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決定敵友:大國政治格局的欲望博弈
欲望論語
·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這一關係鐵律在人類戰爭史上表現得再充分不過了。
·在國際關係中,朋友因為滿足欲望爭利會反目為仇,敵人同樣為了共同的利益也可以變為朋友!決定誰是朋友,誰是敵人的,往往不是曆史淵源,民族感情,最終最根本的,還是彼此的核心利益。
前蘇聯與英國在“冷戰”時代,屬於勢不兩立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當然是敵我關係。
但到了“冷戰”即將結束時,不僅打破了互相封閉的禁錮,而且還“親密”地互相往來和合作起來了。
朋友和敵人從來都是相對而言的。
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這一關係鐵律在人類戰爭史上表現得再充分不過了。
曾經兵戎相見,誓不兩立,忽而握手言歡,化幹戈為玉帛;曾經屠城滅族,不共戴天,轉眼親密無間,難分難舍;曾經仇殺百年,卻似乎在一夜間就冰消雪化……朋友因為滿足欲望爭利會反目為仇,敵人同樣為了共同的利益也可以變為朋友!
決定誰是朋友,誰是敵人的,往往不是曆史淵源、民族感情,最終最根本的,還是彼此的利益!
英美是長期的盟國,無論是在兩次世界大戰,還是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中,兩國都是並肩作戰的朋友。但在18世紀下半葉,北美獨立戰爭中,兩國卻是誓不兩立的仇敵。那時候,英國是強大的殖民主義者,美國人民奮起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殖民與反殖民,侵略與反侵略的關係,當然隻能是仇敵,不會成為朋友了。但獨立後的美國,很快也加入到了殖民者行列中去了。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起,美國奉行的“大棒政策”和“門戶開放”政策,與英國在北美、中國及世界各地有了更多的共同利益,因此,英美便由昔日的仇敵轉變成了“戰略夥伴”。
同樣,美國和日本也曾經是仇敵,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就加緊了在亞太地區的擴張,這就不可避免地與美國的全球利益和霸權發生了衝突。因此,這一不可調和的矛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全麵爆發了。先是日本先發製人,偷襲珍珠港,給美國以重創。接著是美國在太平洋上展開了淩厲的反攻,給日本以致命的打擊。最後,美國還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原子彈,使用了人類有史以來殺傷力最大的武器。毫無疑問,日美兩國是有深仇大恨的仇敵。但曾幾何時,日美又成了“反共”的同盟,在整個“冷戰”時期,日本始終是美國戰略包圍前蘇聯和中國等國家組成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前沿陣地。從阿留申群島經日本諸島至朝鮮、中國台灣、印尼、菲律賓,環繞西太平洋的半圓形弧線上,日本是最大的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為了共同對付前蘇聯和中國,為了維護美國在全球的霸權,美日此時已由由敵人轉變為朋友了。不徹底追究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責任,大力扶持日本經濟,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等措施,都是日美友好的體現。這時期,美國要充分利用日本的戰略地位,借助複興的日本“遏製共產主義洪水”在全世界蔓延;日本則利用美國的經濟和技術援助,使自己盡快強大起來,共同利益把美日又變成朋友了。
德國現在在國際關係中,與英國、法國、美國和俄羅斯,都是“戰略夥伴”。他們時而在一起舉行高峰會晤,時而共同經濟製裁或武力打擊共同的敵人,時而彈冠相慶,共同分贓,顯然,彼此都是有實力有影響的朋友。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記憶並未完全消失。曾幾何時,德軍入侵巴黎,狂轟濫炸倫敦,突然襲擊蘇聯,戰場何等酷烈!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諾曼底登陸,又仿佛就在昨天。
血戰是為了爭奪歐洲乃至世界霸權,“冷戰”當然是熱戰的繼續了。
德國當年依恃強大的經濟勢力和先進的科技想稱霸世界,這就與老牌的殖民主義者,曾經在很長的時間內稱霸世界的英法及新興的霸權主義者美國發生了激烈的衝突。他們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德國,是為了保持殖民體係的均衡和霸權地位的穩固。一旦德國法西斯被滅亡,那德國就不會再對他們的霸權構成任何威脅,他們就視德國為朋友而不再是敵人了。
英法兩國也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和現在都是盟友。在殖民時代,他們幾乎是並駕齊驅,在世界各地建立龐大的殖民體係;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他們也始終是目標和步伐一致的同盟;在“冷戰”時期,他們都是追隨在美國之後“反共”的急先鋒。“冷戰”之後,他們仍是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戰略夥伴”……但他們之間曾在1337年至1453年間發生了百年戰爭的事實,並不因為後來成為朋友而會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