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如何中庸式低調做人 第七章 靈活——低調做人的應變術(1 / 3)

第二篇 如何中庸式低調做人 第七章 靈活——低調做人的應變術

隨方就圓,立世之本

晉的元老重臣王導,晚年耽於聲色,不理政事,手下人怨聲四起,說他老邁無用,而王導自言自語道:“人言我憒憒,後人當思此憒憒。”意思是說,現在社會上的人說我昏憒無能,然而後代人將會因我現在的昏慢無能而感激我。此話怎講?

原來五胡亂世之後,大批北方人移居到南方,既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帶來了秩序上的混亂,東晉立國之初,政局極為混亂,皇帝被權臣走馬燈似的換下,王導曾被皇帝戲邀共登龍床,幸好他聰明,趕快謝絕。手下權臣之間互相傾軋,士族與庶族之間互不通婚,互不往來,士族子子孫孫享受高官厚祿,庶族世代居下,兩個階層矛盾極深。北方人南下,勢必要侵擾南方人的利益,形成南北之爭,加之北方胡人時來侵擾,民心甚為不安。這一切對王導來說,簡直就是剪不斷,理還亂,甚至是越理越亂,因為隻要他偏袒任何一方,都可能引起雙方大的爭鬥,從而影響到政局的穩定,立國之初,根基本來就是穩不住的。隻見他穩坐本位,無為而治,做和事佬。爭鬥的雙方勢力此消彼長後,政局也就穩定下來了,他死後,東晉的生產恢複起來,有了一定的中興氣象。難怪後代史家都評論此人是個聰明官。

為了保存實力,達到向上升的目的,有時不得不裝聾作啞。

孫子說:“混混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人際交往中也存在著“形”的問題,運用“形圓”的心術,關鍵要懂得“形”的作用,外圓而內方。圓,是為了減少阻力,是方法,是立世之本,是實質。

船體,為什麼不是方形而總是圓弧形的呢?那是為了減少阻力,更快地駛向彼岸。人生也大海,交際中處處有風險,時時有阻力。我們是與所有的阻力較量,拚個你死我活,還是積極地排除萬難,去爭取最的勝利?

生活是這樣告訴我們的:事事計較、處處摩擦者,哪怕壯誌淩雲;聰明絕頂,如果不懂“形圓”,缺乏駕馭感情的意誌,往往會碰得焦頭爛額,一敗塗地。

威名赫赫的蜀國名將關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若說關羽的武功蓋世超群,沒有人會質疑。“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等等,都是他的英雄寫照。但他最終卻敗在一個被其視為“孺子”的陸遜之手。究其原因,是他不懂心術,不懂“形圓”。他雖有萬夫不當之勇,但為人心胸狹隘,不識大體。除了劉備、張飛等幾個鐵哥們外,其他人都不放在眼裏。他一開始就排斥諸葛亮,是劉備把他說服;繼而排斥黃忠;後來又和不下糜芳、傅士仁不和。他最大的錯誤是和自己國家的盟友東吳鬧翻,破壞了蜀國“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基本國策。在與東吳的多次外交鬥爭中,憑著一身虎膽、好馬快刀,從不把東吳人包括孫權放在眼裏,不但公開提出荊州應為蜀國所有,還對孫權等人進行人格侮辱,稱其子為“犬子”,使吳蜀關係不斷激化,最後,東吳一個偷襲,使關羽地失人亡。

《菜根譚》中說:“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意思是建大功立大的人,大多都是能謙虛圓活的人。

北宋名相富弼年輕時,曾遇到過這樣一件事,有人告訴他:“某某罵你。”富弼說:“恐怕使罵別人吧。”這人又說:“叫著你的名字罵的,怎麼是罵別人呢?”富弼說:“恐怕是罵與我同名字的人吧。”後來,那位罵他的人,聽到此事後,自己感到很慚愧。明明被人罵卻認為與自己毫無關係,並使對手自動“投降”,這可說是“形圓”之極致了。富弼後來能當上宰相,恐怕與他這種高超的“形圓”處世藝術有關係。但富弼又絕不是那種是非不分,明哲保身的人,他出使契丹時,不畏威逼,拒絕割地的要求。在任樞密副使時,與範仲淹等大臣極力主張改革朝政,因此遭謗,一度被摘去了“烏紗帽”。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難免會麵臨許多人際間的矛盾,如何處理呢?

