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如何中庸式低調做人 第十章 陰柔——低調做人的“牽牛”術
上善若水,以柔克剛
老子在《道德經》上雲:“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由此可見,柔的力量是驚人的。
在為人處世中,“柔”被弱者利用,可以博得人同情,很可能救弱者於危難之間。因此,“柔”往往是弱者的護身符。
春秋魯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晉國君主晉襄公死了,太子年幼,諸大臣各自保薦不同的王子。其中,有兩個人勢力最為強大,競爭最為激烈。趙盾想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而賈季則想立襄公的另一個弟弟公子樂。當時兩公子都不在晉國。賈季派人去陳國接公子樂回晉,他動作迅速,走在了趙盾前麵。趙盾即派人悄悄在半路把公子樂截殺了。
公子樂死了,趙盾從容不迫地派人前往秦國去迎接公子雍回晉。
公子樂已死,公子雍似乎已坐定晉國君位無疑。襄公夫人穆嬴作為一個軟弱婦人,隻能看著年幼的太子就要失去繼承君位的權利,而且很有可能遭遇暗算。於是,她使出了哀兵之計,力圖以柔克剛。
每次群臣朝會議事,穆嬴就抱著小太子在朝堂痛哭,說:“先君到底在哪一點上有過失?年幼的太子有什麼罪?太子雖然還小,但總也還是先君親自冊立的,難道誰說廢就可以廢嗎?”她往往掩麵長泣,太子年幼,見母後傷心流涕,也跟著放聲大哭。到傷心處,母子抱成一團,泣聲如訴,場麵甚是淒涼感人。群臣即使不以為然,但次數多了竟也開始逐漸地有了做賊心虛的感覺。
穆嬴還經常在散朝後抱著太子去趙盾家裏,以情動之,說:“先君倚重您,臨終之前抱著這個孩子把他托付於你。先君的殷殷叮囑,無盡的信賴,擔心而又滿懷希望的目光,妾身都還清清楚楚地記得,您難道就忘了嗎?先君擔心太子年幼,但因為您那麼懇切地答應照顧太子,他也就放心地去了。而今您卻要廢黜太子,您難道不想一想先君對您的厚待和重托嗎?丈夫豈可不忠君?丈夫豈可不守信?百年之後,您打算如何去見先君呢?而且,太子何辜啊!”趙盾一麵於情不忍,一麵擔心這樣下去會鬧得人心惶惶,國內將不得安寧,而且會讓自己失去人心,自己擁立的新君也將失去人心,那樣豈不是得不償失。於是他與群臣商議,派軍隊去攔截秦國護送公子雍的軍隊,不讓公子雍進入晉境,仍然立太子夷皋為君,就是晉靈公。
柔弱之水可為滔天巨浪,摧枯拉朽,吞噬一切,可鑿岩穿石,水滴洞穿。可見柔並不等於弱,剛也並不一定等於強,關鍵在於人怎樣去利用它,怎樣恰到好處地利用它。
可是,不論在曆史中還是現實中,剛者居多,柔者居少,若能以柔為主,寓剛於柔,其表現方式往往就是“柔道”。然而,盡管“柔道”是治國治民、為人處世的最佳方法,卻由於貪婪、暴躁、逞一時之快、急功近利、目光短淺等人性中的弱點,人們一般不去施用,或是施行得不好。這一點,是值得每一個想在為人處世中立於不敗之地的人深思反省的。
柔性堅持,無可抵擋
人會有犯錯、糊塗的時候,老板、領導也不例外。犯錯之後,大多數人因為思維局限而意識不到錯誤,或者因為礙於麵子而不承認、改正錯誤,反而是堅持己見,任性而為。在這個時候,你既要大膽地勸諫,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說服老板、領導。
方圓高手都知道用柔性堅持這一高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所求之事明明合理,可是正常渠道卻走不通,這時隻有柔性堅持,在心智的較量中戰勝對手。不過,柔性堅持也要講究策略,要點有二:
