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如何中庸式低調做人 第十章 陰柔——低調做人的“牽牛”術(3 / 3)

人心都是肉長的,約瑟芬這一招終於成功。拿破侖雖然懷疑約瑟芬已背叛了他,然而她的哭聲在他的腦海裏泛起他們相愛才的美好回憶。奧當絲和歐仁的哀求聲衝破他心中設下的防線,他已熱淚盈眶。於是,房門打開了,拿破侖與約瑟芬重歸於好了。後來拿破侖登基時,約瑟芬成了皇後,榮耀之至。

在蘑菇之中添加些眼淚,可以有效地軟化對方,讓你的苦苦哀求更為動人,達到加速感化對方的效果。伸手不打笑臉人,打“哭成一個淚人”的懇求者更很少人會做。當然,“眼淚戰術”並不一定局限於哭鼻子,凡裝成一付可憐樣的辦法而達到目的的,都屬於一種行之有效的技巧。

既要大棒子,又要送蘿卜

朱元璋史稱“雄猜之主”,既野心勃勃又疑心重重,心地險惡。他當上皇帝後,打天下時那種虛心納賢、任人唯賢的作風全拋在腦後,朝思暮想的是維護他的絕對尊嚴和家天下。為此,他以各種卑劣手段,排除異己,殘殺功臣。

李善長在隨朱元璋征戰中,以多謀善斷著稱。開國初,組織製定法規製度、 宗廟禮儀,與朱元璋關係如魚水一般,朱元璋將李比之為漢初蕭何,稱他為“功臣之首”,命他為開國後的首任丞相。朱元璋一旦功成名就,貴為天子後,便對李的態度大變。李善長過去被朱稱讚為“處事果斷”,現在則說他“獨斷專行”。過去朱特許李對疑難大事先處理後奏,稱讚他為“為朕分憂”,現在則說他“目無皇上”。朱元璋對李善長功高權大,產生了疑忌之心。但考慮到李善長功高望重,輕舉妄動恐生不測之變,就采用又打又拉、伺機清除的伎倆。

一打。深知朱元璋為人的李善長察覺到皇上對他的猜忌,一連幾天,李善長因患病沒有上朝,於是就借機給朱元璋上了個奏章,一來對不能上朝議政表歉意,二來提出致仕(退休),察看朱元璋對自己的態度。按慣例朱元璋應下旨慰問、挽留,但是,他卻來個順水推舟,隨即批準了李善長退休,毫不費力地把李善長趕出了相位。

二拉。削奪了李善長的相權,免除了對他的威脅。但不少人心中暗罵朱元璋寡情毒辣。為了籠絡人心,安撫李善長,朱元璋把自己的女兒臨安公主下嫁給李善長的兒子為妻,朱李兩家又成了國戚。

人是社會中的人,如何與別人共事,尤其是和下屬共事,並能夠使下屬心甘 情願、死心塌地地盡力,實在是一個不小的事情。這裏麵確實有一些處世的藝術。“棒子”和“胡蘿卜”原理便是恩威並重,又打又拉。這一招術在中國曆史上有很多經典例子。

清朝乾隆皇帝對知識分子使用的“棒子和胡蘿卜”堪稱空前絕後。乾隆在位期間,大興文字獄,有案可查的竟有七十餘次,遠遠超過他的先輩們,乾隆這一招也夠厲害的了,隻搞得文人仕士人人自危,幾篇遊戲之章,幾句賞花吟月之詞,也往往弄出個莫須有的罪名,乾隆就是使用這樣無情的棒子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但他並忘了“送胡蘿卜”的重要,對知識分子采用懷柔政策。

