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如何中庸式低調做人 第八章 避害——低調做人的保全術(3 / 3)

不多久,就有人將蕭何的所作所為密報給劉邦。劉邦聽了,像沒有這回事一樣,並不查問。當劉邦從前線撤軍回來,百姓攔路上書,說相國強奪、賤買民間田宅,價值數千萬。劉邦回長安以後,蕭何去見他時,劉邦笑著把百姓的上書交給蕭何,意味深長地說:“你身為相國竟然也和百姓爭利!你就是這樣‘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謝罪去吧!”

劉邦表麵讓蕭何自己向百姓認錯,補償田價,可內心裏卻竊喜。對蕭何的懷疑也逐漸消失。

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的雙方既相互依賴又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要善於看到由福到禍和由禍到福的相互轉換,並采取相應的對策,使事情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福來之時不必過喜,要能恰如其分地承受;禍來之時也不必沮喪,要學會及時適當地自救,注意看透它們所有或即將有的過渡轉化,推動事情向有利於社會大眾,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盡量不與小人發生正麵衝突

所謂小人,就是那種人品差,氣量小,不擇手段,損人利己之惡徒。他們動輒溜須拍馬,挑撥離間,造謠生事,落井下石;他們還是琢磨別人的專家,敢於為芝麻大小的利益付出一切代價。因此在待人處世中,如果你既不想把自己降低到與小人同等的地步,也不想與小人兩敗俱傷的話,那就盡量不與小人發生正麵衝突,而是巧妙地以迂回的方法昭示小人的險惡用心。

戰國時候,張儀和陳軫都投靠至秦惠王門下,受到重用。不久張儀便產生了嫉妒心,因為他發現陳軫很有才幹,比自己強得多,擔心日子一長,秦王會冷落自己,喜歡陳軫。於是他便找機會在秦王麵前說陳軫的壞話,進讒言。

一天,張儀對秦惠王說:“大王經常讓陳軫往來於秦國和楚國之間,可現在楚國對秦國並不比以前友好,但對陳軫卻特別好。可見,陳軫的所作所為全是為了他自己,並不是誠心誠意為我們秦國辦事,聽說陳軫還常常把秦國的機密泄露給楚國。作為大王您的臣子,怎麼能這樣做呢?我不願再同這樣的人在一起做事。最近我又聽說他打算離開秦國到楚國去。要是這樣,大王還不如殺掉他。”

聽了張儀的這番話,秦王自然很生氣,馬上傳令召見陳軫。一見麵,秦王就對陳軫說:“聽說你想離開我這兒,準備上哪兒去呢?告訴我吧,我好為你準備車馬呀!”

陳軫一聽,莫明其妙,兩眼直盯著秦王。但他很快明白了,這裏麵話中有話,於是鎮定地回答:“我準備到楚國去。”

果然如此,秦王對張儀的話更加相信了,於是慢條斯理地說:“那張儀的話是真的。”

原來是張儀在搗鬼!陳軫心裏完全清楚了。他沒有馬上回答秦王的話,而定了定神,然後不慌不忙地解釋說:“這事不單是張儀知道,連過路的人都知道。從前,殷高宗的兒子孝己非常孝敬自己的後母,因而天下人都希望孝己做自己的兒子;吳國的大夫伍子胥對吳王忠心耿耿,以至天下的君王都希望鄰居爭著要,這就說明他們是好仆好妾,因為鄰裏人了解他們才買;一個女子出嫁,如果同鄉的小夥子爭著要娶她,這就說明她是個好女子,因為同鄉的人了解她。我如果不忠於大王您,楚王又怎麼會要我做他的臣子呢?我一片忠心,卻被懷疑,我不去楚國又到哪裏去呢?”

秦王聽了,覺得有理,點頭稱是,但又想起張儀講的泄密的事,便又問:“既然這樣,那你為什麼將我秦國的機密泄漏給楚國呢?” 陳軫坦然一笑,對秦王說:“大王,我這樣做,正是為了順從張儀的計謀,用來證明我是不是楚國的同黨呀!”