富弼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就是做人既要外形“圓活”,心胸豁達,與人為善;又要內心“方正”,堅持原則,維護自己的獨立人格。

懂得觀風聽雨

封建官場中的那些權臣,都非常精通帝王心理,觀風雨聽招呼,體會上意,順時應變。他們可能治世無能,但卻媚人有方,專會在小處著眼虛處做功,單揀好聽的說,挖空心思迎合上意。

童貫善於察顏觀色,拍馬奉迎的本領直到宋微宗即位後才發揮得得心應手,淋漓盡致。他瞅準機會,一拍即準,終於在徽宗時期發了跡。童貫主持樞密院,掌握兵權達二十年,與宰相蔡京互為表裏,狼狽為奸,權勢之大,其實還在宰相之上。蔡京是男人,被世人稱為公相;童貫是閹人,所以人們稱他為“媼”相。

宋徽宗趙佶即位之後,自認天下再也無人能夠“壓抑”他的“藝術才華”了,就派遣童貫四處搜羅天下名畫,以供他觀賞摹畫。當時書畫藝術最為發達的地區是在東南沿海尤其是江浙蘇杭一帶,於是,童貫就來到了杭州。

童貫認定此次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傾家蕩產趟差使,他知道宋徽宗酷愛書畫藝術,隻要能投其所好,肯定會受到寵信。童貫不愧是富有經驗而又深諳人情世態的官場老手,他的分析是極有道理的,藝術家往往不顧其他理性的因素,隻要能在情感上相通,便置一切於腦後。童貫在蘇杭一帶把曆史名畫和時人傑作源源不斷地送到宋徽宗的麵前,徽宗在大飽眼福之後,對這位使者的盡心盡力也十分感激。

不久,童貫在杭州遇到了逐臣蔡京,蔡京是個奸詐狡猾的投機分子。宋神宗時,他投機於變法派;後來,司馬光當權,罷除新法,當時知開封府的蔡京又積極響應司馬光,迅速廢除了新法,由此獲得了司馬光的賞識;紹聖年間,哲宗又恢複新法,新黨上台得勢,蔡京就又積極支持新法。這條行為沒有定軌的政治“變色龍”終於在徽宗剛剛即位時,被向太後趕出了朝廷,到杭州任知州去了。童貫此次來到杭州,便與蔡京交接起來,沒想到二人竟是一見如故,十分投機,童貫就想借此機會薦舉蔡京。

恰巧,蔡京了精於書法,還通繪畫。在中國書法史上,北宋有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蘇指蘇軾,黃指黃庭堅,米指米芾,蔡就是蔡京,隻是後人因為蔡京是奸臣,不願把書法家這一桂冠套在他的頭上,把姓蔡的換成另一個人。童貫就利用蔡京的這一特長,每次送給徽宗的書畫中都帶有蔡京的作品,並附上吹噓蔡京的奏章。徽宗見了蔡京的書畫,本就喜歡,再加上童貫的吹捧,就決定拜蔡京為相。正巧,朝內新、舊兩派鬥爭不休,徽宗即借調和兩派關係之因由,免了宰相韓彥忠,於公元1102年7月,任蔡京為宰相。

如果說和珅的發跡開始是偶然的機遇和肚裏的墨水在起作用,那麼,和珅的不斷榮升靠的則是他的“為人狡黠,善於逢迎”。

大家知道,乾隆晚年躊躇滿誌。他認為自己的成就超過了父祖,自滿的情緒日益膨脹,進而好大喜功,而狡黠的和珅便處處加以逢迎:乾隆自命風雅,作詩吟賦,和珅便在詩賦下功夫;乾隆好虛榮,講排場,他就陪伴乾隆巡幸江南、遊覽避署山莊等勝地,且不惜重金大興土木,擴建圓明園、避署山莊,甚至為乾隆帝的退位作好了準備,修建了寧壽宮;乾隆生喜古董,雅愛收藏,和珅便挖空心思羅致進奉;乾隆篤信佛教,和珅便進獻金佛。有趣的是乾隆咳嗽之時,和還殷勤地捧上痰盂,供他唾痰之用。