他規定見了大學士,皇族的老老少少們要行半跪禮,稱“老先生”;如果這位大學土還兼著“師傅”,就稱之為“老師”,自稱“晚生”。同時,一方麵大搞正規的科舉活動,不斷使文人仕士加入為朝廷服務的隊伍;另一方麵特開博學鴻詞科,把那些自命遺老或高才、標榜孤忠或寫些詩文發泄牢騷的文人,或不屑參加科舉考試而隱居山林又有些威望的隱士,由地方官或巡遊大臣推薦上來,皇帝直接麵試。這種活動搞了三次,錄用24人。錄用者自己春風得意,自然也感激皇恩浩蕩;落榜的百餘人,也無麵目自命遺老孤忠去諷刺朝政。乾隆對被自己親自麵試的錄用者關心備至,如其有個叫顧棟高的人,錄用時,年歲就不小了,當時授予國子監司業之職;到年老辭官時,乾隆親自書寫了兩首七言詩加以褒美;後來,乾隆下江南,又親賜禦書,越級封他為國子監的祭酒。

乾隆之所以如此做,全是出於維護他們的皇權至上、族權至上、朝廷至上的目的,是要保持“大清”永不“變色”。誰要是在這方麵稍有越軌,紅臉馬上轉換成白臉,滿臉堆笑換成殺氣騰騰。管你是有意無意,或是或非,都立即被逮捕入獄,輕者“革職”,重者“立絞”,甚至處死後要“棄市”,已死的也得開棺戮屍,連朋友、族人也統統跟著倒黴。

一手“大棒”,一手“胡蘿卜”的謀略,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其廣闊的應用空間。當然,基於你處的社會地位不同,“大棒”和“胡蘿卜”的具體內容和運用方法也不一樣。

如果你是主管、領導,那麼“大棒”就包括用權威,降職、減薪、處罰等手段來製伏下屬,讓其產生敬畏。運用此計時一要注意把準分寸:不可“小事化大”、“大事化小”,處罰要根據實際情況“量罪定刑”,讓人心服口服;二要注意時機,運用此計謀不光是為了懲處本人,更重要的是要起到“殺雞給猴看”、“敲山震虎”的效果,所以要掌握好時機,在最能引起大家注意、震撼的時候采取行動。而“胡蘿卜”的內容就包含物質、金錢上的給予,情感上的給予。比如獎勵小禮物、加薪、多發獎金,逢年過節送點小禮物;多數老板很難做到這些,那就需要多進行情感投資了,比如微笑麵對員工,經常問候下屬,關心員工的家屬,身體不好時要去問候看望,如此等等。如果能做到雙管齊下,定能成為受人尊敬、愛戴的領導。

如果你是一個平凡人,那這種計謀在生活中也是有必要的。這裏的“大棒”更多指得是為了尊嚴、原則而應有的一種強硬的態度;當人身受到攻擊,身處危險狀態下的“以牙還牙”“以暴製暴”的策略;有時為了防範於未然,你要“先發製人”,高舉“大棒”,讓人不敢輕舉妄動、知險而退。所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人際交往中,“大棒”是一種防守、震撼戰術,不能輕易使用,若亂用,種種不義之舉必然把你脫入人人憤恨、群起攻之的不利境地。而“胡蘿卜”更多指得是友善、和氣、樂於助人、友好合作的人格魅力,加上平時懂得用小恩小惠、“虛情假意”、“寒暄問暖”等手段來收買人心。在人性叢林中,若能出神入化地運用“大棒”加“胡蘿卜”的交際手段,則可保人身安全,有個融洽的人際關係。聰明者若能結合其他交際手段,那就能左右逢源、八麵玲瓏,在人性叢林中暢遊無礙了。

無為而治,無招勝有招

老子日:“以無事而治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朝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位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也就是說,忌諱之事越多,越是縛了民眾的手腳,人民就越發貧困;國家統治的工具越是先進,社會就越加混亂難治;人越是機謀奸詐,新奇古怪的東西就越多;法律製度越是完備,犯罪的人也就越會增加。所以,老子主張:“無為而民自化,好靜而民自正。”概而言之,老子所提倡的正是為職者要“無為而為”。

老子所闡述的這種政治理想,無論是在古代的政治生活中,還是在現代的管理中,都證明是十分有效的。在上位者無需事無巨細一概全管,隻需執其要術,抓其大綱,垂拱而治,而讓部下充分發揮其才幹。這已是被人們所廣為接受的領導和管理方法。