秦王一聽,卻糊塗了,望著陳軫發愣。

但陳軫還是不緊不慢地說:“據說楚國有個人有兩個妾。有人勾引那個年紀大一些的妾,卻被那個妾大罵一頓。他又去勾引那個年輕一點的妾,年輕的妾對他很友好。後來,楚國人死了。有人就問那個勾引他的妾的人,‘如果你要娶她們做妻子的話,是娶那個年紀大的呢,還是娶那個年紀輕的呢?’他回答說:‘娶那個年紀大些的。’這個人又問他:‘年紀大的罵你,年紀輕的喜歡你,你為什麼要娶那個年紀大的呢?’他說:‘處在她那時地位,我當然希望她答應我。她罵我,說明她對丈夫很忠誠,現在要做我的妻子了,我當然也希望她對我忠貞不二,而對那些勾引他的人破口大罵。’大王您想想看,我身為楚國的臣子,如果我常把秦國的機密泄露給楚國,楚國會信任我、重用我嗎?楚國會收留我嗎?我是不是楚國的同黨,大王您該明白了吧!”

秦惠王聽陳軫這麼一說,不僅消除了疑慮,而且更加信任陳軫,給了他更優厚的待遇。

陳軫遭遇張儀這樣的小人時,並不與張儀發生正麵衝突,而是用巧妙的一席話,既擊破了讒言,又保全了自己,而且還沒有加深張儀對自己的進一步忌恨,可謂收到了“一箭雙雕”的神奇功效。試想,如果陳軫公然與張儀撕破臉皮,進而對簿公堂,隻會中了張儀的奸計。因為在本已心存懷疑的秦王麵前強辯隻會越描越黑。因此,對待讒言,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迎頭去“硬碰”,而是用巧言妙語法擊破它。

在待人處世中,與小人打交道時務必多個心眼兒,即使你比對方強大得多,也最好不要與其發生正麵衝突。因為同情弱者是人的天性。在強弱爭鬥的情況下,人們會想,弱者明知打不過強者,為什麼會反撲?當然是被逼急了!被逼迫的人,理當獲得同情!這就好比,當一隻小貓撲向大狗時,無論小貓是不是在撒野,總能得到喝彩。同樣的道理,當比你弱小的小人決定拚命,即使你的實力強得多,又有一百二十個道理支持你,也最好不要跟他正麵衝突。因為即使你一定贏,他一定輸,你也贏得不光彩,更不要說你也會付出一定代價的。再說,與下三濫的小人鬥狠真的有必要嗎?

謹小慎微,謹言慎行

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時,按察使王士俊被派到河東做官,正要離開京城時,大學士張廷玉把一個很強壯的傭人推薦給他。到任後,此人辦事很老練,又謹慎,時間一長,王士俊很看重他,把他當作心腹使用。

王士俊期滿了準備回到京城去。這個傭人忽然要求告辭離去。王士俊非常奇怪,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那人回答:“我是皇上的侍衛某某。皇帝叫我跟著你,你幾年來做官,沒有什麼大差錯。我先行一步回京城去稟報皇上,替你先說幾句好話。”王士俊聽後嚇壞了,一想到這件事兩腿就直發抖。幸虧自己平時比較謹慎,沒有虧待過這人,多嚇人哪!要是對他不好,命就沒了。

古代兵法中有所謂“一言不慎身敗名裂,一語不慎全軍覆沒”的箴言。人做事不可以胡作非為引來禍患,宜謹言慎行明辨善惡,尤其是年輕人,不要以為“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就可以原諒自己,有時過失成禍並非闖禍的人本意,而是由於經驗不足,言行不慎,誠為可惜。

曹操是董卓心腹愛將,曾想趁其在睡夢中將董卓殺掉,算是董卓命大,躲過這一劫。

鑒於前車之鑒,曹操采取預防法,事先堵住左右行刺的念頭。曹操於是對左右說:“我睡覺時不要靠近我,即我睡熟了,也會不自覺殺死那個靠近我的人。”侍衛們誰也沒當回事,一天曹操裝睡殺死那個替他蓋被子的侍衛,眾人才信了曹操有特異功能。

