以應付的意識,可隻要想到對方和我們一樣,不過一個人而已,再想象一下,他的卑微與毛病,你就不會再膽怯或自卑了。

2.盡可能大聲說話,武裝自己的心理,製造壓倒對方的氣勢。

宏大而響亮的聲音,可以給對手有信心的印象,自己也能借此產生堅強的信心,進而獲得意料不到的效果。在辯論或爭吵中,有人會不由自主地提高自己的噪音,以期蓋過對手,這就是對“嗓音可以增強信心”的本能利用。

中國古代戰場上雙方對壘時,都會擂起戰鼓,聲音越高,士氣就越旺盛,士兵鬥誌越強。魯國與齊國打仗,就先讓齊國擂鼓,開始時,鼓聲驚天動地,齊軍士氣高昂。魯軍按兵不動。漸漸地,齊軍戰鼓聲越來越小,士氣也就漸漸低留下去,這時各軍猛括戰鼓,一鼓作氣,將齊軍打敗。小男孩子夜裏走過墓地時,愉快而大聲地吹口哨,也為的是壯膽,通常他就這樣克服了行經墓地的恐懼,因為他“吹起了”自己的勇氣。

你的聲音就是你無生的武器,隻要你表現出勇氣十足,你的勇氣就來了。表現勇敢

則勇氣來,往後退縮則恐懼來。

3.用你的眼睛盯視對方眼手等某一身體部位,給對方以壓迫感。

戀愛中的一對鬧矛盾時,為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用言語已無法奏效時,明智的人們就會改用雙眼集中於他的手都或眼睛,讓自己的惱怒和要求通過這種注視傳導給對方,“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樣可以給對方一種心理上的壓迫感,並可避免語言衝突時雙方不冷靜,易衝動的心理狀態。

其實,在任何競爭中,這種“一點突破”的戰術是頗為有效的。所謂“一點突破”

就是聚集一切力量,朝向對手最弱的部位猛力攻擊。

比如,在對話中,你的眼睛不妨直視對方身體的某一部位。這樣不但不會受到對方製造出來的壓迫感的威脅,而且,還能令對方不得不轉移注意力於被盯視的那一個部位。換句話說,你的視線不僅可使對方的態度失去平衡,並能分散對方的意識。此外,你也能造成一種迫使對方心慌意義的局麵,借此收到處境轉化的效果。

4.相待中,身體要擺好架勢,震懾對手。

在雙方對壘時,人的形體動作也是增強信心的一種武器。

銷國大作家居格提夫的散文《麻雀》寫了這樣一件小事:一隻小麻雀從樹上掉了下來,飛不動了,獵狗看見了,便跑過去。這時,一隻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擋住了小麻雀,並衝著獵狗張開了全身的羽毛,惡狠狠地盯著獵狗,獵狗竟然呆住了。麻雀其實也是在本能中利用自己的羽毛、動作、眼光這一切天生的武器向獵狗示威,驅除自己的恐懼。

體育比賽中,運動員有時為了增強戰勝對手的信心,會有意識地昂首挺胸,做出不畏一切的樣子。談判中,這也能產生震懾對手的效果。

5.占據背光位置,可產生威懾效果。

站在反光線的位置上,不但可給予對方有目眩的物理效果,同時也能產生各種不同

的心理影響。首先,在現場上站立的形象,正如同攝影一樣,讓對方無法認清自己的表

情。相反地,對方的形象卻被陽光照遍了各個角落,因而暴露了身體的每一部分,僅憑

這一點,就會使勁敵惶恐不安了。何況,置光於後的形象,也能與光融合為一體。使對

方對自己產生比實物更大的印象,由於這種後光照射的狀態,方能使自己在精神上壓倒

對方。

隻要考慮到這種原理,那麼,即使自己不站在受光的位置上,也不要站在感受不到

光線的暗陰上。這樣,在對方似乎更為強大時,利用光線的效果,就能從心理上戰勝對

方,確保優越的地位。

送我苦口黃蓮,還你燙手山芋

人生在世,很難避免在有意、無意之間得罪人,而成為他人的眼中釘。如果對方吞不下這口氣,擺明對陣態勢,還容易應付,如果耍陰的,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那就真的教人傷腦筋了。如果因此被暗算,實在太冤枉了,因此,如何攻防就要靠腦力了。

一般說來,會被暗算,那是因為自己的實力較對方強的關係,對方不敢明著來,隻好躲在暗處放你冷箭,如果應對不當,真的很容易因此中箭下馬,摔得灰頭土臉。那麼,人家耍陰的,你如何反擊呢?以下是一個高手過招的精采故事。

明朝時,有位禦史下鄉巡察,由於他與巡察地區的某位縣令先前曾有過節,這位縣令早就心存報複的念頭。縣令眼看機會來了,於是便安排一位自己最親信的侍從,前去充當禦史的臨時護衛,以便找機會搞鬼。

由於侍從刻意用心服侍禦史,沒多久便獲得了禦史相當程度的信任。信任當然會讓人疏於防備,也是下手的最好機會。這個時候,縣令便指示那位侍從將禦史放在印篋中的官印偷走,準備讓禦史吃不完兜著走。