凡此種種,無不迎合乾隆的心意,當然也就贏得無比的寵幸,乾隆最喜愛小女兒和孝公主,許嫁給和珅之子豐紳殷德便是一個證明。據當年英國使者馬戛爾尼從旁觀察的結論是,乾隆對自己兒子的愛護,遠不如對和珅的寵幸。讓我們且看一個例子便會對和珅“拍馬”之功夫略見一斑,他的確“吃透”了乾隆的個人喜好並善於操縱與利用。

乾隆很喜愛文史,對文史的整理工作很重視,他想給後世留下經典著作。和珅學問不大,但對一部“四書”讀得滾瓜爛熟,因為乾隆喜愛“四書”,不時提一些“四書”的問題,不管是在鑾輿內,還是散步時,乾隆隨時都會提問,而和珅總是脫口而出,並有獨到見解。於是乾隆認為和珅很有學識。和珅靠這本事在擔任了戶部侍郎、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步軍統領、崇文門稅務監督之後,又被升為戶部尚書、議政大臣,最好還充當了《四庫全書》館正部裁,理藩院尚書事。這樣一來,和珅就成了最有“學問”的大臣了。

刊印二十四史時,乾隆非常重視,常常親自校核,校出一件差錯宋,便覺得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心中很是痛快。

和珅和其他大臣,為了迎合乾隆的這種心理,就在抄寫給乾隆看的書稿中,故意於明顯的地方抄錯幾個字,以便讓乾隆校正。這是一個奇妙的方法,這樣做顯示了乾隆學問深,比當麵奉承他學問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皇帝改定的書稿,別人就不能再動了,但乾隆也有改不到的地方,於是,這些錯誤就傳了下來,今天見到的殿版書常有訛處,有不少就是這樣形成的。

和珅工於心計,頭腦機敏,善於捕捉乾隆的心理,總是選取恰當的方式,博取乾隆的歡心。他還對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習慣進行細致觀察和深入研究,尤其是對乾隆的脾氣、愛憎等了如指掌。往往是乾隆想要什麼,不等乾隆開口,他就想到了,有些乾隆未考慮到的,他也安排得很好。

童貫、和紳之流自然為正直之士所不齒,但是它至少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事實:虛榮是人類的特征,它很可怕,要想在世界尋找一個毫無虛榮的人,這和要想尋找一個內心毫不隱藏低劣感情的人一樣困難。我們認為,隻要動機純正,可以多多地讚美對方。

年輕人的不肯捧人,第一是誤認為捧人就是諂媚,有損自己的人格;第二是自視太高,看一般人都比不上他;第三是怕別人勝過了自己,弄得相形見絀。人最需要的是被欣賞,多用欣賞的目光看待周圍的人和事,不吝嗇讚美別人,總會對你有好處的。

說話要懂得拐彎兒

做老實人說老實話,應該是待人處世的一條準則,但直炮筒子未必受歡迎。中國人的行為模式很特殊,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表麵上一套,實際上可能是“意在言外”。換句話說,就是嘴上說喜歡“直來直去”,內心深處卻並不喜歡“直來直去”。當對方回答“不”的時候,未必真的是“不”,很可能隻是礙於麵子,而第二次再懇求時,對方可能就同意了。反過來說,當對方說好的時候,也未必就表示同意,或許隻是不願當麵給你難堪而已!

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知道為什麼在待人處世中,為什麼許多事領導說“研究研究”之後便沒了下文;為什麼對上司提意見“直來直去”的人,卻不僅難以獲得上司的滿意,反而會因此而遭到打擊報複。

朱元璋稱帝後,要冊封百官,可當他看完花名冊時,心裏又犯起了愁。因為功臣有數,但親朋不少。封吧?無功受祿,群臣不服;不封?麵子上過不去。軍師劉伯溫看出朱元璋的難處,又不敢直諫,一來怕得罪皇親國戚,惹來麻煩,二來又怕朱元璋受不了,落下罪名。但想到國家大事,不能視而不見,最後,他想出一個方法,畫了一幅人頭像,人頭上長著束束亂發,每束亂發上都頂著一頂烏紗帽,獻給了朱元璋。