在眾人被蒙蔽時,楊修明察秋毫,說:“丞相非在夢中君(侍衛)猶在夢中耳。”

曹操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後人隻是認為是其奸詐的表現,不管怎樣,曹操沒有死在身邊的人手中,卻是事實。麵對前代教訓,智者力戒,愚者妄行,重蹈覆轍的人不在少數。

《三國演義》寫漢獻帝把除掉曹操的任務托付給車騎將軍董承,可以說一開始就注定了失敗的結局。

正史隻說漢獻帝把謀刺曹操的密詔藏在衣帶裏,賜給董承,董承和劉備等人共同密謀除去曹操,因事機敗露,董承等被滿門抄斬。而《三國演義》卻以縝密的組織力和豐富的想象力,把一事件寫得扣人心弦,忍無可忍,決定委托董承幹掉曹操,但曹操耳目遍及朝廷,一點風吹草動,難逃曹操法眼,如何召見董承,交代任務呢?

漢獻帝把謀刺曹操的詔令,以血書寫成,秘密縫製在衣帶裏頭,以犒賞功臣為名,把錦袍玉帶賞賜董承,並小聲說:“你回去後仔細觀看,不要辜負朕的心意。”這就是所謂“衣帶詔”。曹操得到消息,正遇董承,仔細相看錦袍玉帶,也沒發現問題。

董承魂不守舍,回到家對著衣袍左看右看,也看不出任休端倪,忽然燈花落在衣帶上,燒破了一個洞,董承發現血跡,順勢拆開衣帶,一看,乖乖,血書赫然在內,上頭指示董承集結忠義人士,除滅曹操奸黨。

天亮後,到書房再度拿出詔書,以複思量,苦無良策,不覺睡著了,他的好友王子服長驅直入,發現詔書,故意偷藏起來,並喚醒董承。董承醒來,不見詔書,嚇得魂飛魄散。算起來運氣真好,王子服也是忠心赤膽之輩,願意共舉大事,於是白紙黑字,立下誓約。種輯、吳碩、吳子蘭、馬騰、劉備等人隨後也加入反曹陳營。

董承見事態發展緩慢,憂憤成疾,漢獻帝派太醫吉平問診。幾日後,董承已無大礙,和吉平對欽成醉,和衣而睡,在夢中他口中連連罵出“操賊”等字眼,吉平聽到了,問說“你要謀害曹公嗎?”

董承嚇得麵無人色,不能言語。

董承運氣真好,吉平也是忠心赤膽之輩,願意共舉大事,於是吉平咬斷一指,表明心跡,並打算利用曹操看病開藥時下毒陷害。

董承兩度泄密,若非旁觀者本來就有同仇敵愾之心,大事豈不葬送在他手裏?然而,好運不可能永遠眷顧董承。由於他做事不注意保密,他們的行為被家奴秦慶童發覺,秦慶童惱恨董承責打自己,於是向曹操告了密。

秦慶童的指控再度暴出隔牆有耳的可畏,以及董承的粗心。府裏賓客來來往往,無法秘密集會也就罷了,但取出白絹書寫,被家奴看見;吉平咬破手指,也被家奴看見。保密防謀不嚴謹在前,對一切可能看在眼裏的家奴不知籠絡,反而大責重懲在後,導致家奴告密,計劃曝光。

接下來的發展是吉平下毒被曹操抓個正著,董承等五人被滅門,連董承的女兒董貴人也難逃一死。

離你最近的,看似“智”、“力氣遠不如你的,卻是你最大的威脅。仆人害主,防不勝防,因為每時都是最佳時機。

韓非子說:“事以密成,語以泄敗。”要出奇製勝,必須行動隱蔽,尤其是某些暗中進行、私下運作的事情,最怕見光。因此,無限度地相信別人的效忠誓言,沒有一絲一毫的警覺,無異於把死穴亮給了敵人。

