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欲變動力:中國崛起的奇跡(2 / 3)

但自鴉片戰爭以降,隨著傳統政體的衰落和解體,中國傳統文化能不能也創造出高度的物質文明?它在應對西方文明的挑戰中是否依然能夠保持優勢?

至今仍在爭論,仍沒有最終結果。但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依然強勁,的確是不爭的事實。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國學熱”,從“自力更生”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中國文化一直居於主導地位。雖然不時有“全盤西化”與“盲目排外”的迷茫,但始終保持中國文化的主體地位不變,一直是所有中國人的共識。

盡管一百多年以來,走什麼樣的發展之路多有分歧,甚至在相當長的時期激烈到水火不相容、刀槍相見的程度,但不失中國特色的強國夢都是相同的。無論洋務派的“西學為用”,還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無論鬧革命時“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還是搞建設時的“引進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中學為體”的中國特色始終未變。

民族複興,振興中華,是一代又一代誌士仁人為之奮鬥的崇高理想和目標。

“中學為體”,不隻指政體,更有以文化為根本的深刻寓意。中國之所以為中國,就在於中國獨有的“中學”,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就在於中國人獨有自己的品格。就像穿上了西服,打上領帶,開上了轎車,中國人依然是中國人一樣,“中學為體”所堅持和保留的正是中國文化的特色和精神。

這種特色和精神,就是“和而不同”、“和為貴”的兼容並包,而非你死我活的血腥爭鬥;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自省,而非以鄰為壑,“他人就是地獄”的極端自私;就是“天下為公”的無私,而非人人隻為自我的損人利己;就是“仁者愛人”的寬厚,而非弱肉強食的欺淩;就是“天人合一”的和諧,而非戰天鬥地的破壞……“中學”的根深紮在五千年曆史的沃土之中。所以,無遇吹什麼風,下什麼雨,也難以搖動它的根基。

無論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還是發展道路,“中學”都是不可替代的根基。

但民族複興,並不是要重現漢唐盛世,而是要發揚光大民族不斷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

在當代,這個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同時,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危機也空前加劇。“冷戰”雖已結束,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高科技成果在用於改善人類生活的同時,也用於互相殘殺和爭鬥。人類尚未完全走出兩次世界大戰的噩夢,又籠罩在即將爆發的新的世界大戰的陰影之中;人類在創造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把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村的生態環境破壞了。慘烈的現實,使人們對一貫自視為最先進的“西方文明”產生了質疑。

人類向何處去?

借鑒孔子的智慧。“中學”的理性正是“西學”的補充和完善。走中國自己的路,發展才切合實際,發展才獨具特色,發展才穩固不可動搖。

強調學習西方而不崇洋媚外,喪失自我;提倡弘揚傳統而不閉關自守,固步自封。適度的借鑒,有選擇的繼承,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庸之道”。

“中國崛起”的動力究竟是什麼?

向《論語》學管理,向《孟子》學做人,用《孫子兵法》開拓市場,用“三國”培養老板和員工。“國學”的迅速升溫與“經濟奇跡”的產生幾乎是同步的。這絕非偶然和巧合。

文化的複興,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增長;經濟的快速增長,又帶動了文化的複興。

從“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層麵到文化全麵複興的層麵,文化與經濟的關係由彼此依存、互相促進到大文化概念的形成,民族文化越來越顯示出主導地位的作用。

如果隻有經濟的騰飛,而沒有文化的複興,那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注定要衰落和失敗。

而“中國的崛起”,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一種仍用冷戰思維看待中國的觀點認為:“中國的崛起”是一種威脅,是對“西方文明”的巨大衝擊,姑且稱之為“中國威脅論”;

另一種觀點是站在理性的公正的立場上看待“中國的崛起”。認為“中國的崛起”不僅使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十多億人口、五千年悠久曆史的東方大國徹底擺脫了貧窮落後,而且改變了世界的格局,給世界的和平和進步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那麼,這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究竟哪一種更符合事實呢?“中國的崛起”究竟是機遇,還是“威脅”呢?

事實勝於雄辯。

舉世公認,“中國的崛起”是和平崛起!

與曆史上列強的崛起有著本質的不同。“盜本來到世間,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肮髒的東西。”(馬克思語)列強的“炮艦政策”、“大棒政策”,無一不是在用武力推行所謂的“西方文明”,以擴張、侵略建立殖民地為目的的。整個“崛起”的過程,無不充滿了血腥和非正義。把自己的強大建立在弱小國家和民族的衰落甚至滅亡上,把自己的繁榮富強建立在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貧窮落後上,這樣的“崛起”,是損人利己的“崛起”,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崛起”,對別的國家和民族豈止僅僅是所謂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