朱元璋接過畫,細品其味,忽然哈哈大笑道:“軍師畫中有話,乃苦口良藥。真可謂人不可無師,無師則愚;國不可無賢,無賢則衰!”原來,劉伯溫畫的意思是,“官(冠)多法(發)亂!”劉伯溫此舉,不但未傷害到朱元璋的麵子,不犯龍顏,還道出了諫言:官多法必亂,法亂國必傾,國傾群必亡。

畫中有話,柔中有剛,也算是待人處世高明的“說話會拐彎兒”,使聽者懂得活外之音,達到預期的目的。

婉轉地批評別人,不逞一時的剛勇,同樣能達到批評對方的目的。在西漢時期漢武帝身邊有個大臣叫東方朔,頭腦聰明,言詞流利,又愛說笑話,當時人稱他為滑稽派。

漢武帝剛即位就下了一道詔書,叫各郡縣推舉品行端正、有學問才能的人,當時有上千人應征。這些人上書給皇帝,多半是議論國家大事,賣弄自己的才能,其中不少建議皇帝看不上,提建議的人也就沒被錄取。東方朔的上書卻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自己怎麼博學多才,聰明過入,怎麼身材高大,五官端正,怎麼勇敢靈活,正派守信,最後說:“像我這樣的人,真該當皇上的大臣了。”漢武帝看這份上書與眾不同,有些意思,就讓他待詔公車。東方朔雖然被留在了長安,但薪水很少,也見不著皇帝。

過了些日子,東方朔想出個讓皇帝注意他的主意來。當時皇宮裏有一批給皇帝養馬的侏儒,東方朔騙他們說:“皇上說你們這些人一不能種田,二不能治國,三不能打仗。對國家沒一點用處,準備把你們全殺了呢。”侏儒們都嚇得哭起來。東方朔又教他們:“皇上要是來了,你們趕快去磕頭求饒。”

不久,漢武帝路過馬廄,侏儒們都嚎啕痛哭,跪在武帝的車子前連連嗑頭。武帝覺得奇怪,問道:“你們幹什麼?”侏儒們回答: “東方朔說您要把我們全殺了。”漢武帝知道東方朔鬼點子多,就把他叫來質問:“你為什麼要嚇唬侏儒?”東方朔說:“侏儒身高不過3尺多,每個月有一袋糧食和240錢。我東方朔身長9尺,也隻有一袋糧食和240錢。侏儒們會撐死,我卻會餓死。皇上要覺得我不行,就放我回家,別留著我在這裏吃白飯。”武帝聽了哈哈大笑,讓他待詔金馬門。待詔金馬門比待詔公車的地位高,他也就漸漸地能接近皇帝了。

有一次,漢武帝讓手下的人玩“射覆”的遊戲,東方朔連猜連中,得了很多賞賜。漢武帝身邊有個性郭的舍人,也很聰明,能言善辯,見東方朔這麼得意,很是眼紅,就對武帝說: “東方朔剛才都是碰運氣,並不是真會猜。現在我來藏一樣東西,如果他猜中,我願意挨一百板子;要是猜不中,您把剛才賞他的東西都給我:”結果東方朔又猜對了。漢武帝命令左右打郭舍人的屁股,郭舍人痛得直喊“哎喲”。東方朔嘲笑他說:“呸!口上沒有毛,聲音叫嗷嗷,屁股翹得高。”郭舍人又羞又氣,喘息著說:“東方朔辱罵皇上的隨從,該殺頭!”武帝問東方朔:“你為什麼罵他?”東方朔急中生智,回答:“我怎敢罵他,是讓他猜謎語呢。”武帝又問:“怎麼是謎語?”東方朔信口胡編道:“口上沒有毛是狗洞,聲音叫嗷嗷是鳥兒在喂小鳥,屁股翹得高是白鶴彎腰啄食。”

武帝見他說得頭頭是道,沒法再追究;郭舍人隻好吃了個啞巴虧。

在待人處世中,要想交談得更融洽、成功,就必須懂得察顏觀色,善加分辨,認清對方是真要你開口,抑或隻是禮貌性的客套。最好在說話時巧妙地拐個彎兒,千萬不要“亂放炮”。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自尊,需要麵子。直來直去,實際上就是“不給麵子”,使對方心中不快,以至造成雙方關係破裂,甚至反目成仇。事後想想,僅僅因為區區小事,非原則性問題真是毫無意義,後悔晚矣!

