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如何中庸式低調做人 第八章 避害——低調做人的保全術(1 / 3)

第二篇 如何中庸式低調做人 第八章 避害——低調做人的保全術

明哲保身,並非遇事就躲

許多人一聽你說“明哲保身”,似乎你就是膽小怕事、遇事就躲的怯懦者。其實,在儒家的中庸思想裏,明哲保身並非就是膽小怕事、遇事就躲。

明哲保身一詞出於《詩經》,原文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在《中庸》一書中則作了這樣的闡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因為懂得如何在激烈的矛盾衝突中保全自身,以圖東山再起,而避免不明不白地去作無謂的犧牲,應該說是一種高明的智慧,而不是一種貪生怕死的表現。那些貪生怕死、一味退縮的人,並不是明哲保身,而是誤了自身,他們的行為不符合中庸。

三門峽水利工程是個敗筆,在動議搞這個工程的時候,黃萬裏教授預見到了它的後果,在那特殊的年代,許多人三緘其口,明哲保身,但黃萬裏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成長為一個慷慨之士,他以一顆“至誠”之心,堅持講真話。

在20世紀50年代,他在黃河規劃、籌建討論會上說:“你們說‘聖人出,黃河清’,我說黃河不能清。黃河清,不是功,而是罪。”當時出席會議的專家大多同意蘇聯專家的設計。黃萬裏孤身舌戰。有一次,他爭辯了整整7天,但仍無效。黃萬裏退而提出:若一定要修此壩,建議勿塞6個排水洞,以便將來可以設閘排沙。這個觀點被全體同意通過。但施工時,蘇聯專家堅持按原設計把6個底孔堵死了。上世紀70年代,這些底孔又以每個1000萬元的代價打開。

黃萬裏被打成了右派,但他沒有為自己的言行後悔,他對三門峽水利工程的分析和預見,從工程建成之日起便被一一驗證了。三門峽水1960年9月建成,從第二年起潼關以上黃河、渭河大淤成災。兩岸受災農田80萬畝,一個縣城被迫遷走,西安受到嚴重威脅。至今黃河流域的水土日益惡化,下遊河水所剩無幾,每年平均斷流100多天。黃萬裏一個人的力量是單薄的,他無法阻止一個工程的建設,但他在那個年代,敢於堅持科學見解,說出自己的反對意見,就非常了不起。他心中是有尺度的,盲目地隨波逐流是一種偏激,而有自己的見解而藏在心裏不說,也是一種“不及”,這不符合他做人的原則。

中庸思想不是圓滑的避世思想,也不是一味的折中思想。它是以“誠”,即以良知為基礎的入世思想。當大家都在過激地普遍看好某事上,明智者會覺得這是種反中庸的不理智行為,非常有危害,於是提出不同的觀點,以回到中庸的最佳狀態。

學會在妥協中保全自己

現實生活是殘酷的,很多人都會碰到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殘酷的現實需要你對人俯首聽命,這個時候,你必須麵對現實。要知道,敢於碰硬,不失為一種壯舉。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硬要拿著雞蛋與石頭鬥狠,隻能作無畏的犧牲,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妥協的方法來保全自己。

楚漢相爭中,劉邦由於勢力較弱,經常吃敗仗。漢四年,劉邦兵敗,被項羽圍困在滎陽。

他的大將韓信自領一軍,北上作戰,捷報頻傳,連下魏、代、趙、燕諸王國,最後又戰領了齊國全境。

韓信派使者來見劉邦說:“齊人狡詐反複,齊國又與強楚為鄰,如果不設王威懾,不足以鎮撫齊地,請大王允許我暫代齊王。”

劉邦一聽,勃然大怒,破口大罵:“他媽的,我坐困滎陽,日夜盼望你韓信帶兵來增援,你不但不來,反要自立為王!我……”此時的劉邦隻看到自己所處的危境,所以也就全然沒有了風度,把自己的本性暴露無遺。

