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如何中庸式低調做人 第十一章 厚黑——低調做人的權謀術(2 / 3)

貝爾沒有直截了當地向對方說明,預算能獲得多少利潤,也沒有對他解釋電話機的科學道理。他坐下來,先彈起客廳裏的鋼琴。彈著彈著,他忽然停下來對許拜特說:“你可知道,如果我把這隻板踏下去,向這鋼琴唱一個聲音,這鋼琴便也會複唱出這聲音來。譬如,我唱一個Do,這鋼琴便會應一聲Do,這事你看有趣嗎?”

許拜特放下手中的書本,好奇地問:“這是怎麼回事?”這時,貝爾才詳細地向他解釋了和音和複音電話機的原理。通過這次談話,許拜特願意負擔一部分貝爾的實驗經費,貝爾如願以償。

當對方的興趣被激發起來,他被一種渴望成功的意識刺激著,於是,他就會很高興地滿足你的請求。許多成功人士都懂得這種求人合作的重要策略,他們通過對工作的介紹,激發對方的好奇和興趣,誘導其深入地了解工作的原理,和目前所麵臨的困難,那麼,對方暫時可能忽略利益上的得失,從而慷慨解囊。

黑中帶厚的捧人法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半句六月寒。”黑中帶厚的捧人法告訴你,適當地貶低自己,抬高他人,將對你的為人處世大有裨益,並能贏得良好的人緣。

清朝才子袁枚二十多歲的時候,就被任命去某地當知縣,赴任前,袁枚去老師那裏告辭。老師問他:“官不是那麼好當的,你年紀輕輕就做上了知縣,有什麼準備啊?”

袁枚說:“並未做什麼特別的準備,隻是帶了一些高帽子,準備見人就送一頂,因為人人都喜歡戴高帽子啊!”

老師一聽,不高興了:“為官要正直,虧你還讀了那麼多書,怎麼也搞這一套呢?”袁枚馬上回答:“老師的話很對,可請老師您想想,當今這個世界上,像老師您這樣不喜歡戴高帽子的人,又有幾個呢?”

聽到袁枚這麼一說,老師馬上就轉怒為喜。於是,師生歡歡喜喜地告別了。

袁枚從老師的家裏出來後,就感慨地說:“我準備的100頂高帽子,還沒到任,就已經送出去了一頂了。”

給人“戴高帽子”就是吹捧他人,恭維他人,讚美他人,人人都需要來自他人的讚美與欣賞,因為這能滿足人的自尊心。常言道“禮多人不怪”,一般來說,人對於他人贈送的“高帽子”總是來者不拒、樂於接收的。其實,三教九流、古往今來,能有幾個人是從來都不喜歡戴高帽子的呢?

包拯要選一名師爺,他對十個麵試者說:“你看我長得怎麼樣?”前麵九個麵試者一個個恭維他眼如明星,眉似彎月,麵色白裏透紅。如此亂編瞎話,氣得包拯將他們一個個趕走。

最後一個麵試者卻是這樣回答的:“大人雖相貌醜陋,但心如明鏡,忠君愛國,天下誰不知道包青天的美名?”這一席話說得包拯心中大喜,當然那人也得到了包拯的信任與重用。

雖然高帽子不要錢,而且人人喜歡。但是,如何給人戴一頂漂亮、合適的高帽子,卻是大有講究,不是隨隨便便送一頂就可以的。要知道,高帽子送得好就是“讚美”、“稱頌”、“欣賞”,送得不好,則就是“阿諛”、“獻媚”等等。

清朝刊印二十四史時,乾隆非常重視,常常親自校核,每校出一件差錯來,覺得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心中很是痛快。

和珅和其他大臣,為了迎合乾隆的這種心理,就在抄寫給乾隆看的書稿中,故意於明顯的地方抄錯幾個字,以便讓乾隆校正。這是一個奇妙的方法,這樣做顯示出乾隆學問深比當麵奉承他學問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皇帝改定的書稿,別人就不能再動了,但乾隆也有改不到的地方,於是,這些錯誤就傳了下來,今天見到的殿版書中常有訛處,有不少就是這樣形成的。

