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如何中庸式低調做人 第十一章 厚黑——低調做人的權謀術(1 / 3)

第二篇 如何中庸式低調做人 第十一章 厚黑——低調做人的權謀術

厚黑兼施,相得益彰

在充滿競爭的社會中,尋職位、謀官位、爭名譽的鬥爭無處不在,若想在各個戰場上始終立於有利地位,一方麵要厚黑兼修,全麵磨練自己的厚黑技能,另一方麵要厚黑兼施,以達相得益彰的效果。

厚黑兼備者,不論做什麼事情,隻要施展出自己的本事,就可得到豐厚的回報。呂不韋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將懷上自己骨肉的妻子慷慨地送給了把他當好朋友看待的秦質子異人為妻,不僅自己撈著丞相的位子坐了,而且讓自己的兒子成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皇帝,欺瞞了當時的天下所有人。

呂不韋很早就開始行商,富有以後,並不是滿足於豐厚的財富。原來自他開始經商起,就暗暗地下定決心,要從事政治。

一天,呂不韋的小妾見丈夫每天愁眉不展,便關切地問:“夫君,所為何事,竟這般愁苦?”

呂不韋抬眼看著愛妾,長歎一聲:“唉!我呂不韋時運不濟,有誌難發,枉有報國之心,卻無報國之門。”

小妾忙問:“夫君,何出此言?”

呂不韋說:“你哪裏知道,我呂不韋自從長大成人,便立誌從政。本以為經商獲利後,便可以錢財為跳板,跳人政界圈內。誰料,前些日送給他們財物,卻並不見他們重視於我,想是此路不通,豈非枉存報國之誌嗎?”

小妾聽完,問:“這麼說,就毫無辦法了嗎?”

呂不韋長歎一聲,又低頭望望她的腹部,悠悠地說:“辦法是有,隻是——”

他的愛妾忽地明白了,淚水刷地湧出眶外,撲跪在呂不韋腿旁,低聲啜泣起來。呂不韋的小妾哭了一會兒,流著淚問道:“夫君,難道真的隻有這個辦法了嗎?”

呂不韋長歎一聲,說:“恐怕惟有此途啦!”

小妾伏跪在地,嚶聲道:“既是這樣,妾身惟夫君之命是從,隻要對夫君前途有利,妾毫無怨言,請夫君決定好啦!”

後來呂不韋便將懷了孕的小妾送給了秦異人,這便是趙姬。秦異人後來即位成了莊襄王,趙姬深受寵愛。秦莊襄王很快便封呂不韋為國相人宮主事。趙姬生下一子,便是秦始皇嬴政,明為秦莊襄王之子,實為呂不韋之兒。

這個故事有演義的成分,但其中蘊涵極深人的厚黑原理,讀者不妨多玩味幾遍,定在厚黑處世上得到一些啟示的!

精於厚的人,被逼迫到走投無路時,也會突然施出黑招;而精於黑的人,在一時達不到目的時,也會以厚功蓄積力量。

而有一種人,他們有厚和黑的潛能,但不能做到極厚或極黑或二者俱極,然而他們能夠盡情發揮現有的本事,也能成就非凡。對於精於“厚、黑”其中一樣、或者兩樣雖都不精但可一齊施展出來的人,可讓極厚者或極黑者不能占去便宜。如果二者兼有,都達到極地,那將是天下無敵了。

根據自己的實力,采取先“厚”後“黑”的策略

為人處世,該“厚”還是該“黑”沒有定法,完全靠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方法也不一定一成不變。有時,也可根據自己的實力,可采取先“厚”後“黑”的策略。

在封建社會,人往往把代表最高權力的皇帝和國王比作太陽,但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卻說皇帝、國王隻不過是月亮,在他們之上還有一個更高的權威,那就是教皇,隻有教皇才配稱為太陽。