學會投其所好

與人相處如果能夠投其所好,能讓對方感覺到你是真的關心他、在乎他,即使對方隻是一個陌生人,也會因你的真心相待而心生感邀之情。因為每個人都需要他人的關注,我們自己何嚐不是如此呢?

怎樣才能做到投其所好呢?這裏有四個方法,值得借鑒:一察;二聽;三問;四親。

察:就是要會察言觀色。俗話說:出門觀天色,進門看臉色。看臉色,是指通過麵部表情與身體語言,來判斷對方的心情如何,來觀察對方的心理需求。這樣才能找到問題的關鍵,采取相應對策。

聽:就是要聽對方說話,從對方的話語以及潛台詞中,通常能夠得到對方興趣愛好的相關信息,然後據此做相應的準備,再與對方交往就能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位推銷員去拜訪一家公司的董事長,卻吃了閉門羹。但他注意到一個細節,秘書在對董事長說郵票的事情。經過打聽,原來董事長的獨生子喜歡集郵,過幾天就是他的生日,董事長想找點好郵票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兒子。

推銷員立刻想到自己與全國各地都有信件往來,於是就收集了一大堆郵票,再次拜訪董事長。他說:“我今天不是來推銷的,聽說你兒子喜歡集郵,所以送點郵票來。”董事長非常高興,尷尬的局麵就這樣打開了。後來,推銷員在這家公司做了不少業務。

問:就是問寒問暖、問長問短。在客套語言的一問一答的過程中,感知對方的興趣、愛好是什麼。然後再見機行事、牽線搭橋,為進一步的交談做好鋪墊。

問還包括詢問、搜集、分析對方的背景資料。

日本的推銷之神原一平,為了讓一老板投保,就先記下了他的車牌號碼,然後打聽車的主人,然後對老板進行了全麵調查,包括學曆,出生地,興趣,嗜好,公司的規模,營業項目,經營狀況,以及他住宅附近的地圖。準備妥當之後,原一平才正式求見老板,結果對方愉快地在保單上簽了字。

親:就是親切相待、密切關注。以懇切的態度與對方交談,就能得到對方的理解和信任,對方就會消除戒備心理,就容易得知對方內心真實的想法。

與人相處,如果能夠掌握上述四種投其所好的方法,就能夠取得這樣的效果:哪怕是第一次與他人交往,就能讓對方有一見如故、相見恨晚的感覺。在旁人看來,兩人好像是多年的老朋友呢!

當然,投其所好一定要把好對方的脈,一旦你號錯脈,判斷錯誤,你的投好隻能遭至別人的厭煩,使自己陷入尷尬境地。比如說對方是個虛榮心極強的好名之人,而你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偏對他講什麼有利可圖之事,即使你對他所講之事是大有利可圖,他也不會因此而對你產生興趣。因此你想說服他而獲得成功那是不可能的事。

有一富人,他本是一個好利之人,如果有人向他建議如何致富,一定很受其歡迎。但到了晚年,他的好利變成了好名,這也是一種人性所在,當你想要的東西達到飽和狀態時,自然地就會想擁有其他沒有的東西。但是他這種心理轉變沒有人發現。有人上門求他辦事,為迎合他,就對他大談生財之道,但富人聽了沒有一絲興趣,待他說完,淡淡地回答說,我不想再發財,正想散財之道。那人隻好自討無趣,無奈地走了。

好利之人,通常認為名是“寒不可以為衣,饑不可以為食”的東西。你講如何投機,講如何發財,他是“虛心求教”,倘若你和他講如何揚名,他自然是沉沉欲睡。而好名之人,正好相反。所以,運用此計時,一定要看好對象,掌握對方真正的喜好所在,然後投好之。

見風使舵,順水推舟

叔孫通以製定了朝見帝王的禮儀而大受漢高祖劉邦的賞識成為西漢開國初斯一位引人注目的角色,《漢書》還專門給他立了一篇傳記。其實,他的嶄露頭角開始於秦朝。

早在秦始皇時期,叔孫通便以博士的頭銜為秦王朝效力了。秦始皇在搞焚書坑儒,坑的就是這些有博士頭銜的人,當時坑的人數多達四百六十餘人,而叔孫通居然能幸免於難,真不知他用的什麼手段討好了秦始皇。

到了秦二世時代,陳勝、吳廣農民起義,二世皇帝召來了一幫博士儒生詢問對策:“南方有一些兵卒攻城奪地,你們看該怎麼辦呀?”