自貶自損,避禍遠罪

在古代封建社會,作為君王,他不僅怕臣子的權力超過他,也怕子臣的名聲超過他。所以,在處世中,作為下屬,不可名高蓋主,除非你是有野心、有實力取而代之。必要時,可以自汙聲譽、氣節,這是躲避災禍的一種有效手段。因為,作為“臣子”,你貪一點兒、“色”一點兒都不要緊,千萬不要有賢名,不要有實力。

實際上,上司授予你的權力越大,越對你提防;交給你的責任越重,對你越有戒心。當他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交給你時,不要得意,他可能在心裏已經把你當成潛在的對手。另外,如果你的建議沒有被上司采納,可是事情的發展,證明你的建議是正確的。這時,上司可能會放手讓你來做這件事。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你的處境就不妙了。因為,這等於說上司被迫承認你比他聰明,那麼這也許是一個上司將會打擊你的信號。此時,你必須想辦法來為自保。

戰國末年秦王政準備吞並楚國時,老將王翦就曾遇到過這種情況。

王翦是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戰國末年,秦王嬴政滅亡了韓、趙、魏三國,趕跑了燕王,多次擊敗楚軍。秦王政準備一鼓作氣,吞並楚國,繼續統一中國的大業。為此,他召集文臣武將們商議滅楚戰爭。

青年將領李信,在攻打燕國時,曾以少勝多,逼得燕王姬走投無路,隻好殺了專與秦王作對的太子姬丹,向秦王謝罪求和。秦王認為李信忠勇賢能,很是賞識他。所以,他首先問李信:“李將軍,你看吞並楚國需要多少人馬呢?”李信年輕氣盛,不假思索地回答:“二十萬人足夠了!”秦王暗暗稱讚李信果然是少年英雄。秦王又把目光轉向老將王翦,問道:“王將軍,您的意見呢?”久經沙場的老將王翦,已經覺察出秦王對李信意見的傾向,他神色凝重地麵對秦王,回答說:“滅楚,非六十萬大軍不可。”秦王聽了,冷冷地說:“哼,哼,看來,王將軍果真是老了,為什麼這麼膽怯呢?還是李將軍有魄力,我看他的意見是對的。”於是,秦王就派李信和蒙恬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攻楚。王翦因為自己的意見沒有被秦王采納,就托病辭官,歸老家頻陽養老。這時的秦軍在李信的率領下攻平與,蒙恬攻寢丘,大破楚軍。李信又乘勝攻鄢、郢,均破之。於是引兵向西與蒙恬軍會師城父。誰知項燕率領的楚軍乘機積蓄力量,楚軍趁勢尾隨追擊秦軍,三天三夜馬不停蹄,攻人秦軍的兩個壁壘,殺死七名都尉,李信的部隊大敗而歸。

秦始皇聞秦軍失敗,非常生氣。他終於知道王翦的確有遠見,因此,立即將李信查辦革職。然後,親自飛馬前往頻陽,請老將王翦出馬,統帥滅楚大軍。秦王向王翦道歉,說:“由於寡人沒有聽從將軍的意見,輕信李信,李信終使秦軍受辱,誤了國家大事。現在楚軍天天西進。將軍雖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棄寡人?務請將軍抱病上陣,出任滅楚大軍的統帥。”王翦推辭道:“老臣體弱多病,狂暴悖亂,腦筋糊塗,希望大王另選良將。”秦王嬴政懇求道:“好了,老將軍就不要再推辭了。”王翦說:“如果大王一定要任用我為滅楚大軍的統帥,那就非六十萬人馬不可。”秦王連忙說:“我完全按照老將軍的意見辦。”

隨後,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出發攻楚,六十萬人馬,幾乎是秦國的全部軍力。王翦統帥六十萬軍隊,等於完全掌握了秦國的兵權,秦王贏政當然不會完全放心。大軍出征那天,秦王親自率領文武百官送行到灞上。王翦深知秦王嬴政為人多疑不信,因此,喝了餞行酒後,王翦便請求秦王賜給他一大批良田、住宅和園林。秦王聽了,笑道:“老將軍放心地去作戰吧。你是寡人的肱股之臣,我富有四海,你還用得著擔心貧窮嗎?”王翦說:“大王廢除了裂土分封製度,臣等身為大王的將領,雖立戰功卻終不得封侯。所以隻得趁著大王還相信我的時候,請求多恩賜些良田、池塘、住宅、園林,作為留給兒孫們的產業。”秦王笑著答應了。

王翦到達函穀關後,先後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請求恩賜良田、住宅、園林和池塘。有的部將對王翦的做法不理解,問王翦說:“老將軍這樣不厭其煩地請求賞賜,不是太過分了嗎?”

