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空間 讓孩子盡情釋放自己的天性
我們成年人壓力很大時,很多人喜歡找朋友訴說。當自己的學習出了問題,愛情出了問題,事業出了問題,也會找你的朋友去訴說。當把自己的苦水吐出來以後,壓力也就釋放了,心情會好了許多。而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你與他無法溝通,這個管道被切斷了,他的壓力就無法釋放。很多孩子又找不到同齡的玩伴,而這個管道又無法接通,那麼孩子的壓力過大,所以各種不良的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嚴重的,有的發展成自閉症,有的發展成憂鬱症。
那麼如何釋放孩子的內心深處的天性呢?如何讓孩子健康的成長呢?以下是許多教育專家綜合出來的策略:
1.父母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充分發揮榜樣作用,時刻觀察孩子所麵臨的環境。
據說,有一個古董商經常讓徒弟打理真正的古玩品。他認為這樣久而久之的訓練,能訓練出一眼就能辨別真偽的能力。當然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不無道理。經過長時間對真品的了解,自然就能辨別是否是贗品。
教育專家認為,教育孩子也可以采用這種方法。在早期,孩子所接觸的人和事都會對孩子形成一定的影響,因此,美好的行為和品德也需要這些環境的熏陶。所以,每位家長都應該以身作則,一麵處處要留心小孩所處的環境,使他所聽的所看的都是好的事物。這樣,孩子才能有個良好的生活習慣。
2.真誠。
在真誠麵前,孩子和父母沒有虛偽可言。真誠的父母盡管互相尊重並尊重孩子,但是他們不會隱藏自己的感覺,他們的言語、表情和行為是統一的。他們的孩子也尊重父母,同時也有自尊,能夠盡情地表現。所以,在生活環境良好的家庭中,每位成員都是“真人”。
3.適當地讓孩子承受失敗和錯誤,讓孩子直接地麵對這些問題。
王先生的正在上小學的女兒在周末要去郊遊,王先生問女兒都做些什麼準備。女兒告訴了父親他的計劃,王先生發現計劃中有些缺陷,但是不會產生太大的危害。小女孩郊遊時忘了帶自己的食物,王先生知道,她跟那麼多同學一起出去,是不會餓著的。在郊遊回來後,王問女兒:“從這次郊遊你體會到了什麼?”
女兒回答道:“我知道了我是多麼恨波洛尼亞香腸。”
王先生不解地問:“你這是什麼意思呀?”
女兒說:“人們隻願意借給我這種香腸。”
王先生說:“好了,你有了這次經驗,下次出遊你打算怎麼辦呢?”
女兒答道:“我要帶一桶雞肉自己吃,帶一些波洛尼亞香腸給那些忘了帶食物的笨蛋。”
4.無規矩不成方圓。
法國文學家盧梭曾說:“你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 嗎?就是——對他‘百依百順’!”這句話絕對是有道理的。如果家長一味地溺愛、放任,這就等於在害孩子。所以,約束或嚴格也是一種愛。
路口的紅綠燈限製了司機,但是卻讓繁忙的交通流通起來,但同時也給了司機更多的安全感,而交通信號燈的失靈隻會造成交通的阻塞,讓司機更謹慎,同時也很沮喪。 人都需要一定的紀律來約束,孩子更需要一定的紀律來約束。
當然,規則是人製定的,隨著孩子的年齡、周圍的環境的變化會有所變化。
5.謹慎地運用競爭和比較。
重視合作,淡化比較,麵對眾多的比較你怎能讓你的孩子場場勝出?
1~4歲比可愛
5~7歲比聰明學藝(幼兒園)
8~12歲比成績(小學)
13~15歲比cool(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