第一,麵對頑固的老板、領導,把同樣的意思,反複說服,反複渲染,反複強調,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宋朝的趙普曾做過太祖、太宗兩朝皇帝的宰相,他對朝廷的忠誠和政績都是非常明顯的。他是一個勤懇的高級行政官員,同時也是一個性格堅韌的人。在輔佐朝政時自己認定的事情,就是與皇帝意見相左,也敢於反複地堅持,皇帝也拿他沒有辦法,最後都會答應她的請求。
有一次,趙普向太祖推薦一位官吏,太祖沒有允諾。趙普沒有灰心,第二天臨朝又向太祖提出這項人事任命事項請太祖裁定,太祖還是沒有答應。
趙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了出來。連續三天接連三次反複地提,同僚也都吃驚,趙普何以臉皮這樣厚。太祖這次動了氣,將奏折當場撕碎扔在了地上。
但趙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無言地將那些撕碎的紙片一一撿起,回家後再仔細粘好。第四天上朝,話也不說,將粘好的奏折舉過頭頂在太祖麵前不動。太祖為其所感動,長歎一聲隻好準奏。
還有一次,某位官吏按政績已該晉職,身為宰相的趙普上奏提出,但因太相平常就不喜歡這個人,所以對趙普的奏折又不予理理睬。
但趙普出於公心,不計皇上的好惡,前番那種韌性的表現又重複起來。太祖拗他不過,勉強同意了。
太祖又問:“若我不同意,這次你會怎麼樣?”
趙普麵不改色:“有過必罰,有功必賞,這是一條古訓,不能改變的原則。”這話顯然衝撞了宋太祖,太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趙普死跟在後麵,到後宮皇帝入寢的門外站著,垂手低頭,良久不動,下決心皇帝不出來他就不走了。據說太祖很為其感動。
第二,要積極主支地向領導解釋,與領導溝通,不間斷地軟化領導的意誌。
貞觀六年,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方麵都取得了較大成績,開始出現了所謂的“貞觀之治”。在一片歌功頌德聲中,他確實有點昏昏然、飄飄然,生活也逐漸奢侈腐化起來。就納諫而言,也不像過去那樣“尋之使宮”、“悅而從之”,而是先有“難色”而後“勉從”,不像建國初期那樣謙遜納諫了。此時他聽頌歌聽得心中舒服,對於逆耳之言很有些反感,也不再想提什麼兼聽則明了,有時興致所至,則任性而行事。
一天,太宗早朝,文武大臣們高呼萬歲已畢,懇請太宗到泰山封禪,以顯揚太宗的文治武功。國舅長孫無忌說:“封禪是曆代帝王的盛事,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遍封名山,在泰山、碣石山等處都勒碑刻石以紀念他的巍巍功德。漢武帝也曾封禪泰山。如今陛下德行可以和堯舜媲美;功勞比秦始皇、漢武帝還要大,應該封禪泰山,以顯揚功德。”群臣一致讚成。群臣的封禪建議,正好對上了太宗好大喜功的心理,但他表麵上還是笑著說:“封禪不封禪,有什麼關係,重要的是把國家治理好。”大臣們再一次敦促請求,太宗微笑著說:“封就封吧!”於是任命大常韋挺為封禪使,令諸儒擬定有關封禪的禮儀、規模、費用及日程安排等的細節。
這時,魏征站起來,果斷而堅決地反對說:“封禪不封禪,並不妨礙陛下的功德和政績。如果天下安定,國家富強,人民樂業,即使不封禪,又有何妨?過去秦始皇封禪而漢文帝不封禪,難道後世認為漢文帝的賢能不如秦始皇嗎?再說,祈天祭地,難道自有登上泰山之顛,封幾尺之上,才能表達誠敬的心意嗎?”一席話,就像在李世民和大臣們發熱的頭上,潑了一瓢冷水。
李世民一聽,非常不高興,質問魏征說:“你反對我封禪,難道是因為我功勞不高嗎?”魏征說:“很高!”李世民說:“難道是因為恩德不厚嗎?”魏征說:“很厚!”李世民說:“難道是因為國家不安嗎?”魏征說:“安定!”李世民說:“難道是因為四夷不服嗎?”魏征說:“臣服呀!”李世民說:“難道是因為年歲不豐嗎?”魏征說:“豐實呀!”李世民說:“難道是因為祥瑞不來嗎?”魏征說:“祥瑞來呀!”李世民一連問了六個關於能否封禪的條件,魏征都應聲說條件達到了。李世民最後將臉一沉,大怒說道:“那我為什麼不能封禪?”