王翦說:“不?我這樣做,是為了解除後顧之憂。秦王的為人你們不是不知道,他粗暴又對人不輕易相信。為了滅楚,他如今把六十萬大軍全部交給我指揮,他心裏不會不對我產生疑慮。我隻有以多請田宅作為子孫基業的方法來穩固自家,打消秦王對我的懷疑,認為我並沒有什麼野心,從而使他不再疑心我軍權在握會威脅到他的王位。”

秦王果然因此而相信王翦沒有異心,放手讓他統軍對楚作戰,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吞並了楚國。王翦功著而晉封武成侯。

官場與戰場一脈相通,戰場上善於出奇製勝的將領,在官場行起手段來,也同樣駕輕就熟。王翦自損其名,伸手向秦王要求賞賜,使秦王更加深信他不會造反,從而全力支持他對楚作戰,使王翦無後顧之憂,一舉滅楚。

事實上,上司為了保持自己的位置,可能不會警惕身邊他眼中的蠢人,但是一定會處處提防聰明的下屬,害怕“日防夜防,家賊難防”,而且他一般會認為聰明的下屬容易成為“家賊”,因為隻有有能力的人才有成“賊”的可能。你一旦成為上司潛意識裏的“賊”,那麼你以後的路也就多了一個強大的掣肘了。正所謂:功高震主者危,行高舉獨者謗,自古已然。所以功高之日,一定要忍住自己對美名的貪戀,想辦法自損自貶,才能遠避禍害。

當然,“自損清譽、避禍遠罪”也不是工件容易的事,既要自厚著臉來擔當惡名,忍受別人的嘲笑,又要摸清楚上司的好惡對症下藥,隻有這樣才能消除上司的戒心。

功成身退為明智之舉

一切事物都在不斷變化,時世的盛衰和人生的沉浮也是如此,必須待時而動,順其自然。這就意味著,為人處世要精通時務,懂得“激流勇進”和“激流勇退”的道理。

中國曆史上,許多真正的權謀家都懂得“進退有度”的道理,在創業之初,勇敢地“挺進”,大展鴻圖;實現夙願之後,簡單地“一退”,避開了災禍。

十幾年的戎馬生涯,孫武為吳國的興旺強盛,作出了重大貢獻,尤其在伐楚的戰爭中,更是功高蓋世。戰爭結束後,吳王闔閭大宴君臣,論功行賞,封官進爵。闔閭征求眾臣意見,誰的功勞最大,眾臣一致認為首功非孫武莫屬。眾臣們推舉,正合吳王心願,所有受賞的將臣中,孫武是賞賜最豐厚的。

然而,出乎吳王闔閭的預料,孫武對於吳王給自己的封賞堅決不受,而後又提出辭呈要告老還鄉,解甲歸田。對此,眾人都大惑不解。

功成名就,厚祿高官,不但能夠耀祖光宗,還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這是許許多人的畢生追求,孫武卻將這些看得十分淡漠。那麼,孫武所追求的是什麼呢?在給吳王闔閭的辭呈中,他說道:“臣本是鄉野之人,承蒙大王厚愛,深感榮幸。吳國的強盛,征戰的業績,我隻是盡了一點作為臣子應盡的義務,高官厚祿,實在不敢領受,這些戰功、政績和取得,都是大王的功德!如今,我年事已高,要做的事情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繼續留在大王身邊,恐怕誤了大事。請求大王恩準,讓我回歸田園,過清淨平淡的生活”

