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笑笑說:“這個人在外麵有點虛名,我今天殺了他,人家就會議論我容不得人。他不是自以為很行嗎,那就叫他們打鼓,丟丟他的人吧!”
第二天中午,曹操在丞相府大廳上邀請了很多客人赴宴,命令禰衡打鼓助興。在宴會上禰衡犀利地當麵罵了曹操,使大家都非常吃驚。當時孔融也在座,生怕曹操一氣之下會殺害禰衡,便巧妙地為禰衡開脫說:“大臣像服勞役的囚徒一樣,他的話不足以讓英明的王公計較。”曹操聽出孔融在幫禰衡講話,事實上他也不想在這賓客滿座的場合承擔殘害人才的惡名。隻見他裝作肚量極大的樣子,用手指著禰衡說:“我現在派你到荊州出使。如果說得劉表來歸降,我就重用你擔任高官。”
禰衡知道劉表是不會歸附曹操的,派去的人也會凶多吉少,這分明是曹操在使借刀殺人的伎倆,不肯答應。曹操立即傳令侍從,要他們備下三匹馬,由兩人挾持禰衡去荊州,一麵還通知自己手下的文武官員,都到東門外擺酒送行,真是既毒辣又狡猾!
禰衡大膽地痛斥曹操,在當時有一定的正義性。但由於他恃才傲物,往往出語傷人,也不討劉表喜歡。劉表察覺到曹操有心把禰衡送來,好讓自己殺他,既解了曹操的恨,又把殺害賢人的罪責推到自己頭上,便也使了一個與曹操同樣的圈套,把禰衡轉派到生性殘暴的江 夏太守黃祖那裏。果然,禰衡在宴席上諷刺黃祖,說黃祖好像是廟裏的菩薩,隻受香火,可惜並不靈驗,最後被黃祖所殺。
禰衡雖有一定的才智,但他過於自傲,最終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這種教訓是十分深刻的。
一個有才華的人,你雖然很優秀,但你必須學會適應環境、審時度勢,萬不可清高自傲、一意孤行、我行我素;你應虛懷若穀,團結別人,用自己的行動,帶動大家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這樣,你既能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在社會上爭得一席之地。
露鋒芒於外,傷己身於內
《莊子》中有一句話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由此觀之,人才的選用也是如此。一些才華橫溢、鋒芒太露的人,雖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
所以,即使自己才華橫溢,也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適度地收斂起自己的鋒芒,夾起尾巴做人,掩飾起你的才華,才能順利地走好你的人生之路。
蘇東坡是宋代有名的文人,年青的時候,他仗著自己聰明,就頗有點恃才傲物、鋒芒淩人的架式,隻是王安石惜才,才給了他一點小小的懲罰。
一次蘇東坡去看望王安石,東坡到相府門口,立刻被門前的一些聽事的小官吏引入門房。守門官說:“您在門房裏稍稍坐一下,老爺正在睡覺,還沒醒呢!”東坡點點頭,便在門房內坐下了。
守門官走後。東坡一人等得無聊,便四下打量起來,看到硯下一疊整整齊齊的素箋,上麵寫著兩句沒有完成的詩稿,題著《詠菊》。他看了看筆跡,認得是王安石的,不由得笑了起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兩年前我看這老頭兒下筆幾千言而不用思索;兩年後怎麼江郎才盡,連兩句詩都寫不完!”於是取過詩稿念了一遍:
西風昨夜過園林,
吹落黃花滿地金。
念完之後他連連搖頭:“原來這兩句詩都是胡說八道。”為什麼呢?原來一年四季的風都有名稱:春天為和風,夏天為薰風,秋天為金風,冬天為朔風。這首詩開頭說:“西風”,西方屬金,這應該是說的秋季;可是第二句說的“黃花”正是菊花,它開於深秋,最能和寒風搏擊,而且即便是焦幹枯爛了,也不會落花瓣,所以說,“吹落黃花滿地金”,不是錯誤的嗎?
蘇東坡為自己發現了這個謬誤而得意萬分,興之所至,他忍不住舉筆蘸墨,依韻續了兩句詩:
秋花不比春花落,
說與詩人仔細吟。
寫完,他又覺得有些不妥,暗想:“如果老太師出門款待我,見我這樣當麵搶白他,恐怕臉麵上過不去。”可是已經寫了,想把它藏起來吧,萬一要是王安石出來尋詩不見。又要責怪他的家人。
想來想去,終於他還是把詩原樣放好,自己走出門來對守門官說:“一會兒老太師出堂,你便稟告他,說蘇某在這裏伺候多時。隻因初到京城,一些事沒有辦妥,明天來拜見。”說完,便騎著馬回住所了。
過了不多久,王安石出堂,心內惦記著自己一首菊花詩還沒有完韻,便徑自往門房走來。坐定後,他一看詩稿,馬上皺起眉頭:“剛才誰到過這裏!”
