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欲變動力:中國崛起的奇跡(1 / 3)

強國欲變動力:中國崛起的奇跡

欲望論語

·“中國崛起與世界曆史上任何一個大國的崛起明顯不同,也與中國曆史上出現的那些‘太平盛世’不一樣。”

·體製創新,無疑是“中國崛起”最大的推動力。

·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依然強勁,一直居於主導地位。文化的複興,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增長;經濟的快速增長,又帶動了文化的複興。

·“中國的崛起”是和平崛起,與曆史上列強的崛起有著本質的不同,不僅未形成所謂的“威脅”,而且給全世界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2007年,中國經濟繼續高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46619億元,比上年增長11.4%,連續五年達到或超過10%。

而在此以前的1978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僅僅隻有1433億美元!

這一輝煌成就的取得,被世界譽為“中國崛起”!

事實上,從1980年到今,中國年均GDP的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8.6%以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絕無僅有的一大奇跡!一個擁有十億以上人口的大國,能夠在這麼長的時間內,保持這麼高的經濟增長速度,究竟靠的是什麼呢?

全世界都在試圖破解“中國崛起”之謎!

2006年末,中央電視台播出了12集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引起中外對“中國崛起”的極大關注。該片從公元1500年到今,全世界先後崛起的九個大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美國、日本的興衰,詮釋“15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的發展史。”顯然,它不是就史論史,而是以各大國的崛起作為“中國崛起”的參照。大國崛起,既有普遍規律可尋,又有各自特有的特殊性。那麼,“中國崛起”的契機和動力究竟是什麼呢?

無疑,“中國崛起”與世界曆史上任何一個大國的崛起明顯不同,也與中國曆史上出現的那些“太平盛世”不一樣。那麼,“中國崛起”是不是像一些西方“中國問題”專家所說的那樣“是學習西方文明的結果”呢?也就是我們所提倡的“洋為中用”呢?

的確,新中國幾代領導人一直在反複強調:要向外國學習,借鑒和吸引人類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用於自己發展。從“以俄為師”“一邊倒”,到全麵改革開放,事實上從未關上走向世界的大門。即使在被認為是關起門來鬧革命的“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也在強調:“亞非拉好戰友,革命路上手拉手”、“我們的朋友遍天下”。

而“中國崛起”的源脈則是改革開放初的“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大到成套的生產線,小到生活日常用品,對“洋貨”的需求和迷戀,的確一時成風,甚至一度出現了“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的錯覺。但及時強調“中國特色”,使發展始終未脫離基本國情和民族文化的複興與創新的軌道。

“改革開放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全麵複興!”這樣的主流觀點是不是“中國崛起”的原動力呢?

的確,麵對今日“中國的崛起”,人們自然而然地會想到“中國曆史的輝煌”的有人甚至比之為“漢唐盛世的再現”!其實,不然,“中國崛起”的確與曆史的輝煌有某些相似之處。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曆史上,曾經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人類社會做出了無與倫比的巨大貢獻。即使到了出現“黃昏景象”的晚清,也依然在很多領域居世界絕對領先地位。以慣常所說的GDP為例,在1820-1830年間,中國的GDP竟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歐洲的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四大國之和隻占17%,新興的美國僅僅隻有2%。即使到了內憂外患加深的187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仍穩居世界第一。與歐美列強相比,綜合國力仍居優勢,但為何總落後挨打呢?

工業革命的錯失,使古老的中華文明失去了一次質的更新和飛躍。盡管依然占有人口、領土、自然資源、優秀傳統文化等崛起的優勢,但社會製度和思想觀念的落伍是致命的製約因素。

“革命就是解放生產力!”經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卓絕的革命,終於建立了先進的社會製度,為“中國的崛起”創造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條件。

體製創新,無疑是“中國崛起”最大的推動力!

與世界各大國比較,小小的荷蘭憑借一係次列金融和商業製度的創新,在世界上最早建立股份製公司和股票交易所而締造了壟斷世界貿易的商業帝國;英國通過自由貿易製度壟斷世界市場,建立了強大無比的“日不落帝國”;美國今日通過“全球競爭”、“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等維持一強獨霸的地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創新使“中國崛起”呢?

對外開放,對內改革,走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正確抉擇,也是“中國崛起”的根本保證!

“中國的崛起”,歸根到底,其實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全麵複興!

眾所周知,中國文化曾經創造了舉世無雙的古代輝煌,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是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

在人類迄今所創造的兩大文明體係中,與西方文明異質的東方文明,即是以中國文明為主體。東亞文明即指儒學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