有三十餘名博士紛紛進言道:“臣民不允許聚眾鬧事,聚眾鬧事就是造反,就是不可饒恕的死罪,請陛下立即發兵擊討!”

偏偏秦二世采取駝鳥政策,不肯承認老百姓會起兵反對他,一聽這話臉色都變了,一副怒氣衝衝的樣子。叔孫通明白了秦二世的心思,立刻上前說道:“他們說的都不對。現在天下一家,郡縣的城牆、關卡早已摧毀,兵器也早已收繳銷融,和天下百姓表示永遠不再職守,四方百姓心向朝廷,怎麼會有造反的人?南方那些兵卒不過是那些鼠竊狗盜的小偷小摸,何足掛齒,當地的官員早已將他們拘捕殺戮,根本不必大驚小怪!”

他這番話果然對得秦二世的歡心,結果,那些說是造反的博士們都被送交司法部門審訊,而叔孫通卻得到了二十匹布帛,一身衣服的賞賜,並將他的官職升了一級。

等到叔孫通返回住所,那些博士們責問他道:“你怎麼那麼會巴結討好?”

叔孫通說:“你們太不聰明了,我也險些不免於虎口!”

其實,他已清楚地看到了秦朝即將滅亡的形勢,當夜便逃出秦都鹹陽,投奔陳勝、吳廣的隊伍去了。陳勝、吳廣失敗以後,他先後又順過項梁、義帝、項羽,最好項羽失敗,他投降了劉邦。

劉邦這個人不喜歡讀書,叔孫通為了迎合劉邦,脫掉了自己儒生的服裝,特意換上一身劉邦故鄉通行的短衣短衫,果然贏得劉邦的好感。

當他投降劉邦時,有一百多名學生隨他而來,可他並不向劉邦推薦,而他所推薦的,全是一些不怕死、敢拚命的壯士,學生們不免有了怨言:“我們追隨先生多年,又同先生一同降漢,先生不推薦我們,專推薦一些善於拿刀動劍的人物,真不知他是怎麼想的!”

叔孫通說:“漢王現在正是打江山的時候,自然需要一些能夠衝鋒陷陣的人,你們能打仗嗎?你們別著急,且耐心等待,我不會忘了你們!”

當劉邦當上皇帝以後,那些舊部下全不懂得一點君臣大禮,有時在朝堂上,也爭功鬥能,飲酒狂呼,甚至拔劍相向,劉邦顯得很不耐煩,這一點讓叔孫通看出來了,他便趁機建議製定一套大臣朝見皇帝的禮儀。劉邦自然同意。

由於他的那一套禮儀極大地提高了皇帝的尊嚴,使得劉邦十分開心,高興地說:“我今日才體驗到當皇帝的尊貴了!”

於是叔孫通加官晉級,一次便得到五百金的賞賜,成為朝廷的近臣,一直到漢惠帝還恩寵不衰。

叔孫通以一人之身,盡能適應秦始皇之暴、秦二世之昏,陳勝之陋、項羽之威、劉邦之薄、惠帝之懦,在那樣一個天下大亂、文人遭劫的年代,不隻苟全性命,而且處處得意,榮通富貴,亦已難矣!探索一下他保身取寵的訣竊,可以發現,全在於“變與不變”之間。

所謂“變”,是要在摸清君主的脾氣、秉性、喜怒、好惡的基礎之上,不斷地改變著自己的言行、對策:叔孫權通對秦始皇采取的是“默”,對秦二世采取的是“騙”,對劉邦采取的是恭維;對惠帝采取的是“嚇”。這些手段果然都能奏效。

當然,我們並不主張人們整天去揣摩上司的意圖,圍著上司轉,處處溜須拍馬。領會上司的意圖是最重要的,任何一位上司都希望自己的意誌得到執行公司計劃待以貫徹,這樣才能提高效率。

央求不如婉求,勸導不如誘導

人生在世,求人辦事在所難免,但如何求人卻是一門大學問。在這裏,介紹一種方便而又實用的技巧——婉求和誘導!