魏征毫不畏懼,據理力爭,回答說:“陛下功勞雖高,而人民還沒有得到實惠;恩德雖厚,而澤惠還沒有廣泛施行;國家雖安,而百姓還不算富裕;四夷雖服,而他們的要求還不能滿足;祥瑞雖來,而不好的當頭還很多,而倉庫還很空虛。這就是我認為不能封禪的原因。”
第三,要趁勢打鐵,並運用煽情的手法,或迂回,或單刀直入,擺事實講道理,讓領導難以拒絕。
魏征繼續進諫說:“陛下雖有這六個方麵的優越條件,但我認為泰山封禪勞民傷財,於國家人民沒有益處。就拿隋煬帝楊廣的巡幸江都(今江蘇揚州)的事情來說吧,他三次坐著長達200尺、高4層的龍舟水殿到江都遊玩。王公、妃子、僧尼、道士乘坐幾千艘豪華富麗的大船,首尾相連200多裏,隨從10萬人,光拉纖的壯丁就有8萬多人,還有大隊騎兵夾岸護送。船上的人縱酒尋樂,聲聞數十裏。
沿途500裏內的老百姓,都要貢獻美食。巡遊的隊伍像蝗蟲一樣,把沿途農民弄得傾家蕩產,啃樹皮,嚼草根,甚至被逼得人吃人。於是,王薄振臂一呼,響應者數10萬,起義的鋒火迅速燃遍大江南北。試問這樣的巡幸有什麼好處?”
魏征又打個比方說:“比如有個人患了10年的長病,瘦得僅存皮骨。剛冶好,便要他挑一石米,日行百裏,一定不可能。而隋朝混亂,不止10年,陛下好像是個良醫,人民的病苦雖然在你手中解除了,但身體還沒恢複。現在國家初定,就要靠天祝地,這不是自欺欺人嗎?陛下到泰山封禪,車駕東巡,千乘萬騎,國內的王公大臣,四夷的君長都要護從,單就飲食供給這一項來說,就不易置辦,更不用說其他費用開支了。”
他喘喘氣又說:“如今伊水、洛水以東,一直到渤海、泰山一帶,莽川巨澤,茫茫千裏,人煙斷絕,雞犬不聞,不說飲食供應不上,連舉步都很艱難。再說,竭盡財力用在這無償的消費上,還不一定以達到要求;要保障豐盛的供給,一定要加重百姓的負擔。崇尚虛名而深受實害,我想這樣的事情,陛下是不會做的。”
魏征可以說是有理有據有節,或迂回,或單刀直入,占盡道理,唐太宗無言以對,但是仍然不願放棄封泰山的念頭。魏征見狀,言詞一轉而激烈地說:“這樣勞民傷財,天怒人怨,一旦有水旱天災風雲變幻,匹夫百姓,則揭竿而起,到時就追悔莫及了呀!”唐太宗此時才省悟其中的道理,強忍心中的不快,最後還是下令停止封山。
做什麼事都要講究方法和策略。如果看出領導的計劃行動有些不妥、存在隱患,甚至嚴重錯誤的,就自恃忠心耿耿、為民請命,為全局長遠考慮而剛強直率地大揭其短,據理力爭,拚死勸諫,完全不把領導的自尊心、權威、麵子、用意放在眼裏,這種有違常理、人情,死板直接的策略,收不到很好的效果,有時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所以,我們不妨學學趙普和魏征,既要做到有理、有利,又要做到有節,在讓領導深切體會到你的赤誠之心的同時,又無法拒絕你的良言妙策!
