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其實也是欲望危機(1 / 2)

金融危機其實也是欲望危機

欲望論語

·次貸危機正是美國長期信奉“花明天的錢”、“超前消費”消費的欲望膨脹結下的苦果。

·唯有中國幾千年優秀文化的結晶——“中藥”才能治這種“美國病”!

·隻有“量入以為出,上足下亦安”(白居易詩),才能從根本上遏製貪欲膨脹,避免危機的發生。

肇始於美國進而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從表麵上看起來是一場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實際上,它也是價值觀念的危機,欲望的危機。

眾所周知,次貸危機正是美國人長期信奉“花明天的錢”、“超前消費”的消費欲望膨脹結下的苦果。

它也是當今諸多美國病中最具美國特色的病症之一。

該如何來救治呢?

美國及其盟友皆不惜血本,注入了大量的資金“救市”,這就像麵對滾滾洪流不斷投巨石一樣,結果會如何,尚不得而知。

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若不改變這種“超前消費”的觀念,那必然會出現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類似的危機。而“注資”再多,也隻是治標不治本。

金融危機其實就是欲望危機。

“超前消費”、“花明天的錢”,其實就是把自己的消費風險轉嫁給他人。

比如:一個年收入隻有10萬的人,硬要消費100萬或更多。從表麵上看,他是從銀行貸款進行的“按揭”消費,實際上銀行的擔保信譽並非來自其自身,而是眾多的客戶

。也就是說,他是通過銀行之手,消費了本不屬於他的也不屬於銀行的90萬元。雖然他在此期間,會支付一些利息,但那根本不足以作為承擔風險的抵押。一旦自己的月付、年付難以為繼,那危機就產生了。

一個人窮日子富過,那必然會給自己帶來窘困;一家銀行鼓動“超前消費”,那必然承擔極大的風險;所有銀行乃至整個國家都如此,那除了危機還會有什麼?

按照消費拉動需求的觀點,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不懂得消費。手裏有100元攢著舍不得花,到頭來,100元仍是100元,沒有任何增加。所以,窮人永遠是窮人。富人有100元就會花1000元,他借900元,所以,他掙錢的目標就不再是下一個100元,而是1000元或更多。因此,富人是能掙會花,窮人剛好相反,不會掙也不會花。

富人往往總是向窮人借錢,因為隻有窮人才會把錢存在銀行中。富人的錢雖然多,但不是用於消費就是用於投資,真正攥在手中不放的其實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