曹參原是劉邦的同鄉,隨劉邦起兵後,雖然投筆從戎,身經百戰,到了晚年,卻專修黃老之術,講清靜無為之道。平時與人無忤,與世無爭,生活非常恬淡。蕭何去世前,推薦了曹參作宰相。沒想到曹參當上相國後,政清刑簡,朝中無所事事,就終日在相府中飲酒作樂。有些好事的人,看曹參不理政事,便來謁見,想要有所陳說。曹參就先將來人請入酒宴中,殷勤勸酒,灌得酩酊大醉,扶出門去,讓他沒有開口的機會。

相府後麵是一座花園,緊靠著花園的後圍牆,就是一所官家宿舍,住在宿舍的官員,終日飲酒叫囂,吵鬧不堪,有些人不勝其擾,很想報告相國。一是陪同曹參遊園,正好聽到喧嘩之聲,他們就乘機報告說這些官員平日生活如何放縱,不守官箴,請求丞相整飭。曹參聽說,即著人將那些好飲酒取鬧的官員們喚來,並不申斥反而大擺酒宴,和他們一起縱酒吆喝,盡情歡樂,也不顧身份體麵,弄得那些告發的人們,啼笑皆非。曹參發現部下有小過失,隻要不傷大體的,總是設法為之掩蓋。這樣一來,朝廷上下,倒也相安無事。

年輕的孝惠帝看到曹參不甚問事,以為他仗著是先帝高祖的舊臣,不把自己放在眼裏,就著實有些不快。一天,特地召他到宮中,嚴加指責。曹參摘下冠帽,叩頭謝罪說:

“陛下請平心靜氣地想想,您比高祖皇帝聖明英武嗎?”

“朕怎敢和先帝比呢?”

“陛下看臣與蕭何是誰比較賢明呢?”

“似乎你不如蕭何。”

“陛下說得不錯,聖明英武的先帝與賢明的蕭何,合力平定了天下,製訂了完善的法令。如今,陛下即帝位,臣也當上要職,隻要尊重先帝與蕭何所訂的法令,不出丁點差錯,不就行了嗎?”

“你說的倒也不錯。”

三年後,曹參死了。當時,民間盛傳這麼一首歌:

“蕭何製訂的法令,

清楚劃一;

曹參接替,

也原本的沿用下去,

人人歡樂,家家富足。”

這首歌是對無為而治的治國政策的稱道,也是對無為而治型領導者曹參的讚美。

成語“蕭規曹隨”也正由此而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見到一些新上任的管理者,為了表現自己的能力,獲得民心,並顯示自己與前任不同,總是急急有所作為,所謂“新官上任三把”就是指此。但事實證明,這種新官為了急於求成,往往欲速不達,其原因就是他違背了無為而治的管理原則。

美國的一位前任總統吉米·卡特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但又深感力不從心,往往被要事弄得暈頭轉向,苦不堪受。美國人民卻根本不肯體諒這位總統的苦惱,反而認為這是無能的表現,以絕大多數的選票把這位可憐的總統吉米·卡特攆下了台。卡特準確無誤地意識到了國家麵臨的困難,可謂洞察力敏銳,一眼中的,他也讓公眾跟他一樣,使百姓覺得惶恐不安,毫無安全感可言,結果造成絕望感,從而將他推下了台。

不能說卡特沒有才能,也不可謂莫不夠聰慧,而終於落得如喪家犬被趕下台的可憐下場卻正是因為他的積極有為,太過於積極了,敏銳的洞察力和有限的才能產生了矛盾,反而走向了失敗。

另一位美國總統裏根卻以無為代有為,深悉為職之道。這位美國前總統每次即興演說,凡是複雜的主題,便暴露出令人吃驚的無知。可以說他似無所為,但並非毫無所為,有時,即使對所涉及的問題一無所知,卻也能依然果斷幹練地進行處置,而愈是如此,愈令美國百姓感到他神秘,以為他的才能是不可測的,他的簡明扼要反使美國人民感到信心百倍。多年的國內社會動蕩和月外蒙恥受辱曾一度使美國人萎靡不振,美國人經過這段經曆後,美國人開始重新振作。由此,這位無為的羅納德·裏根總統取得了美國人的信任,作為美國近代史最受歡迎的總統之一走完了自己的任期曆程。