正說著,劉邦感到自己的腳被人狠狠踩了一下。他發現坐在邊上的張良向他示意了一下,他止住了下麵的一連串罵人的話語。

張良清楚地知道韓信是當世首屈一指的將才,目下又擁有強大的兵力,處在舉足輕重的地位上。劉邦如與韓信翻臉,會對他大大不利;反之,如果能調動韓信的兵馬,就能重創楚軍,使楚漢對峙的局麵向有利自己的方向轉變。

因此,張良靠近劉邦,悄聲說:“大王,韓信手握重兵,右投則大王勝,左投則項羽勝。我們對他的要求要慎考慮。”劉邦氣還未消,不高興地衝著張良說:“那你說怎麼辦?難道就被這小兒挾持不成?”

張良說:“現在我們正當危急時刻,弄翻了關係,他自立為王,我們也毫無辦法,逼急了他,他一旦與項羽聯手,大王的大事危矣!不如趁勢正式立他為王,調動他的軍隊擊楚。如果不迅速決斷,遲則生變!”

劉邦畢竟是非常聰明的人,聽了張良的話,馬上恢複了理智,但他仍接著剛才氣洶洶的口氣罵道:“他媽的,男子漢大丈夫,要做齊王就做真齊王,做什麼代齊王!”

劉邦當即下令派張良為使節,帶著印綬到齊地去,立韓信為齊王,並征調韓信的軍隊。局勢很快發生重大轉折:漢軍由劣勢向優勢轉變,逐漸對楚形成了包圍之勢。

後來,劉邦終於在垓下全殲楚軍,贏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應該說,劉邦在隱忍方麵做得非常好。

通常情況下,當別人欺上門來時,人們最初的本能就是要回應。試想,有哪個血性男兒能夠容忍別人騎在自己的脖子上拉屎呢?然而,當你力量遠遜於對手時,與其打一場無用的戰爭而悲壯地死去,不如巧用妥協術靜待時機。

害人之心不可要,防人之心不可無

老祖宗告訴我們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一個人如果把世界想得太美好,相信“無下無賊”,那最後他就一定會在現實裏跌得頭破血流。 “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所以我們在堂堂正正做人的同時,還要多點防人之心。

王強是一個非常有上進心的青年,一年前進人目前的公司營銷部後,一直努力工作,創造了不少佳績。沒想到,公司調來一位新經理,提出人事改革建議,而他的第一把火就燒到營銷部頭上,從部長主管到員工,全部換成新經理的“嫡係部隊”,王強被調到調研部做分析員。王強怎麼也想不通,無論工作態度還是業務能力,自己都沒的說,以前曾共過事的現任副總還直說要提拔他做副手。可如今到底怎麼了?自己究竟把誰得罪了?讓他做夢也想不到的是,做出這個決定的正是他一直深信不疑的那位副總。

不是所有的上司都能明辨是非、公私分明,在任何時候都能包容你;也不要指望老板都是教育家,在你陷入困惑時會對教誨指導。“黑哨”往往響起於無形,你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適時亮出自己的絕技,讓上司對你刮目相看。另外,還要注意方法,不要給上司造成太大的威脅。有的老板在沒有發跡或有難的時候,善用情感來籠絡人心,可一旦渡過了難關,便把知道他底細的人“幹掉”。所以你不加以防範,怎麼行呢?

生活有美好的一麵,也有嚴酷的一麵。我們不能因為生活的嚴酷去否定生活的美好,我們也不能因為生活的美好而不去正視生活的嚴酷。

活在世界上,我們必須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一定會與許多說不清的風險相遇。但是,如果缺乏對自己基本負責的態度,和對內外風險的防範之心,就可能造成生命財產、情感、事業等多方麵的損失。