和珅工於心計,頭腦機敏,善於捕捉乾隆的心理,總是選取恰當的方式,博取乾隆的歡心。他還對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習慣,進行細心觀察和深入研究,尤其是對乾隆的脾氣、愛憎等了如指掌。往往是乾隆想要什麼,不等乾隆開口,他就想到了,有些乾隆未考慮到的,他也安排得很好,因此,他很受乾隆的寵愛。

和珅拍馬尼高在兩點:一是知己知彼,每拍即中;二是讓對方渾然不覺卻全身舒坦,因為他做得無聲無息,不著痕跡。

好的高帽子有這麼幾個主要標準:從對方的優點人手,令人樂於信服;不動聲色,使人渾然不覺;富有新意,而非陳詞濫調;尺寸恰當,分量適中,正中下懷。還是來看看一個小秘書是怎麼送人高帽子的吧。

市裏召開政府工作會議,新來的秘書小孫知道,這是結識各位領導的天賜良機,當然不可錯過。於是小孫早早來到會場人口處等候各位領導。

高局是坐專車奧迪A6來的,小孫上前打開車門:“風光、風光,多讓人羨慕啊!”

嶽局則是坐出租車來的,小孫迎上去:“瀟灑、瀟灑,一招手就有車,不用麻煩司機,還來去自由。”

王局比較年輕,騎輛自行車就來了。小孫說:“廉政、廉政,都像您這樣,老百姓還有啥抱怨的。”

楊局是走著過來的,小孫熱情地打招呼:“時尚、時尚,現在好多富貴病都是缺少運動,坐車坐的!”

在一邊觀看多時的侯局見小孫巧舌如簧,便成心為難小孫:“我可是爬著來的,你怎麼說呢?”小吳立即豎起大拇指:“哎呀,這麼多局長裏麵,就您最穩當喲!”

恭維話人人愛聽,高帽子人人愛戴,如果能給對方送的高帽子恰如其分,適合其人,那麼他一定十分高興,對你肯定就有印象、就有好感。所以,學會給人帽子,是擴大、增強自己人際關係網絡的一個好辦法。

又黑又厚的待下法

為人、處世、做領導都是一門藝術,要達到得心應手、遊刃有餘的地步需要有大智慧。掌握了黑臉白臉術就能做到能屈能伸,能柔能剛,亦寬亦嚴,亦恩亦威。因此,對待下屬既要有軟的一手,也要有硬的一手。隻有恩威並用,賞罰分明,才能真正樹立大正的官威。

清朝名臣曾國藩的手下有一員悍將,叫陳國瑞,此人原是蒙古王爺僧格林沁的手下大將。他從未讀過書,更不知道什麼德不德的,隻要開口說的就是髒話,隻要想幹的事,任天塌下來也要辦成。

當年他十五歲時,在家鄉湖北應城投了太平軍,後來又投降清軍,幾經輾轉被收在僧格林沁部下。據說他異常驍勇,打仗時,炮彈擊碎了他手中的酒杯,他不但不避,反而抓起椅子,端坐在營房外,高叫“向我開炮”,使手下都很敬畏他。

要說他是粗魯莽撞之人,僧格林泌比他有過之無不及。傳說他是個暴虐、狂躁、喜怒無常之人,聽手下彙報戰況也要到處走動,讚賞時不是割一大塊肉塞進對方嘴裏,就是端一大碗酒強迫別人喝下去。發怒時則用鞭子抽打或衝過去擰臉扯辮子,搞得很多人都難以接受。隻有陳國瑞不怕這僧王。他是打心眼兒裏佩服僧格沁林。

僧王死後,曾國藩接替剿撚事宜,與陳國瑞軍打上了交道。當處理陳國瑞與劉銘任所統率的兩軍械鬥事宜時,曾國藩感到隻有讓他真心地服自己,才有可能在今後真正地使用他。

於是,曾國藩拿定注意,先以凜然不可侵犯的正氣打擊陳國瑞的囂張氣焰,繼而曆數他的劣跡暴行,使他知道自己的過錯和別人的評價。當陳國瑞灰心喪氣,準備打退堂鼓時,曾國藩話鋒一轉,又表揚了他的勇敢、不好色、不貪財等優點,告訴他是個大有前途的將才,切不可以莽撞自毀前程。使陳國瑞又振奮起來。緊接著,曾國藩坐到他麵前,像與兒子談話那樣諄諄教導他,給他訂下了不擾民、不私鬥、不梗令三條規矩,一番話說得陳國瑞口服心服,無言可辯,隻得惟惟退出。