以上美國兩位前總統可說是一反一正兩方麵事例,分別從正反兩方麵證明了無為的道理,卡特有“為”被人民一腳踢開,裏根“無為”貌似糊裏糊塗,卻受信於民眾,萬人敬仰。這也正是老子講的——“施政不著痕跡的道理”。

以柔克剛,以退為進

春秋戰國時,趙惠文王對群臣說:“我有了藺相如,就如泰山一樣安穩,趙國的地位也就重過九鼎。藺相如的功勞真是誰也沒法比呀!”於是,拜藺相如為上卿,位出廉頗之右(古人以右最尊)。

廉頗對此憤憤不平,認為趙王十分不公允,他怨懟地說:“我出生入死,攻城掠地,維護趙國的安全,從情理上說應是我的功勞最大。藺相如隻不過稍微動了動口舌,能有多少功勞,官職卻在我之上,況且他曾經是宦官的賓客,出身很低微,我怎麼甘心屈居於他之下呢?今後隻要我看到他,就一定要讓他瞧瞧我的厲害。”

廉頗的話傳到了藺相如的耳朵中,從此每次上朝,藺相如都托病不去,以免與廉頗相遇。賓客們都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私下裏常常議論這件事。

一天,藺相如因故外出,恰巧廉頗也外出。藺相如遠遠見廉頗的車隊,就讓手下人將馬車趕到小巷中躲起來,等廉頗的車隊過去之後方才出來。賓客們十分氣憤,就一起去見藺相如說:“我們遠離故土,拋卻妻兒投奔您的門下,是因為看重您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廉將軍與您同列班,況且職位在您之下,然而廉將軍竟然口出惡言。可是,您不僅不報複,反而在朝堂和路上都躲避他,您為什麼如此怕他?真讓我們感到羞愧,我們請求辭去。”

藺相如說:“在你們看來,廉將軍與秦王相比,誰更厲害呢?”

賓客們說:“那當然廉將軍比不上秦王。”

藺相如說:“以秦王的威嚴,天下沒有人可與他抗爭;而相如敢當麵叱責他,侮辱他的群臣。相如即使沒有才能,怎麼也不會僅僅怕一個廉將軍。我考慮的是,強秦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就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如果我與廉將軍相爭,兩虎共鬥必有一傷,這樣就為秦國侵犯趙國提供了機會。因此,我強忍著不與他發生衝突,是將國家大計放在首位,個人的得失放在次位。”

賓客們都為藺相如的英明高見所折服,此後更加敬佩藺相如。

然而,藺相如愈廉讓,廉頗愈氣盛。趙惠文王十分擔憂這件事。虞卿就自告奮勇地說合廉頗與藺相如。虞卿見到廉頗後,先是歌頌一番他的功勞,然後話鋒一轉,說:“論功勞是你大,但論氣量還是藺相如大。”並將藺相如對賓客所說的話告訴了廉頗。廉頗聽了感到十分慚愧,肉袒負荊,跑到藺相如家中請罪,說:“鄙人誌量淺狹,不知相國如此寬容,就是死也不足以贖罪。”

藺相如忙攙扶,說:“我們兩人並肩事主,為社稷的重臣,將軍能見諒,就是十分幸運的了。”

於是,兩人相約,結為生死之交,雖刎頸不變,後人所說的“刎頸之交”和“負荊請罪”就來源於此。

粥子說:“要想剛,一定要用柔來守住它;要想強,一定要用弱來保持它。柔積得多必然剛,弱積得多必然強。看他所積的是什麼,就曉得他所得到的是福還是禍。用強來取勝於不及自己的,等到能與自己相匹敵時就易於損傷;用柔來取勝於超過自己的,那種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以柔克剛,以退為進”的策略,達到自己的目的。