有一次,李隆基和李林甫一起,談到了一個官員嚴挺之,李隆基說:“嚴挺之在哪裏?我聽說他是一個將相之才,應該委以重用。”李林甫本來就非常嫉妒嚴挺之的才能,害怕他有一天會奪去自己宰相的位置,忽然聽皇上這麼一說,心裏就跟個擔心了。於是他搪塞地回答了皇上的話後,就趕緊找來嚴挺之的弟弟嚴損之,裝出一副十分親密的樣子,促膝談心,敘舊情。並答應推薦他當員外郎,然後有說:“皇上很喜歡你哥哥的才能,為什麼不讓你哥哥假說患了風寒,向皇上請求回京城醫療,這樣就有機會見到皇上得到重用了。”

嚴損之聽了滿心歡喜,便到絳州把李林甫的話告訴在那裏當刺史的哥哥嚴挺之。嚴挺之覺得這是一件好事,不假思索,就按照李林甫的話寫了一張表,派人交給李林甫。李林甫見嚴挺之中了計,非常高興,就拿著這張表格告皇上說:“嚴挺之現在年老體衰,又得了風疾,應該讓他擔任閑官,以便治療。”玄宗接過表來,一邊看,一邊搖頭歎息道:“可惜,可惜!”結果,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四月,玄宗便下令讓嚴挺之做太子詹事,呆在洛陽養病。

李林甫就這樣兩邊當好人,暗中使手段,讓別人受到陷害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像他這樣口蜜腹劍的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會經常遇到。這種小人是最難提防的,他的壞主意總是裹著蜜糖送給你,如果你看不清他的真麵目,就會被他害了還有拿他當好人。

的確,明麵上的壞人不可怕,因為我們一眼就能區別出來,對這種人自然會產生本能的防範心理。假好人才最可怕,因為他會用“善”的麵具偽裝自己,對你施以小恩小惠讓你心存感激,他卻專門在背後說壞話,這種人是最難防範的。

不僅要提防小人,也要提防厚道之人。所謂“知人知麵難知心”,“大奸似忠”,一些看似厚道的人,其實是最陰險的人。所以,對於那些貌似“忠厚”的人,也不能不多加防備,以免上當受害。

此外,我們不僅要防備自己不喜歡的人,更要防備自己喜歡的人給你帶來危害,許多現代高官的職務犯罪,不就是為了自己的親人嗎?

有人說,整天防這防那的,難道這世上就沒有一個真正的君子,這樣防來防去的豈不很累?是的,如此防人確實很累,當然在你身邊也有真正的君子。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惟有提高自己的素養和能力,讓自己擁有孫悟空“火眼金睛”、七十二般變化的本事,一眼把人、事看透,一招把人製伏,這樣就無須防了,因為你有更高的智慧去應對他們,把他們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你達不到這種本事又不想受傷害,那就得老老實實、按部就班,學好如何防人這一課。

凡事不忘留一手

三國時期的曹操是個老奸巨猾的謀略家,此人精通權術,詭計多端。他深知留一手的妙處,為了防止部下對自己發生不利的行為,就告訴他周圍的侍從說:“在我睡覺時。你們不能隨便靠近我,靠近了,我就會殺人,這樣做了之後自己還不知道,你們應當時刻注意這一點。”有一天,他假裝睡著了,有一個好心的侍從看見他蓋的被子掉了,就上前想給他蓋好,不料曹操突然坐起來,揮劍把侍從殺死了,接著又躺下睡覺。醒了以後他假裝不知地問道:“是誰把侍候我的人殺了?”自從這件事發生以後,每逢他睡覺,再也沒有人敢靠近他。

曹操說:“要是有人想害我。我的心裏就有所感覺。”大家聽他這樣說,都將信將疑。有一天,曹操把他最寵信的侍從叫到身邊,對他說:“你懷裏藏把刀,悄悄地來到我身邊,我一定會說心裏有所感覺,要是抓你對你用刑,你隻要不把這件事的實情說出去,保管對你不會有什麼損害,事成之後我還將重重地報答你。”這個侍從信以為真,所以在被捕以後一點也不害怕,最後被曹操下令處死。這個人臨死前才知道上當。但為時已晚。從此以後,人們都以為曹操確實有這種遇危心動的本領,想謀害他的人也就不敢動手了。