官印是何等重要的東西,禦史發現印信丟失後,相當緊張,他懷疑必定與該位縣令有關係,不過礙於欠缺證據,所以也不能說什麼,更不敢大肆張揚把事情弄大,隻好假裝生病,悶在行館裏苦思對策。

過了幾天,縣裏一位頗有名氣的書生恰巧前來探訪,由於禦史早就耳聞這位讀書人的才智,所以便請他到房內,關起門來,把印信丟掉的事,對他仔細說了一遍,看看他有沒有比較好的辦法可以幫幫忙。

書生聽完之後,便出了一個主意,建議禦史在半夜的時候,派人偷偷地到廚房去放火。一旦禦史的行館發生火災,各級官員們一定都會火速跑來指揮救火,所以,書生要禦史趁著一片混亂的時候,將原本裝著官印的印篋,暫時托付給那位縣令保管,說是為了預防印信在慌亂中丟失或遭到焚毀雲雲。書生解釋說,如官印真的是那位縣令所偷,趁著火災,將空的印篋托付給他,等於是將燙手山芋丟回給他,他隻能將印信歸回原位,因為丟失的責任在他身上,逃都逃不掉。

當天午夜,禦史便照著書生的計劃,演出一段“火燒禦史行館”的戲。重點就放在趁著烈火熊熊燃燒之際,將保管印信的重責托付給那位縣令。等大火撲滅之後,縣令歸還印篋,禦史打開一看,發現印信果真安然物歸原位,一切似乎都照著那位書生的設想。

此時此刻,禦史對於那位書生的絕頂聰明,不禁又感激又佩服。據說,那位書生就是後來的一代名臣海瑞。

官印丟失,在古代可能就是殺頭之罪,縣令顯然有致禦史於死地的意圖,禦史吃下這口黃蓮,不僅有苦說不出,恐怕天天坐立不安,冷汗直流。還好,借著書生的聰明才智,將燙手山芋丟回去給縣令,在不動聲色之間買空賣空,完成了一次無聲的絕地大反攻。書生的這一妙招,無疑是一種相當高明的“藝術手法”。

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如果硬碰硬,或許很快就能勝負立見,但也有可能兩敗俱傷,不隻不圓滿,之間的“耗損”必然巨大,甚至沒完沒了。

如果能夠“搭座橋”、“放個樓梯”,讓對立的雙方,在意氣與利害之間有個回旋的餘地,在不動聲色之下,創造既鬥爭又互有台階可下的空間,或許還能降低彼此的緊張關係。

而書生將燙手山芋丟回去的手法,放出“我並不是好惹”的訊息,軟中帶狠,對手必然是五味雜陳,應不致再輕啟戰端,任意挑釁了。在人際交往中,碰到類似的情況,你也不妨試試這一招!

先給點顏色,再談和顏悅色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麵對頑強的對方,當然得先來個下馬威,否則,想要讓人乖乖就範,恐怕就不太現實了。這個威怎麼下?有實力還好說,沒實力可就難了,但不管有沒有實力,要想起到好的效果,非用點計謀、方法不可——虛張聲勢是實力不足的人試圖逆中求勝時常用的方法,而守強示弱則是有實力的人避免樹大招風的法寶。

在人生的戰場上,如果實力不足,讓人看破手腳,就很容易遭到對手長驅直人,瞬間被消滅。如果實力強勁,成為各方鎖定、提防的對象,就容易讓對方提高警覺、集結力量,成為眾矢之的。因此,何時示強,何時示弱,是一門需要審慎斟酌的戰術。

嶽飛奉命到嶺南去招安盜賊,朝廷的政策是,希望盜賊們能夠主動投降,但是,嶽飛費盡唇舌,威逼利誘,賊頭曹成硬是不理不睬。嶽飛無可奈何,於是就上書,向朝廷建議說:“盜賊在力量強大的時候,必然信心滿滿,不可一世;通常隻有在力量虛弱時,才有可能接受招安。現在的情況是盜賊還有些氣勢,如果不加以圍剿,他們是不可能投降的,所以招安政策,並不可行。”

朝廷同意嶽飛的主張後,嶽飛便揮兵向賊營挺進。就在雙方正式交戰之後,官兵抓到了一名曹成派來的間諜;因為久攻不下,正在苦思對策的嶽飛,此時靈機一動,馬上吩咐部下將間諜綁在主師軍帳的附近,好讓間諜聽得到嶽飛與將領之間的談話。

在這場隻演給間諜一個人看的戲中,嶽飛故意與押糧官在言談之間說一些“軍糧已盡,該如何是好”之類的話,然後,還假裝與其他將領談到因為戰事不順,部隊準備暫時撤退的計劃。

戲演完之後,又故意讓間諜有機會逃跑。

幾天之間,部隊按兵不動,官兵們正感到奇怪。這個時候,嶽飛估計間諜應該已經帶著假情報回到了賊營,於是,就選擇一天夜晚,下令全軍整裝,摸黑急行軍。天還沒亮,大軍已經偷偷繞過山頭,兵臨賊營。賊眾們因為假情報,而鬆鬆散散,毫無戒備;當發現官兵來襲之後,頓時大驚失色,措手不及,紛紛倉皇四散逃竄,簡直是潰不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