以剛克剛,兩敗俱傷;以柔克剛,無往不勝
大凡剛烈之人,其情緒頗好激動,情緒激動則很容易使人缺乏理智,僅憑一股衝動去做或不做某些事情,這便是剛烈人的特點,恰恰也是其致命的弱點。
俗話說:“牽牛要牽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處。”應以己之長,克其之短,對待剛烈之人如果以硬碰硬,勢必會使雙方都失去理智,頭腦發熱,做事不計後果,最終,各有損傷,事情也必然鬧砸。反倒是過猶不及,悔之晚矣。
倘若以柔和之姿去麵對剛烈火爆之人,則會是另一番局麵,恰似細雨之於烈火,烈火熊熊,細雨雖說不能當即將火撲滅,卻有效控製住了火勢,並一點點地將火滅去。
春秋末期,鄭國宰相子產在治理國家方麵采用的就是以柔克剛的方法。
子產為政剛柔並濟,以柔為上,柔以製剛。鄭國是一個小國,國力甚弱,要想在大國林立的空間求得生存,增強國家的實力刻不容緩。子產提倡振興農業,興修農事,同時征新稅,以確保有足夠的軍費供應和給養。
新稅征收伊始,民眾怨聲四起,沸沸揚揚,甚至有人揚言要殺死子產,朝中也有不少朝臣站出來表示反對。子產毫不理會,也不作過多的解釋,而是耐心等待事態的發展。他說:“國家利益為重,必要時自然要犧牲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我聽說做事應當有始有終,不能虎頭蛇尾。有善始而無善終,那樣必然一事無成,所以,我必須將這件事做完。”
新稅照常征收,由於還采取了振興農業的辦法,很快農業發展,民眾由怨到讚,眾人賓服。
子產在各地遍設鄉校,因鄉校言論自由,有些對政治不滿的人往往把鄉校作為論壇進行政治活動。有人擔心長期下去會影響統治,建議取締。子產卻說:“這是沒有必要的,百姓勞累一天,到鄉校中發發牢騷,評談政治很正常。我們可以作為參照,擇善而從,鑒證得失;若強行壓製,豈不如以土塞川,暫時或許會堵住水流,但必將招來更猛的洪水激流,衝決堤壩。那時,恐怕就無力回天了,若慢慢疏導,引水入渠,分流而治,豈不更好?”
眾人皆服,子產正是采用了以柔克剛的做事之道。
有些自作聰明者,往往盲目自信,以為以剛克剛,無往而不勝。大家知道,做人辦事不能簡單粗暴,而是學會從大處著眼,以柔克剛。這好比:一塊巨石如果落在一堆棉花上,則會被棉花輕鬆地包在裏麵。以剛克剛,兩敗俱傷,以柔克剛,則馬到成功。
有方圓之性才有方圓人生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文無定法。遇方則方,遇圓則圓,方圓兼濟,必有方圓人生。這種性格屬於善變型,能因人、因勢、因時而變,極盡中庸性格之精髓。
當曾國藩平定太平軍後,進京麵聖,北京萬人攢動,他們皆想一睹這位蓋世功臣的風采,許多精通相術之人更是不會錯過給這位湘軍統帥相麵的機會。可是,令人失望的是:曾國藩竟是一個其貌不揚的糟老頭;令相術之人費解的是曾國藩本應是奸臣短命之相,為何會有這等榮耀的命運?