對付陰招,要軟中帶狠

人生在世,很難避免在有意、無意之間得罪人,而成為他人的眼中釘。如果對方吞不下這口氣,擺明對陣態勢,還容易應付,如果耍陰的,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那就真的教人傷腦筋了。如果因此被暗算,實在太冤枉了,因此,如何攻防就要靠腦力了。

一般說來,會被暗算,那是因為自己的實力較對方強的關係,對方不敢明著來,隻好躲在暗處放你冷箭,如果應對不當,真的很容易因此中箭下馬,摔得灰頭土臉。那麼,人家耍陰的,你如何反擊呢?以下是一個高手過招的精采故事。

明朝時,有位禦史下鄉巡察,由於他與巡察地區的某位縣令先前曾有過節,這位縣令早就心存報複的念頭。縣令眼看機會來了,於是便安排一位自己最親信的侍從,前去充當禦史的臨時護衛,以便找機會搞鬼。

由於侍從刻意用心服侍禦史,沒多久便獲得了禦史相當程度的信任。信任當然會讓人疏於防備,也是下手的最好機會。這個時候,縣令便指示那位侍從將禦史放在印篋中的官印偷走,準備讓禦史吃不完兜著走。

官印是何等重要的東西,禦史發現印信丟失後,相當緊張,他懷疑必定與該位縣令有關係,不過礙於欠缺證據,所以也不能說什麼,更不敢大肆張揚把事情弄大,隻好假裝生病,悶在行館裏苦思對策。

過了幾天,縣裏一位頗有名氣的書生恰巧前來探訪,由於禦史早就耳聞這位讀書人的才智,所以便請他到房內,關起門來,把印信丟掉的事,對他仔細說了一遍,看看他有沒有比較好的辦法可以幫幫忙。

書生聽完之後,便出了一個主意,建議禦史在半夜的時候,派人偷偷地到廚房去放火。一旦禦史的行館發生火災,各級官員們一定都會火速跑來指揮救火,所以,書生要禦史趁著一片混亂的時候,將原本裝著官印的印篋,暫時托付給那位縣令保管,說是為了預防印信在慌亂中丟失或遭到焚毀雲雲。書生解釋說,如官印真的是那位縣令所偷,趁著火災,將空的印篋托付給他,等於是將燙手山芋丟回給他,他隻能將印信歸回原位,因為丟失的責任在他身上,逃都逃不掉。

當天午夜,禦史便照著書生的計劃,演出一段“火燒禦史行館”的戲。重點就放在趁著烈火熊熊燃燒之際,將保管印信的重責托付給那位縣令。等大火撲滅之後,縣令歸還印篋,禦史打開一看,發現印信果真安然物歸原位,一切似乎都照著那位書生的設想。

此時此刻,禦史對於那位書生的絕頂聰明,不禁又感激又佩服。據說,那位書生就是後來的一代名臣海瑞。

官印丟失,在古代可能就是殺頭之罪,縣令顯然有致禦史於死地的意圖,禦史吃下這口黃蓮,不僅有苦說不出,恐怕天天坐立不安,冷汗直流。還好,借著書生的聰明才智,將燙手山芋丟回去給縣令,在不動聲色之間買空賣空,完成了一次無聲的絕地大反攻。書生的這一妙招,無疑是一種相當高明的“藝術手法”。

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如果硬碰硬,或許很快就能勝負立見,但也有可能兩敗俱傷,不隻不圓滿,之間的“耗損”必然巨大,甚至沒完沒了。

如果能夠“搭座橋”、“放個樓梯”,讓對立的雙方,在意氣與利害之間有個回旋的餘地,在不動聲色之下,創造既鬥爭又互有台階可下的空間,或許還能降低彼此的緊張關係。

而書生將燙手山芋丟回去的手法,放出“我並不是好惹”的訊息,軟中帶狠,對手必然是五味雜陳,應不致再輕啟戰端,任意挑釁了。在人際交往中,碰到類似的情況,你也不妨試試這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