教皇是基督教會的首腦。教會本來隻是管理宗教事務的團體,但在中世紀的歐洲,由於各個王國內封建主割據林立,連年混戰,造成王權衰弱,局勢混亂。這時隻有羅馬教皇可以統一指揮各國、各地區的教會,加上各民族又都信仰基督教,因此教會在群眾中影響很大,這就使得羅馬教廷成了淩駕於各國之上的政治實體,教皇成了各國國王的共同的太上皇。國王登位、加冕要由教皇來主持;和國王同行時,教皇騎馬,國王隻能步行;接見的時候,教皇坐著,國王要屈膝敬禮。國王的權力來自教皇,神權高於王權。

不僅如此,教會還在各個國家擁有三分之一的土地,並且向各國居民收取“什一稅”(即每人收入的十分之一交教會)。文學、藝術。哲學、法律等都必須為教會和神學服務。個人從出生、成年、結婚一直到老死,處處都要受教會的管理和控製,教會擁有自己的監獄和刑法,還用“開除出教”的辦法來對付一切反抗者。一個人一旦被開除了教籍,他的一切社會地位和社會關係也就失掉了。這是一種最令人害怕的懲罰,連國王、皇帝也不例外。

1076年,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與教皇格裏高利爭權奪利,鬥爭日益激烈,發展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亨利想擺脫羅馬教廷的控製,教皇則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權都剝奪殆盡。

在矛盾激烈的關頭,亨利首先發難,召集德國境內各教區的主教們開了一個宗教會議,宣布廢除格裏高利的教皇職位。而格裏高利則針鋒相對,在羅馬的拉特蘭諾宮召開了一個全基督教會的會議,宣布驅逐亨利出教,不僅要德國人反對亨利,也在其他國家掀起了反亨利的浪潮。

教皇的號召力非常之大,一時間德國內外反亨利力量聲勢震天,特別是德國國境內的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興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發起了挑戰。

亨利麵對危局,被迫妥協,於1077年1月身穿破衣,隻帶著兩個隨從,騎著毛驢,冒著嚴寒,翻山越嶺,千裏迢迢前往羅馬,向教皇請罪仟悔。

但格裏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達之前躲到了遠離羅馬的卡諾莎行宮。亨利沒有辦法,隻好又前往卡諾莎去拜見教皇。

到了卡諾莎後,教皇緊閉城堡大門,不讓亨利進來。為了保住皇帝寶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門前求饒。

當時大雪紛紛,天寒地凍,身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脫帽,一直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開門相迎,饒恕了他。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卡諾莎之行”。

亨利恢複了教籍,保住帝位返回德國後,集中精力整治內部,然後派兵把一個個封建主各個擊破,並剝奪了他們的爵位和封邑,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內部反抗勢力逐一告滅。在陣腳穩固之後,他立即發兵進攻羅馬,以報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強兵麵前,格裏高利棄城逃地,最後客死他鄉。

顯然,亨利的“卡諾莎之行”是別有用心的。在他與教皇對峙,國內外反對聲一片,特別是內部群雄並起,王位發發可危的情況下,他想利用苦肉計取得和解,贏得喘息時間,以便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再和教皇較量。結果,他成功了。

有些人在緊要關頭萬不得已時,會突然采用一種致命的手段——跪地求饒,以贏得別人的同情、寬恕,從而保全自己,為以後的東山再起贏取機會。這可是一種極“厚”的手段,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場麵並不少見。

事實上,為了積蓄力量,為“黑”創造機會和條件,練就一身“厚”功夫是非常必要的,哪怕隻是“厚如城牆”的初級功夫,也能發揮極大的作用。

要想出人頭地,先將自己的臉變厚

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如果一個人臉皮薄,為人內向靦腆,不能忍受各種在處世交往中的屈辱,過於顧及自己的虛榮心,就不能夠與朋友和敵人相處,更不可能抓住機會顯示自己,即使本身有出眾的才智,也會淹沒在芸芸眾生裏,這是非常可惜的。

漢高祖劉邦,被李宗吾稱為是天下臉皮至厚用心至黑之人。客觀地說,劉邦應是一個“臉厚”與“心黑”複雜組合變幻的混合體。劉邦年輕時曾去縣令家祝賀,通過空許“賀錢一萬”的方式,坐到了上席,為自己爭得了麵子。這其實是他氣魄宏大、自信心強的一種表現,因而屬於“臉皮厚”的範疇。