在人際交往中,免不了會遇到出賣、故意中傷、陷阱等種種料想不到的事情。如果事先預料這些事的發生,並加以防範,才能確保安然無恙。

在領導過程中,如果上司不給自己留一手絕招,恐怕也會受製於下屬。聰明的領導都會留一手,以防不測。隻有你手中留有一手可以製勝的絕招,才能形成向心力,才能有效地防止下屬的叛逆之心,任何時候,你都能處變不驚,因為你可以靜觀時變,而後全力出擊,挽狂瀾於既倒。

所謂預留退步,有兩重意義:一重意義是為個人的安危榮辱計,避免兔死狗烹的結局,功成身退,掛冠歸去,蹈入山林,就像範蠡泛舟五湖,張良棄人間事從赤鬆子遊那樣;另一重意義是為事業成敗計,使你的上司能用人不疑,放手專任,而不敢於臨敵變計,臨陣易將,以免功敗垂成。

事物總有看不透、不可料的一麵。世事詭譎,風波乍起,非人所盡能目睹,有“心計”的人會主張立身唯謹,避嫌疑,遠禍端,凡事預留退路,不思進,先思退。滿則自損,貴則自抑,所以能善保其身。

在處境不利時,要學會藏鋒斂跡

當遇到不利的情況或者對自己可能造成傷害的情況時,萬萬不能憑一時衝動辦事,而應毫不猶豫地將自己隱蔽起來。切勿逞匹夫之勇,而毀壞自己的前程。

古時候,在我國北方邊陲,兩個部落之間發生爭戰。結果一個部落被打敗,勝利者決定殺死被打敗部落裏的10歲以上的所有男人,但有一個14歲的男孩卻幸免於難。

當一個首領將矛刺向臥伏在草叢中的這個男孩的時候,卻被另一個頭目製止住了,原因是這個大男孩看起來很愚鈍,當矛刺向他的時候,他仍然傻乎乎地看熱鬧,卻不知求饒,更不知反抗和逃跑。於是,這個男孩幸存下來了,他與其他10歲以下的男童,被當作未來的奴隸幸存下來。

但事實上,那個14歲的男孩非但不傻,而且智慧超群,他的名字叫關山,在他29歲的時候,他率領本族人最終殺敗了他的仇敵,報了血海深仇。當初若不是他裝出很呆滯、柔弱的樣子,早就被殺死了。

可見,在處境不利於生存和發展的時候,就不能與人家硬拚,要讓自己不引人注意或者不使人關注,以保全力量,然後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悄然發展,以便東山再起,另謀大計。

古今中外,一些過分張揚、鋒芒畢露之人,不管功勞多大,官位多高,最終多數不得善終,這是盡人皆知的曆史教訓。

吳王箭射靈猴的故事留給人們的啟迪正在於此。

吳王乘船在長江中遊玩,登上獼猴山。原來聚在一起戲耍的獼猴,看到吳王前呼後擁地來了,立即一哄而散,躲到深林與荊棘叢中去了。

但有一隻獼猴,想在吳王麵前賣弄靈巧,它在地上得意地旋轉,旋轉夠了,又縱身到樹上,攀援騰蕩。吳王看這獼猴如此逞能,很是不舒服,就彎弓搭箭射它,那獼猴從容地撥開射來的利箭,又敏捷地把箭接住。吳王臉都氣紅了,命令左右一齊動手,箭如風卷,獼猴無法脫逃,立即被射死了。

吳王回頭對他身邊的人說,這靈猴誇耀自己的聰明,倚仗自己的敏捷傲視本王,以至丟了性命。要以此為戒呀!可不要用你們的姿態聲色驕人傲世啊!