經過十幾年的朝夕相處,孫武的為人和不貪功不爭名的高貴品質,使闔閭十分敬佩。現在,江山坐定,萬象升平,闔閭實在不願孫武此時離開,於是,派伍子胥前去勸說挽留。怎奈孫武去意堅決,任憑伍子胥勸言說盡,終不能使孫武回心轉意。孫武說:“你知道我對功名官祿看得很淡,當初是您的誠意和友情感動了我,才來協助大王成就業績,如今,這些都已經實現了,我又年老體衰,請替我在大王麵前請罪,我將永遠記住你的恩情。”

一代英豪,能夠在功成名就後,不為官祿所動心,真是難能可貴。孫武除了對功名毫無追求外,還有其他原因。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使他看清了黑暗之處,政治鬥爭的陰險狡詐,血腥暴虐,明爭暗鬥,爾虞我詐;為了權欲,采用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手段的殘忍,心腸的狠毒,更是駭人聽聞;軍事戰急的大肆屠殺,連年戰亂給天下人百姓造成的災難,這些無不使孫武思之難寐,想之痛心。

範蠡追隨勾踐20多年,軍國大計多出其手,為滅吳複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官封上將軍。作為一名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家和對人生社會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思想家,任借他多年從政的的經驗,深深懂得功高震主的道理。滅吳之後,越國君臣設宴慶功,他看取天下之時不惜群 臣性命,而今天下已定,他就再了不想將功勞歸於臣下了。常言道:“大名之下,難以久安。”範蠡知道自己名聲顯赫,不可在越國久留,何況他也深知勾踐的為人是可以共患難,而難以同安樂,於是,毅然決定激流勇退。他給勾踐寫了一封辭職信,信中說:“我聽說主上心憂,臣子就該勞累分憂;主上受侮辱,臣子就該死難。從前,君主在會稽受侮辱,我之所以沒有死,是為了報仇雪恥。現已報仇雪恥,我請求追究使君王受會稽之辱的罪過。”

越王對範蠡戀戀不舍,他流著淚說:“你一走,叫我倚重誰?你若留下,我將與你共分越國,否則,你將身敗名裂,妻子被戮。”

範蠡對宦海沉浮,洞若觀火。他一語雙關地說:“君行其法,我行其意。”他不辭而別,駕一葉扁舟,入三江,泛五湖,人們不知其所住。果不出所他所料,在他走後,越王封他妻子百裏之地,鑄了他的金像置之案右,以擬他仍同自己在朝議政。人走了,留下的隻是一尊金像,可以崇拜,借此沽名釣譽。但對還留在朝中的功臣,勾踐則是另一種態度了。

範蠡泛舟江湖,跳出了是非之地,秘密來到齊國。此時,他想到了有知遇之恩,且風雨同舟20餘年的文種。他給文種作書一封,寫道:“凡物盛極而衰,隻有明智者了解進退存亡之道,而不超過應有的限度。俗話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啄,鷹眼狼步,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種接到範蠡的信,恍然大悟,便自稱有病不再上朝理政,但為時已晚。不久,就有人誣告文種企圖謀反,盡管文種反複解釋,也無濟於事。勾踐賜文一劍,說:“先生教我伐吳七術,我僅用其三就將吳國滅掉,還有四條深藏先生胸中,請去追隨先王,試行餘法吧。”再看所賜之劍,乃吳當年命伍子胥自裁之劍,這真是曆史的莫大嘲弄。文種一腔孤憤,仰天長歎:“我始為楚國南陽之卒,終為越王之囚,後世忠臣,一定要以我為借鑒!”引劍自刎而亡。

範蠡和文種對待官祿的態度不同, 自然有兩種不同的結果。

一個人成就了功業就應及時抽身引退,這才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隻知道進取而不知道引退,這就是《易經》“乾卦”所說的“亢”,也就是過份的意思。火中能驗證寒暑交替的征侯,處在鼎盛時要警覺進退兩難的災咎。天時人事同一樞機,進取引退道理相同,應當引退而不退,災害就會一起降臨。狡猾的兔子死了,走狗就會被殺掉,到那時再嗟歎後悔,哪裏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