但是,陳國瑞的莽性難改,所以一回營就照樣不理睬曾國藩所下命令。看到軟的作用不大,曾國藩馬上請到聖旨,撤去陳國瑞幫辦軍務之職,剝去黃馬褂,責令戴罪立功,以觀後效,並且告訴他再不聽令就要撤職查辦,發往軍台效力了。陳國瑞一想到那無酒無肉、無權無勢的生活,立即表示聽曾大人的話,率領部隊開往指定地點。

所以,曾國藩以軟硬兼施的辦法,剃了陳國瑞這個刺頭。

寬嚴並施,軟硬兼用,才能駕馭好下屬,發揮他們的才能。對於部下,在平時應用慈母般的胸懷去關懷愛護,錯誤時則要嚴加懲誡,寬嚴並施,軟硬兼用,如此才能成功統禦。

又厚又黑的待上法

作為下屬,既不能功高震主,又要適當表現,給自己留下能夠升遷的機會。這就需要在對待上司時,要刻意地謙恭有禮、曲意逢迎,注意分寸,親疏得當,懂得以退為進,在上司需要幫助的危難時刻,挺身相救。總之,在與上司打交道的時候,要牢記“退一步海闊天空,進一步逼虎傷人”這句名言,切不可搶了上司的風頭。

唐太宗本是用武力得天下的,但即位後,雖然已經天下太平,還是念念不忘向少數民族用兵。魏征在陪宴時,每次演到歌頌太宗用武力討平天下的“破陣武德舞”時,就低頭不看,而在演奏表現文德普及天下的“慶善樂”時,則聚精會神,百聽不厭,以此來勸諫唐太宗要偃武修文。這種方法含蓄得當,過了一段時間,就見效了。

這就是做好下屬的秘訣,對領導要不即不離,通過接近領導,用適當的言行來達到表達自己意願的目的。分寸掌握得好,就會達到最佳的效果。

唐太宗常常對魏征當麵指責他的過錯感到生氣。一次,唐太宗宴請群臣時酒後吐真言,對長孫無忌說:“魏征以前在李建成手下共事,盡心盡力,當時確實可惡。我不計前嫌地提拔任用他,直到今日,可以說無愧於古人。但是,魏征每次勸諫我,當不讚成我的意見時,我說話他就默然不應。他這樣做未免太沒禮貌了吧?”

長孫無忌勸道:“臣子認為事不可行,才進行勸諫;如果不讚成而附合,恐怕給陛下造成其事可行的印象。”太宗不以為然地說:“他可以當時隨聲附和一下,然後再找機會陳說勸諫,這樣做,君臣雙方不就都有麵子嗎?”

唐太宗的這番話流露出作為領導其對尊嚴、麵子和虛榮的關注。一般的領導都喜歡下屬恭維自己,討厭下屬搶鏡頭、搶次序。有些領導能力不強,就會更怕下屬看不起自己。

得罪領導,輕者會被領導批評或者大罵一番;遇上素質不高、心胸狹窄的人可能會打擊報複、暗地裏給你穿小鞋,影響你的進步和發展。

所以,與上司交往中,一定要把握尺度、分寸與距離,不可過近也不可過遠,要親疏得當,表現不能過強也不可過弱。怎樣做到這些呢?方法是:

1.應尊重領導的意見和指示,並認真執行。不要因領導有缺點便瞧不起、看不上,在背後評頭品足。

2.給領導提意見時要注意場合和分寸。根據不同領導的不同為人,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

3.與領導講話應客氣、禮貌,不要隨隨便便,喜笑怒罵什麼都有,不把領導當回事。如果這樣,即使你有天大的本事,領導也不會喜歡你。

4.在領導麵前要用工作實績顯示出你精明能幹,切莫用嘴皮表明自己,這樣會認為你在“出風頭”。

另外,任何領導都有獲得威信的需要,不希望部屬超過並取代自己。所以,聰明的部屬就要想方設法掩飾自己的實力,以假裝的愚笨來反襯領導的高明,力圖以此獲得領導的青睞與賞識。當領導闡述某種觀點後,他會裝出恍然大悟的樣子,並且帶頭叫好;當他對某項工作有了好的可行的辦法後,不是直接闡發意見,而是在私下裏或用暗示等辦法及時告知領導,同時,再拋出與之相左的甚至很“愚蠢”的意見。久而久之,盡管在群眾中形象不佳,有點兒“弱智”,但領導卻倍加欣賞,對其情有獨鍾。