不管傳說是真是假,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就是金陵攻克後,朝廷確實對曾國藩有了防範之心,倘若曾國藩沒有改變自己的性格,仍按照以前的性格辦事,肯定會落個年羹堯一樣的命運。因此說,曾國藩的確因改變性格而改變了命運。
曾國藩是方圓性格的最典型代表,更是因改變性格而改變命運的人。
的確,在曾國藩的身上,虛名與實利都得到了集中的體現,他這一輩子實在沒有白過,吃喝玩樂占了,叱吒風雲占了,行權用勢占了,建功立業占了,舞文弄墨占了,壽終正寢占了。總而言之,功名利祿四字全占了,可謂占盡了令人羨慕的一切好處。
曾國藩在攻打太平軍的12年曆程中,並非一帆風順,他數次戰敗,兩次投水自殺,還有一次因害怕李秀成的大軍襲擊而數日懸刀在手,準備一旦失敗,即行自殺。他雖然忠心耿耿,還是屢遭疑忌。在第一次攻陷武漢之後,捷報傳到北京,鹹豐帝大為高興,讚揚了曾國藩幾句,但鹹豐身邊的近臣說:“如此一個白麵書生,竟能一呼百應,並不一定是國家之福。”鹹豐聽了,默然不語。
曾國藩也知會遭人疑忌,便借回家守父喪之機,帶著兩個弟弟(也是湘軍重要將領)回家,辭去一切軍事職務。過了近一年,太平軍進攻盛產稻米和布帛的浙江,清廷恐慌,又請他出山,並委他兵部尚書頭銜,有了軍政實權。不久,慈禧太後專權,認為滿人無能,就重用漢人,為曾國藩掌握大權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曆史契機。
1862年(鹹豐十二年),曾國藩被授以兩江總督節製四省軍政的權力,巡撫提督以下均須聽命,不久又賜予太子太保頭銜,兼協辦大學士。自此以後,曾國藩在清廷中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曾國藩激流勇退的方式進一步獲得了清廷的信任,取得了大權,在進攻太平軍勝利以後,他仍然小心翼翼。由於曾國藩的湘軍搶劫吞沒了很多太平軍的財物,使得“金銀如海、百貨充盈”的天京人財一空,朝野官員議論紛紛,左宗棠等人還上書彈劾。曾國藩既不想退出財物,也不能退出財物,在進京之後,因怕權大壓主而退出了一部分權力,因怕湘軍太多引起疑忌而裁減了4萬湘軍;因怕清廷懷疑南京的防務而建造旗兵營房,請旗兵駐防南京,並發全餉;並且還蓋貢院,提拔江南士人。
這幾策一出,朝廷上下果然交口稱譽,再加上他有大功,清廷也不好再追究什麼,反而顯示了他的恭謹態度,更加取得了清廷的信任,清廷又賞予太子太保太銜,賞雙眼花翎,賜為一等侯爵,子孫相襲,代代不絕。至此,曾國藩榮寵一時。
曾國藩性格中的“方圓”,也可理解為“剛柔”。“剛”讓他四次抗旨,以保湘軍。曾國藩剛練水勇時,水陸兩軍約有萬餘人,這時若和太平天國的百萬之師相抗衡,無異是以卵擊石。因此曾國藩為保護他的起家資本,曾四次抗旨朝廷。
“剛”是曾國藩性格的本色,如果他一味的剛硬下去,恐怕是確如相術之人所言,在攻克金陵之後便會命喪黃泉。然而,性格是可以改變的。雖然人們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對一位勤奮讀書的人來說,書裏的真知灼見的確能令他時時驚醒,事事警惕,隻要他持之以恒,性格無疑是可以改變的,理想性格無疑也可以錘煉而得。
如果說“方”即是“剛”,那“圓”必是“柔”。曾國藩性格中的“柔”是錘煉出來的,“柔”的性格使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所謂“方圓人生,剛柔兼濟”即此之謂也。
曾國藩曾寫過一聯:“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也是剛柔、方圓兼濟。正是這種性格使他遊刃於天地之間。
當然,曾國藩剛柔、方圓兼濟的個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經過讀書實踐錘煉而得。正如他自己所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可以改變。”而所讀不僅為有字之書,更為社會人生的無字之書。
采取陰柔的手段來對付強硬分子
孟獲是三國時期南中地區少數民族的首領,是當地很有影響的人物。他和朱褒、雍凱、高定等人勾結,推舉雍凱為主帥。趁蜀國對吳國作戰失敗,元氣大傷,劉備剛死的機會,煽動少數民族,殺死蜀國派往這一地區的官吏,公開發動武裝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