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空間 給孩子體驗和想象音樂的空間(1 / 1)

給孩子空間 給孩子體驗和想象音樂的空間

音樂是發展孩子想象力、創造力,促進個性發展的有效途徑。對許多父母來說,帶孩子聽音樂會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高雅的文化活動,父母希望孩子從小就能接受高雅藝術的熏陶。有的家長為了提高孩子在今後人生征途中的競爭力,甚至不惜花費巨資讓孩子學習音樂。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動聽的聲音、美妙的音樂,喜歡隨著音樂歌唱、舞蹈,音樂活動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之一。

有資料表明,凡是被稱為“天才”的人以及國內外一些有成就的各方麵大家,大都與音樂有緣,他們大多數都極為喜愛音樂,並都有音樂教育的經曆。他們的右腦運作力極強,因而造就了他們的成功。實際上,教育對藝術活動的要求是培養孩子對美的感受能力、豐富審美經驗、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和技能技巧的傳授。為此,在音樂教育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1.讓孩子學會“聽”音樂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情感的藝術,要想讓孩子充分感受音樂的美,並引起相關的情感體驗,唯有創造機會讓孩子充分接觸音樂。當然,也許有的孩子隻能直覺地感到音色悅耳,有的孩子隻是喜歡隨著音樂搖擺,但慢慢地他們的音樂體驗就會豐富起來,他們會發現有的音樂舒緩,有的緊張,有的快樂,有的憂傷,有的像在經曆一個故事……

有了豐富的體驗,孩子們對音樂的興趣就會更濃,他們就會自覺通過音樂這一途徑表達內心的感受。在孩子傾聽音樂的過程中,家長應仔細觀察,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適時地給予指導,培養孩子對音樂的敏感性和領悟力。同時學習必要的知識和技能,讓他們的音樂感受和表達更加深入,更能體驗音樂帶來的快樂。

達爾克羅茲認為,一切音樂教育都應當建立在聽覺的基礎上,首要的事情是教會兒童運用所有的感官參與體驗,其次才是獲得見解和能力。所以,為了讓孩子走進音樂世界,我們應盡可能在音樂活動和日常生活中提供欣賞的機會,擴大欣賞的範圍和內容,讓孩子們接觸多種多樣的聲音和音樂,如大自然、生活中的各種聲響,器樂曲,聲樂曲,兒童歌曲,打擊樂曲等。在欣賞時,可以先讓幼兒閉目靜心,全身放鬆,作聯想式欣賞,充分享受音樂。然後,組織相應的討論,讓幼兒交流各自對音樂的理解。在此基礎上,鼓勵幼兒通過身體運動方式對顯著的音樂特征(如速度、節拍、力度)或發展變化作出反應,表達自己的理解和聽覺體驗。

2.給孩子自主感受音樂、表達情感的機會

有的家長總覺得孩子無法理解音樂,他們常常為了保證活動能按計劃順利進行而代替孩子去體驗、判斷。在欣賞活動中,有的家長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思維方式去感受,使孩子們沒有機會自主感受、自由想象。

合適的做法是讓孩子自主地去感受,哪怕他們的理解與原音樂內涵大相徑庭,也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學習過程的體驗。如在欣賞《彼得與狼》“小鳥向彼得打招呼”這一段時,我們先不告訴孩子這一音樂片斷的內容,而是鼓勵他們聽著音樂大膽想象,畫出自己的感受和聯想,然後給這一音樂片斷配上自編的小故事,並用身體動作加以表現。當孩子們富有個性的理解以及創造性的表現方式被家長肯定時,他們體驗到了被尊重的感覺,滿足了自我表現的需要,這種正向情緒會激勵他們更加熱愛音樂。

另外,在歌唱活動中,嚐試讓孩子在充分欣賞後,根據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大膽學唱,然後逐句模仿跟唱。雖然孩子自主學唱的結果也許會出錯,也許不完整,但這種不斷發現錯誤、糾正錯誤,努力達到目標的體驗,是非常有價值的學習過程,它有益於孩子更好地認識自我,體驗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樂趣。

3.確保音樂教育的愉悅性

音樂教育的本質是愉悅身心,音樂學習的過程是認知、情感互相影響和作用的過程。孩子隻有將情感、身體感受和思考融為一體時,才能激活想象力、感悟力,這樣的學習才更有效,更能滿足表現自我的需要。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自由的藝術,要想使音樂對孩子的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就應該尊重音樂的自由性,讓孩子在自由的環境中以自由的心態去欣賞音樂。

知識技能不是音樂學習的首要任務,我們應重視孩子的過程性體驗,而非具體的結果。評價音樂教育成功與否的標準是孩子是否更加喜愛音樂,是否促進了孩子身心和諧的發展,是否為他們將來積極參與社會文化生活奠定了基礎。每個孩子都有音樂潛能,如果我們能給他們創設豐富的音樂環境,為他們自主感受、學習音樂提供自由的空間,同時仔細觀察,耐心等待,在恰當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幫助,孩子們必定能從音樂中體驗更大的樂趣,初步獲得閃爍著創造智慧的想象力和藝術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