到了楚漢相爭時,一次漢軍大敗,劉邦僅帶著幾十名騎兵逃離包圍,一路又受到項羽追殺,情況危急;情急之下,劉邦竟親手把兒女(即後來的孝惠帝和魯元公主)推落車下,滕穀下車救之,複又被推下,共有三次。為了逃命,竟然置親生骨肉的性命於不顧,這是明顯有違人倫的行為,而劉邦居然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來,這就有點兒心太黑了。然而,如此麵厚之人卻成就了一代開國君王的百年大業,可見臉皮厚的作用。

與劉邦恰恰相反的是,號稱“霸王”的項羽。項羽號稱有拔山蓋世之雄。但最終卻敗在劉邦的腳下,究其失敗的原因,正如韓信所說,是因為“婦人之仁,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是指心有所不忍,臉皮不就厚。匹夫之勇,是指個人勇猛,全不能忍受一點氣。其原因也就是臉皮不夠厚。所以範增擺開鴻門之宴,誘使劉邦前來赴宴,項莊已經把劍取出來了,隻要在劉邦的頸上一劃,就可以輕輕鬆鬆殺滅政敵,而後“太高皇帝”的招牌,立刻可以掛出。但項羽偏偏徘徊不忍,一則念及舊情,二則以此為小人之舉而不欲為之,臉皮不能夠厚起來,所以竟讓劉邦逃走,卷土重來。

後來垓下之敗,項羽被劉邦手下追殺,隨從僅剩數十人,眼看大勢已去,但如果渡過烏江,卷土重宋,尚不知鹿死誰手?但項羽偏偏說自己無麵見人,有愧於心,而自殺身亡。將大好山河拱手讓給了劉邦。

麵薄者,以“麵子之大小有無來衡量事物,其標準是純倫理型的;而麵厚者,以結果之成敗得失來衡量事物,其標準是務實型的。大凡有智慧者,麵必厚,因為他自知玄機,對事情發展的良好結局充滿自信,所以他們可以忍受一切,包括“最沒麵子”的情形。麵厚者,也往往是良謀在胸或“滿肚子的鬼點子”,自有一套自認為最佳的生存哲學和處世法則。

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足鼎立,而其中成就霸業的蜀主劉備之所以能功成名就,就在於臉皮厚,開始他既無軍事實力,又無從政經驗,隻能依靠所謂的漢室宗親的虛名投親靠友,為了取得一塊棲身之地,他先後依曹操,依呂布,投劉表,傍孫權,隨袁紹,東竄西走,寄人籬下。而且為了達到政治目的和收買人心的效果,全不顧政治家的臉麵,而以生平善哭著稱。為了獲得支持,他哭;為了贏得同情,他也哭;為了逃避災難,他更哭。所以《三國演義》把他寫得惟妙惟肖,遇到不能解決的事情,對人痛哭一場,立即轉敗為勝,所以俗語有雲:“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但能夠哭、善於哭、哭得真切、哭得不顧臉麵就不是平常人所能夠做到的了。這就是劉備的厚臉本領。

究其本質而言,所謂的臉皮厚,其實是一種偽裝術,它集中表現在為了達到克敵製勝的目的,對自己的自尊心加以克製,假裝對各種恥辱熟視無睹。自古以來政治家和軍事家都以臉厚而著稱,而且都借厚臉之術得以成功。

人情事理是不會隨時間改變的,在競爭激勵的今天,你若想要獲得出人頭地的機會,同樣要有厚臉皮的工夫!