其實,在更多的時候,上司需要並提拔那些忠誠可靠但表現可能並不是那麼出眾的下屬,因為他認為這更有利於他的事業,而那些不忠誠能力強的下屬,其能力發揮得越充分,可能對上司的利益損害越大。

後發製人,厚黑禦敵

後發製人是與先發製人相反的一種應變策略。運用這種策略,往往是先讓對方動手,自己主動退讓一下,然後再反擊,以製服對手。由於後發製人是在對手已經有了行動,並且從一定意義對自己構成了威脅之時的應變,因此,它是一種重要的臨危應變術。

人們熟悉的後發製人應變術,要數《水滸》中講的“林衝棒打洪教頭”的故事最為精彩。那是林衝在發配滄州途中,被柴進接到莊裏設宴款待。柴進家中的洪教頭覺得林衝隻不過是一個“配軍”,心中瞧不起林衝,而柴大官人又如此禮待林衝,因此引起洪教頭的嫉妒之心,決計要與林衝比試高低。隻見洪教頭先起身,連聲說:“來,來,來,和你使一棒。”便脫下了上衣,拽紮起裙子,掣一條棒,使了一個旗鼓,站到場地中央。當林衝站起身時,洪教頭又喝道:“來,來,來!”林衝礙於柴進的麵子,隻得草草應戰,剛使了四五個回合,便跳出圈外說:“小人輸了。”柴進見林衝並未使出本領,便極力勸林衝再使一棒。洪教頭見林衝剛才退卻了,以為是怕他,也想再顯威風。但見他又連喝三聲“來,來,來!”使棒朝林衝舞了下來。林衝不慌不忙地往後一退,洪教頭趕入一步,提起棒,又複一棒下來。此時,林衝見他腳步已亂,於是,將手中的棒從地上一挑,和身一轉,那棒直掃洪教頭的臁骨上。洪教頭招架不及,“撲”的一聲倒在地上。林衝用後發製人之術,獲得了比武的勝利。

《荀子·議兵》雲:“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後發製人在軍事上的運用很多。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曾講到:“秦晉淝水之戰等等有名的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製人,因而戰勝的。”

公元221年7月,劉備為報東吳殺害關羽之仇,親自率領軍隊攻打孫權。孫權命陸遜率五萬軍兵迎敵。戰爭持續了幾個月。到第二年2月,劉備重新組織兵力,沿江而下,向東吳發動了大舉攻擊。東吳麵對強敵,采取後發製人之策略,先讓劉備一步,退至夷陵(湖北宜昌境)一帶。吳將陸遜領軍與蜀軍相持半年之久,待蜀軍士卒疲憊、處於極為不利的境地時,陸遜集中優勢兵力,進行決戰,以火攻大敗蜀軍。

1812年6月,拿破侖親自率領60萬步兵、騎兵和炮兵組成的合成部隊,向俄國發動進攻。俄國用於前線作戰的部隊僅21萬人,處於明顯的劣勢。俄軍元帥庫圖佐夫根據敵強己弱的局勢,采取後發製人的策略,實行戰略退卻,避免過早地與敵軍決戰。在俄軍東撤的過程中,庫圖佐夫指揮部隊采取堅壁清野、襲擊騷擾等種種手段,給予敵軍以大量殺傷。接著,又將莫斯科的軍民撤出,讓一座空城給法軍。10月中旬,法軍在莫斯科受到嚴寒和饑餓的巨大威脅,不得不撤退。此時,庫圖佐夫抓住戰機,予以反擊,將法軍打得大敗。幾十萬法軍,幸存者隻有三萬人。

後發製人也是人際交往中的應變術。當別人已先你一步行動,你作為後發者,可吸取先發者的經驗教訓,趕上和超過先發者;你雖然起步已晚,但要善於汲取經驗教訓,那麼,就可能後來居上,獲得成功。