時常有人稍有名氣就到處洋洋得意地自誇,喜歡被別人奉承,這些人遲早會吃虧的。所以在處於被動境地時一定要學會藏鋒斂跡、裝憨賣乖,千萬不要把自己變成對方射擊的靶子。

該退就及早脫身,遠離虎口是非之地

世事複雜,人心險惡。有時事情會瞬息萬變,不測之禍從天而降令人猝不及防。“朝為座上賓,夕為階下囚”的事情在政治鬥爭中、在與小人的交往中是經常發生的。明智者在這種情況下應是能留則留不能留則應及早脫身,離開虎口是非之地。能說動他人放走自己就是勝利。“鼇魚脫卻金鉤去,搖頭擺尾不再來”,隻要有本領有能耐,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還怕不能東山再起嗎?

張儀馬不停蹄,周遊列國,為秦惠王推行“連強擊弱”的路線,並連連得手。正當他最後說服燕昭王接受了以臣示秦的建議,春風得意地準備回國報功領賞時,不想他的後台老板秦惠王卻去世了,由武王繼位。武王自從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等到繼了王位後,群臣又都在武王麵前毀謗張儀,說:“這個人不講信用,反複不定地出賣了許多國家,以取得國君的善待。假如秦國一定再用他,恐怕會被天下人譏笑。”

諸侯聽說張儀和武王之間有嫌隙,便紛紛背叛連強政策,而又實行合縱,而且齊國還專門派遣使者責備秦國為什麼仍然重用張儀。

張儀一看形勢,不僅自己在秦國不會再受寵,而且如果不及早離開秦國,恐怕連性命都有危險,於是想出了一條脫身之計。他對武王說道:“我有個計策,希望能獻給大王。”武王說:“什麼計策?”張儀回答說:“為了整個秦國著想,必須使東方能發生大變,然後大王才能夠多取得土地。現在,我聽說齊王很怨恨我,隻要是我所在的地方,齊國必會發動軍隊加以攻伐。所以我乞求讓我這不肖之身到魏國去,齊國必定會發動軍隊攻打魏國。魏、齊的軍隊會聚在城下交戰,而彼此都無法抽手離開。大王趁這空隙去攻打韓國,進入三川。然後將軍隊開出函穀關直接進討周都。這一來,周天子必然會獻出祭器。大王便可挾持天下,據有天下的地圖戶籍。這是稱王的最大功業嗬!”

秦王認為他說得很對,便答應他的要求,還備妥三十輛兵車送張儀進入魏國。齊王一聽說張儀到了魏國,果然發動軍隊攻打魏國,說是要活捉張儀。魏國國王很害怕,張儀就勸魏王借用楚國的使者去齊國,告訴齊王,說:“大王很怨恨張儀而進攻魏國,雖然願望是要懲罰張儀,但事實上,這樣做的結果,隻能是使張儀更受到秦王的信賴。”齊王說:“寡人很憎恨張儀,隻要是張儀所在的地方,我必定發動軍隊攻討它。為什麼說更使張儀受到信賴呢?”楚使者回答說:“這樣做,的確就是更使張儀受到信賴。張儀出使時,本來曾與秦王定下良計,秦王認為他說得很對,所以備妥了三十輛兵車,而將他送人魏國去。現在,張儀入魏,大王果然攻打魏國。那麼,大王等於是對內使自己的國力疲困,而對外攻打與自己有邦交的國家。結果是給你增加一個鄰近的敵國,使自己國家受製,這樣一來,正中張儀的反間計,讓秦王高興。這就是我所說的使張儀更得信賴的道理。”

齊王聽到這裏,如夢方醒,連連說道:“你說得對,你說得對。”於是,便立即命令解除攻打魏國的戰爭。魏國的戰爭之危,得到解除,張儀不但安全得到保障,而且得到魏王的禮遇,任命他為魏國的宰相直至病死。

張儀作為縱橫家,不但在推行“連強擊弱”的路線時,表現得瀟灑自如,縱橫捭闔,而且在遇到危難時,亦能以退為進,使自己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始終處於不敗之地,著實表現出他超人的才能。