下人們忙稟告:“湖州府蘇老爺曾來過。”王安石也從筆跡上認出了蘇東坡的字,口裏不說什麼,心下直犯嘀咕。“這個蘇軾,遭貶三年仍不改輕薄之性,不看看自己才疏學淺。敢來譏諷老夫!明天早朝,待我奏明皇帝,給他來個削職為民。”但轉念一想:“他不曾去過黃州,見不到那裏菊花落瓣,也難怪他。”
於是他細看了一下黃州府缺官名單,那裏單缺一個團練副使;第二天便奏明皇上,把蘇東坡派到那裏去了。
蘇東坡也知道是自己改詩觸犯了王安石,他在公報私仇昵,無奈自己沒辦法,隻得領命。
後人聽到這個傳說故事,都不免感慨萬分:盡管蘇東坡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可是他高傲、自負且鋒芒太盛,隻能拜倒在王安石腳下。“遭遇”王安石這樣一位正人君子應該說是蘇東坡的幸運,如果是撞在一個鄙俗小人的身上,他可就凶多吉少了。
得意忘了形,會導致身敗名裂
春風得意,躊躇滿誌的人生是每個人都向往的;一個人事業有成,或加官進爵之時,也是應該值得得意慶賀的,但得意時絕對不能忘形。對自己的言行舉止、姿態形象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要時不時地回頭看看自己的尾巴是夾在襠下,還是翹到天上?一旦露出失態的尾巴就很有可能被別人抓住,到那時可能連“落水狗”的命運都不如。
得意忘形而使自己身敗名裂的人物不隻現在,古代也有許多的例證。
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魏延就有一定的典型性,在蜀國的全盛時期,魏延也算是一員猛將,但在“五虎將”麵前還算不了什麼,在經過東征西伐之後,“五虎將”相繼死去的時候,魏延就成了無人能敵的戰將,他也由此有了值得驕傲的資本。此間他不但被封為南鄭候,還被稱為征西大將軍。但魏延並不像諸葛亮那樣為蜀國大業鞠躬盡瘁和竭盡忠誠,而是想自圖霸業,因為他此時的心態已膨脹得不能自控,仿佛覺得他已經是天下第一高人,無人能與其匹敵了,於是他得意忘形起來。
《三國演義》是這樣描寫他得:當長史楊儀斥責他說:“反賊魏延!丞相不曾虧你,今日如何背反?”延橫刀勒馬而言曰:“伯約,不幹你事。隻教楊儀來!”儀在門旗影裏,拆開錦囊視之,如此如此。儀大喜,輕騎而出,立馬陣前,手指魏延而笑曰:“臣相在日,知汝久後必反,教我提備,今果應其言。汝敢在馬上連叫三聲‘誰敢殺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獻漢中城池與汝。”延大笑曰:“楊儀匹夫聽著!若孔明在日,吾尚懼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誰敢敵我?休導連叫三聲,便叫三萬聲,亦有何難!”遂於馬上大叫曰:“誰敢殺我?”一聲未畢,腦後一人厲聲而應曰:“吾敢殺汝!”收起刀落,斬魏延於馬下。眾皆駭然。斬魏延者,乃馬岱也。原來孔明臨終之時,授馬岱以密計,隻待魏延喊叫時,便出其不意斬之;當日,楊儀讀罷錦囊計策,已知伏下馬岱在彼,故依計而行,果然殺了魏延。
可憐魏延,本來他的黃金時期已經來臨,卻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雖為國家出了大力,但後來辛苦功勳一筆抹煞,還得了個反叛的惡名,真是可悲可歎!
由此可見,一個人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處世的姿態,得意忘形,目空一切,就會斷送自己長期以來博得的好名聲,甚至落得個遺臭萬年的可悲下場。
事實上,人生苦短,世事無常。在人生的旅途上,有得意時必有失意日,有成功自然有失敗,潮起必定有潮落。所以,得意、成功了,要想想失意、失敗時,收斂一些狂熱;失意、失敗了,也不防回憶一些得意、成功時的輝煌,然後會心地一笑,讓心情複歸平靜。
在人生的旅途上,不管得意失意、成功失敗,都能保持平和的心境,以低調的姿態,來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才能真正擁有善始善終,幸福美滿的人生。
喜歡與強者爭風吃醋,到頭來可能會自討苦吃
在強者麵前示弱是低調做人和尋求自我保全的大學問。示弱表示你不想與對方爭強,更沒有能力和對方爭強,如此一來,對方就會以為你真不如他,放鬆警惕,甚至不把你當回事,從而不會主動攻擊你,這樣你就為在安全的環境下積蓄實力贏得了時間。即使你的實力永遠也達不到對方的地步,你隻要不爭強好勝,同樣能得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