捧中加恐,掌握主動

“厚黑大師”李宗吾對捧與恐的關係頗有見解,他在論述舊官場時說:“恐嚇的意思,是及物動詞。這個字的道理很精深,我不妨多說幾句。官這種東西,該是何等寶貴,能輕易給人嗎?有人把捧字做到十二萬分,還不能生效,這就是缺少恐字的工夫。凡是當權的那些大人物,都有軟處,隻要找到他的要害,輕輕點一下,他就會大吃一驚,立刻把官兒送來。學者須知,恐字與捧字,是互相結合著用的。善恐者,捧之中有恐,旁觀的人看他在上司麵前說的話,句句是阿議逢迎,其實在暗地擊中要害,上司聽了,汗流泱背。善捧者,恐之中有律,旁觀的人看他傲骨模棱,句句話責備上司,其實聽的人滿心歡喜,骨節都酥軟了。這就是所謂的‘心領神會,在於各人’,‘高明的木匠能教人按規矩做,卻不能告訴你技巧’。這就要求求官的人細心體會,最要緊的是用恐字的時候,要有分寸,如果用過度了,大官們惱羞成怒,作起對來,豈不就與求官的宗旨大相違背?這又何苦如此呢?不到無可奈何的時候,恐字不能輕易使用。”

曆史上的“杯酒釋兵權”,是典型的先捧後恐的成功之作。趙匡胤從後周手中搶過皇位之後,帶領手下將士南征北戰,基本上統一了中原一帶。後又平滅了南唐,江山一統,天下太平,漸漸覺得那些戰時曾流血賣命的把兄弟們無用起來。他們不但與自己分享榮華富貴,而且個個手握兵權,若一旦有哪個嫌自己官位不夠,發難造反,局麵就難收拾了。但要向眾弟兄下手,又怕天下人氣憤。且每位弟兄手下都有一大批親信,若向眾弟兄下手,激起他們手下叛亂,自己的皇位也是坐不穩。

怎麼辦呢?想來想去,趙匡胤想到了酒。以酒掩臉,讓眾弟兄交出兵權。大家若照辦,這事就解決了。若有人發難反對,就用醉酒瘋話掩過去。

第二天,他召來手握兵權的把兄弟們,飲酒談笑,開懷痛飲,直喝到紅日西沉,個個眼亮臉紅。趙匡胤看差不多了,於是講起往事,最後歎一口氣說:“若永遠生活在那段日子裏多好!白天廝殺,夜晚倒頭就睡。哪像現在這樣,夜夜睡覺不得安寧!”

眾兄弟一聽,關心地問:“怎麼睡不穩?”趙匡胤說:“這不明擺著嗎,咱們是把兄弟,我這個位子誰也該坐,而又有誰不想坐呢?”

大家麵麵相覷,感到事態嚴重起來,想到劉邦得天下後逐個殺功臣的曆史舊事,一個個膽戰心驚,跪在地上說:“不敢”。趙匡胤看預期效果達到,順勢窮追下去,說:“你們雖然不敢,可難保手下人不這麼想。一旦黃施加在你們身上,就由不得你們了。”

大家一聽,明白趙匡胤已在猜忌大夥了。嚇得在地上叩頭不敢起身;求趙匡胤想個辦法。趙匡胤說:“人生苦短,大家跟我苦了半輩子,不如多領點錢,回家過個太平日子,那多幸福。”大家忙點頭說:“照辦”。

第二天,舊日的那些功臣們一個個請求告老還鄉,交出兵權,領到一批錢,回家過富翁生活去了。

隻擇不恐會讓對方自覺有恃無恐,答不答應要看他高不高興,主動權在對方手中;而捧中加恐,主動權在我們手裏,捧字隻用做台階,讓對方不失麵子,實質上他是非順從不行的。

一味地恭維、捧場會被人欺負,在日常生活中是一樣的。所以,在捧人的過程中,也有適當的加以恐嚇,讓人在歡喜的同時又有所憂慮,在喜歡你的同時又敬畏你。當然,恐要根據實際情況掌握好時機,言行要因人而異,做到恰到好處。與此同時,還有采取必要的措施留好退路,以確保做到萬無一失!

屈一伸萬的晉升術

退一步海闊天空,做領導的人特別講此學問,尤其是那些厚臉晉升之人,把屈一伸萬更是練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多大的委屈他都能受,多大的侮辱他也甘忍,真是做到了肚子裏能撐船的出神入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