俗話說,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它與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一個意思,即以退為進,就是在自己處於不利地位;或者危難之時,可以退讓一步,暫避一時,主動放棄眼前一些利益或者轉移努力方向。這樣做,不但能避其鋒芒,脫離困境,而且還可能另辟蹊徑,重新占居主動,以彼處之“得”來彌補此處之“失”,以長遠之“利”來抵償眼前之“損”。這對現代處世技巧也有啟發意義。

兩利相權從其重,兩害相衡趨其輕

清朝皇太極去世後,立兒子福臨為太子。福臨為皇太極與孝莊皇太後所生,因而保護兒子的皇位就成了孝莊皇太後的終生使命。但是,由於當時多爾袞的權勢異常強大,被命為攝政王處理朝政,並時有覬覦之心,使得福臨的地位有不保之虞。

在福臨羽翼未豐之時,孝莊皇太後首先考慮的是如何保全兒子的性命。惟一的選擇,隻有以嫂子之身下嫁小叔多爾袞,以此進行牽製。為了對付麵臨的危局,保護皇權不至旁落,孝莊皇太後以自己的風情和柔媚向多爾袞展開進攻。以孝莊皇太後的美貌,多爾袞實難拒絕,於是,二人終結為秦晉。多爾袞被控製在孝莊皇太後手中,縱有篡位野心,也懾於壓力和孝莊皇太後的監視而無法有過分的行動。

後來,福臨漸漸長大,身邊已有了自己的心腹,培養起了自己的勢力。為了徹底消除身邊的隱患,孝莊皇太後終於不顧與多爾袞多年的夫妻情分,派人將他殺死。至此,迎來了順治帝長達11年的統治。

古人有言:“兩利相權從其重,兩害相衡趨其輕。”前一句因是在兩利之間抉擇,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後一句實踐起來往往就需要有勇氣了,因再小的“害”也是損失,更何況有時兩種情況都屬嚴重。

有一天,一個伐木工人獨自一個在森林裏伐木,不慎被倒下的樹壓住了右腿。他試圖把腿抽出來,可是辦不到,腿被壓得死死的,一點兒動彈不得,伐木工很清楚,他不能靠等待,否則會因耽誤得太長流血過多而死去。他起手邊斧子,狠命地朝樹身砍去。可是由於用力過猛,三四下後,斧子便斷了。還好他夠著了電鋸,開始用電鋸鋸樹。但他很快發現,樹呈45度角倒下,巨大的壓力隨時可能會把鋸條卡住,那樣,他隻有束手待斃了。最後他下定了決心,拿起電鋸對準了自己的右腿……他從樹下解脫出來,終於得救了,但他永遠失去了右腿。

伐木工的選擇對常人來說是難以想像的,但他是對的,失去一條腿總比失去整個生命要好得多。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痛苦的選擇,能否像伐木工那樣鎮靜又勇敢呢?真正做到兩害相衡趨其輕可是不容易啊。

宋朝一個叫孫伯純的官員,在他治理海州時,朝廷向海州征調軍器,其中有弩椿箭竿這類的物品。但海州是沿海地區,從來不產這類東西。老百姓發愁,他們向孫伯純提出,能否用鰾膠來代替、折算。孫伯純對他說:“弩椿箭竿,大家都知道不是海州所產,這次朝廷調發,不過是為一時急需,如果以土產品代替,恐怕你們以後年年都要被征調而沒有停止的時候了。”

孫伯純大概是出於他當海州父母官的愛民心理說這一番話的。以海州百姓看來,用本地特產鰾膠來代替弩椿箭竿來應付朝廷的征調,既能應急又不費周折。但孫伯純卻提醒他們,一旦如此,他們將背上長期的包袱,永久利益會受到損害,所以不如這次多破費些,以免今後征調之苦。

孫伯純站得高看得遠,把眼前利益用長遠利益的輕重權衡給百姓。這個故事啟示我們凡事不可一葉蔽目,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寧可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

大唐中興名將郭子儀在晚年退休家居,以忘情聲色來消遣歲月。有一天,盧杞來拜訪他,他正在花叢中享受風花雪月呢——被一群家裏所養的歌妓們包圍著逗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