拒絕別人時要無情點

我們生活在一個紛繁多變、複雜難測的社會中。麵對各種各樣、瞬息萬變、布滿陷阱的人際誘惑,要敢於黑臉,要勇於說“不”,要懂得拒絕,這樣會使你的人際關係更加豐富多彩,使你的社交遊刃有餘。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在就任總統之前,曾在海軍部擔任要職。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聽海軍在加勒比海一個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羅斯福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壓低聲音問道:“你能保密嗎?”“當然能”。“那麼”,羅斯福微笑地看著他,“我也能”。他的朋友明白了羅斯福的意思,不再打聽。

富蘭克林·羅斯福采用的是委婉含蓄的拒絕,其語言具有輕鬆幽默的情趣,表現了羅斯福的高超藝術。在朋友麵前既堅持了不能泄露的原則立場,又沒有使朋友陷入難堪,取得了極好的語言交際效果。以致於在羅斯福死後多年,這位朋友還能愉快地談及這段總統軼事。羅斯福運用自己的聰明和機智,不但達到了拒絕透露情報的效果,而且在拒絕的同時保持了與朋友之間的良好的親密關係,達到了拒絕的高境界。

在合適的時候大膽地說出“不”字,是相當重要的。喜劇大師卓別林曾說:“學會說‘不’吧!那你的生活將會美好得多。”當別人向你提出要求的時候,合理的、悖理的往往並存,如果你礙於麵子,不好意思拒絕,輕易承諾了自己難以履行的職責,將會帶給自己更大的困擾和溝通上的困難。

這時候,就需要你有扮演黑臉拒絕別人的絕對勇氣。拒人財物需要有戰勝自己私欲的勇氣,拒人情誼需要有黑臉對人的勇氣,拒人求助要有明白事理的智慧。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可見拒人之難。而精明的人,懂得以折中法、模糊法、婉拒法……拒人於千裏。當有人向你提出於情理、特別是於法規不合的要求時,你即使有“能力”也必須拒絕。

小王和小李是一對好朋友。有一天,小王來到小李的單位請求小李幫忙。原來小王的未婚妻被車間主任欺侮了,小王發誓要為未婚妻報仇,並買了一把鋒利的彈簧刀,要放倒那小子,但考慮到車間主任人高馬大,自己對付不了他,於是請小李幫忙。小李聽後,心中很明白,盡管車間主任不是好東西,應該教訓教訓他,但如果感情用事,放倒了他,那是會觸犯法律的。因此,小李決定拒絕參加這次行動,於是他努力說服小王,他問小王:“你愛你的未婚妻嗎?”“愛,當然愛,不然我就不理這件事兒了。”小王回答說。“這就好,愛一個人不容易,真正愛上一個人,不管她遇上多麼大的不幸,都是不會動搖愛的決心的,相反,還要幫助她從不幸之中解脫出來。如果你感情用事,並不是愛她,而是在害她,她不會為此而感謝你,相反會恨你。壞人總是要受到懲罰的,這要靠法律。車間主任的行為是犯法的。這樣吧,我幫你和你的未婚妻運用法律的手段來懲處車間主任吧,我相信,法律會給你們一個滿意的答複。”

小王聽了小李的一番話,打消了複仇的念頭,並最終運用法律懲處了那位車間主任。

這個例子中,小李聽了小王的請求,並沒有感情用事而一口就答應跟他一起去報複車間主任,而是先講了一番道理,並把話題的重心由複仇轉移到運用法律手段來解決,小王從道理中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從重心的轉移中得到了問題的圓滿解決。小李用曉之以理的方法巧妙地拒絕了小王複仇的請求。假設小李不這樣做,而是滿口答應幫助小王去複仇,那肯定是發生悲劇,到頭來兩個人都要吃虧。可見,拒絕在很多時候是必要的,它來自於一個理智清醒的人對衝動的人的勸導,來自於智者對整體情況的把握。

一個人在事關自己的大節大義的時候,一定要對違背的事毅然拒絕。這時候,需要義正嚴辭,斬釘截鐵,用正義之氣鎮住肖小之人的圖謀。大凡高官,或者手握權力的幹部,都會遇到“送”的問題,有的人拒絕了,有的人笑納了。有些人,在思想上並不將“送禮”和“受賄”聯係在一起,逢年過節有人送禮時,他認為這是人之常情、禮尚往來,一些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或部門給他送禮時,認為這是對他的一片感激之情,受之無愧。更有甚者,貪官成克傑不僅接受實物禮,還坦然接受下屬的“跪拜禮”。

漢朝太守楊震,他的學生趁夜黑風高之時給他送禮,且曰:幕夜無人知。楊震正色道:天知、地知、吾知、子知,何謂無知!