“婉求”就是不直接出麵或不直取目的,而是繞開對方可能不應允的事情,選擇一個臨時擬定的虛假目的作幌子,讓對方接受下來,當對方進入圈套之後,你的求人目的也就達到了。

誘導就是掩蓋自己的真實目的,以虛掩實,讓對方無從察覺。表麵上好像自己沒有這種企圖,或者讓對方感到某種企圖並非始於自己,這樣,對方很可能就不再有所戒備和顧慮,求人的事多半在這種情況下都能辦成。

誘導的最大特點就是含而不露和露而不顯。在取得對方信任的前提下,從奉托小事人手,一步一步地誘導對方為你辦事。一旦對方進入你的計劃之中,還可以進一步鞏固你們之間的關係,為進一步求人打下基礎。

美國人雷特是格裏萊創辦的《紐約論壇報》的總編輯,他身邊缺少一位精明幹練的助理。雷特的目光瞄準了年輕的約翰·海,他需要約翰·海幫助自己成名,幫助自己成為成功的出版家。而當時約翰剛從西班牙首都馬德裏卸除外交官職,正準備回到家鄉伊利諾州從事律師職業。雷特看準了約翰是把好手,可他怎樣使這位有為的青年拋棄自己的計劃來報社裏就職呢?

雷特請約翰到聯盟俱樂部去吃飯。飯後,他提議請約翰到報社去玩玩。從許多電訊中間,他找到了一條重要消息,那時恰巧國外新聞的編輯不在,於是他對約翰說:“請坐下來,為明天的報紙寫一段關於這條消息的社論吧。”

約翰沒有拒絕,提筆就做。社論寫得很棒,格裏萊看後也很讚賞,於是雷特請他再幫一星期、一個月,漸漸地幹脆讓他擔任這一職務。就這樣,約翰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回家鄉做律師的計劃,而留在紐約做新聞記者了。

雷特憑著這一策略,獵獲了他物色好的人選,而約翰在試一試、幫朋友忙的動機下,毫無壓力、興致很高地扭轉了他人生航船的方向。事前,雷特一點都沒有泄露自己的本意,他隻是勸誘約翰幫他趕寫一篇小社論,但最後圓滿地實現了自己的求人目的。由此可以得出一條求人的規律,那就是:央求不如婉求,勸導不如誘導。

在運用這一策略的同時,要注意的是:誘導別人參與自己的事業的時候,應當首先引起別人的興趣。當你要誘導別人去做一些很容易的事情時,先得給他一點小勝利。當你要誘導別人做一件重大的事情時,你最好給他一個強烈刺激,使他對做這件事有一個成功的渴望。

貝爾是電話機的發明人,他一直在尋求提供資金的合作者。一次,他來到大資本家許拜特先生家中,他知道許拜特是脾氣古怪的人,向來對電氣事業不感興趣。怎樣讓他發生興趣並為之解囊呢?

貝爾沒有直截了當地向對方說明,預算能獲得多少利潤,也沒有對他解釋電話機的科學道理。他坐下來,先彈起客廳裏的鋼琴。彈著彈著,他忽然停下來對許拜特說:“你可知道,如果我把這隻板踏下去,向這鋼琴唱一個聲音,這鋼琴便也會複唱出這聲音來。譬如,我唱一個Do,這鋼琴便會應一聲Do,這事你看有趣嗎?”

許拜特放下手中的書本,好奇地問:“這是怎麼回事?”這時,貝爾才詳細地向他解釋了和音和複音電話機的原理。通過這次談話,許拜特願意負擔一部分貝爾的實驗經費,貝爾如願以償。

當對方的興趣被激發起來,他被一種渴望成功的意識刺激著,於是,他就會很高興地滿足你的請求。許多成功人士都懂得這種求人合作的重要策略,他們通過對工作的介紹,激發對方的好奇和興趣,誘導其深入地了解工作的原理,和目前所麵臨的困難,那麼,對方暫時可能忽略利益上的得失,從而慷慨解囊。

要善於圓場

做人受歡迎其實就是深諳人際交往中的方圓之術。在需要“圓”的時候圓通一些,便能在複雜的人情關係中,取得順暢交際的通行證。這種做人的技術就是善於圓場。

在社交活動中,能適時地提供一個恰當的台階,使人免丟麵子,是圓場的一大原則。然而,台階怎麼個給法,圓場應該怎麼打,並不是所有的朋友都很清楚。下麵對怎樣圓場作簡單總結。

1.調侃自嘲,低調退出,自找台階。

如果下不了台的事因自己不慎而生,隻有自己承受了。一群二十年後相見的老同學中,有一男一女曾是同桌,因而說話遮攔便少一些。但女同學不久前丈夫因病去世,男同學並不知道,因而在玩笑中一無顧忌地提及其丈夫。另一同學知情,便忙阻止,但他不知其詳,玩笑開得更為厲害。阻止的同學隻得說出實情,這個男同學可謂無地自容,非常尷尬。不過他迅速回過神,先是在自己臉上打了一下,之後調侃地說:“你看我這嘴,幾十年過去了,還和當學生時一樣沒有把門的,不知高低深淺,隻知道胡說八道。

“該打嘴!該打嘴!”女同學見狀,雖有說不出的苦澀,但仍大度地原諒了老同學的唐突,苦笑著說:“不知者不為怪,事情過去很久了,現在可以不提它了。”

一旦因自己失誤而造成不好下台,最聰明的辦法是:多些調侃,少些掩飾;多些自嘲,少些自以為是;多些低姿態,少些趾高氣揚。像上麵的無意中觸人隱痛的男同學那樣,用調侃自嘲之法,低調退出,便容易輕鬆地找到可下的台階。

誰都有可能碰上難下台階的情境,但隻要能多想辦法,給自己找一個台階也並不是太難的事。要給自己找個台階,所有的好方法有一個共同點:都要在窘境中及時調整思路,選擇一個巧妙的角度,改變眼前的被動局麵,想方設法爭取主動。

2.指鹿為馬,巧妙解釋,化解矛盾。

有時某種行為在特定場合中雖有著特定意義,但圓場者為了化解,卻巧妙地解釋為另一種意義。

戈爾巴喬夫偕夫人賴莎訪問美國時,在赴白宮出席裏根送別宴會途中,他在鬧市突然下車和行人握手問好。蘇聯保安人員急忙衝下車,圍上前去,喝令站在戈爾巴喬夫身邊的美國人把手從口袋裏抽出來。他怕行人口袋裏有武器,行人一時不知所措。這時,身後的賴莎十分機智,立即出來打圓場,她向周圍的美國人解釋說,保安人員的意思是要人們把手伸出來,跟他丈夫握手。頓時,氣氛變熱烈了,人們親切地同戈爾巴喬夫握手致意。這裏,賴莎機巧應變,妙打圓場緩解了當時尷尬的場麵。

3.擅用虛榮心,以恭維圓場。

古往今來,君子小人無不愛聽好話,在當事人十分懊惱或不快時,隻要旁人說幾句得體的美言,便雲散天開了。

一次,解縉陪朱元璋在金水河釣魚,整整一個上午一無所獲。朱元璋十分懊喪,便命解縉寫詩記之。沒釣到魚已是夠掃興了,這詩怎麼寫?解縉不愧為才子,稍加思索,立刻信口念道:“數尺綸絲入水中,金鉤拋去永無蹤,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隻鉤龍。”朱元璋一聽,龍顏大悅。

南朝宋文帝在天泉池釣魚,垂釣半天沒有任何收獲,心中不免惆悵。王景見狀便說:“這實在是因為釣魚人太清廉了,所以釣不著貪圖誘餌的魚。”一句話說得宋文帝拿起空杯高興地回宮了。

4.善用假設,巧避鋒芒。

在特定的交際場合,有時礙於麵子,有時把握不準,這時可以用假設句去表達。

甲有兩個朋友乙和丙,不料這二人反目成仇,一天乙對甲說,丙在眾人麵前說甲的壞話並揭其隱私。甲聽後半信半疑,罵丙吧,怕冤枉好人;不罵吧,一來怒氣難消,二來怕乙尷尬,他琢磨了一會兒,說了一句兩全其美的話:“如果那樣,丙這人可不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