“為民書記”鄭培民也遇到很多這樣的問題。一次他的朋友去他家玩時,順便扔下一筆錢,鄭培民的愛人當時沒有退掉,於是馬上送到了鄭培民的辦公室。鄭培民找到了那位朋友的電話,連續打了三次打電話要求其來辦公室將錢退給他。見鄭培民退意堅決,那位朋友終於還是將錢拿了回去。

可見,對於送禮者,關鍵還要看想不想拒絕。為官者,隻有學會了拒絕,才能保證兩袖清風,廉潔奉公,才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當然,拒絕也要講究藝術。人家滿懷希望、帶著信任而來,你卻隻給人家一個“不”字,豈不像給人家潑了一盆涼水?比較好的拒絕方法,還是以誠相告,講解明白,讓對方了解你對這件事確實無能為力。如果在你坦白了自己“無能為力”之後,能夠給他推薦一兩個能辦到、做好此事的人或幫助出出點子的人,就更好了。

央求不如婉求,勸導不如誘導

人生在世,求人辦事在所難免,但如何求人卻是一門大學問。在這裏,介紹一種方便而又實用的技巧——婉求和誘導!

“婉求”就是不直接出麵或不直取目的,而是繞開對方可能不應允的事情,選擇一個臨時擬定的虛假目的作幌子,讓對方接受下來,當對方進入圈套之後,你的求人目的也就達到了。

誘導就是掩蓋自己的真實目的,以虛掩實,讓對方無從察覺。表麵上好像自己沒有這種企圖,或者讓對方感到某種企圖並非始於自己,這樣,對方很可能就不再有所戒備和顧慮,求人的事多半在這種情況下都能辦成。

誘導的最大特點就是含而不露和露而不顯。在取得對方信任的前提下,從奉托小事人手,一步一步地誘導對方為你辦事。一旦對方進入你的計劃之中,還可以進一步鞏固你們之間的關係,為進一步求人打下基礎。

美國人雷特是格裏萊創辦的《紐約論壇報》的總編輯,他身邊缺少一位精明幹練的助理。雷特的目光瞄準了年輕的約翰·海,他需要約翰·海幫助自己成名,幫助自己成為成功的出版家。而當時約翰剛從西班牙首都馬德裏卸除外交官職,正準備回到家鄉伊利諾州從事律師職業。雷特看準了約翰是把好手,可他怎樣使這位有為的青年拋棄自己的計劃來報社裏就職呢?

雷特請約翰到聯盟俱樂部去吃飯。飯後,他提議請約翰到報社去玩玩。從許多電訊中間,他找到了一條重要消息,那時恰巧國外新聞的編輯不在,於是他對約翰說:“請坐下來,為明天的報紙寫一段關於這條消息的社論吧。”

約翰沒有拒絕,提筆就做。社論寫得很棒,格裏萊看後也很讚賞,於是雷特請他再幫一星期、一個月,漸漸地幹脆讓他擔任這一職務。就這樣,約翰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回家鄉做律師的計劃,而留在紐約做新聞記者了。

雷特憑著這一策略,獵獲了他物色好的人選,而約翰在試一試、幫朋友忙的動機下,毫無壓力、興致很高地扭轉了他人生航船的方向。事前,雷特一點都沒有泄露自己的本意,他隻是勸誘約翰幫他趕寫一篇小社論,但最後圓滿地實現了自己的求人目的。由此可以得出一條求人的規律,那就是:央求不如婉求,勸導不如誘導。

在運用這一策略的同時,要注意的是:誘導別人參與自己的事業的時候,應當首先引起別人的興趣。當你要誘導別人去做一些很容易的事情時,先得給他一點小勝利。當你要誘導別人做一件重大的事情時,你最好給他一個強烈刺激,使他對做這件事有一個成功的渴望。

貝爾是電話機的發明人,他一直在尋求提供資金的合作者。一次,他來到大資本家許拜特先生家中,他知道許拜特是脾氣古怪的人,向來對電氣事業不感興趣。怎樣讓他發生興趣並為之解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