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膨脹:葬送了“開元盛世”(3 / 3)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來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杜甫的《兵車行》正是當時百姓苦於征戰的形象寫照。

在頻繁征戰的同時,玄宗還改府兵製為募兵製,改“內重外輕”的軍事策略為“內輕外重”,在邊境布防兵力達49萬之多,長安周圍的京畿重地卻僅僅隻有8萬兵力。而且偏偏聽信李林甫的建議,邊將幾乎全用“蕃將”(李怕人奪其相位,蕃將多不識文,故無此慮)。這就為另一奸賊安祿山的得勢創造了機會。

安祿山,雖為胡人,“外若癡直、內實狡黠”,他表麵上曲意逢迎玄宗和楊貴妃,暗地裏“潛蓄異誌”,一直在做叛亂的準備。

而玄宗對其竟寵信不疑。當安祿山提出要認年齡比他小得多的楊貴妃為幹娘時,玄宗竟答應了;當安祿山先拜貴妃後拜他,口稱“胡人知其母不知其父”時,他默許了;當安祿山見太子不跪隻跪他口稱心中隻有陛下一人時,他竟以為忠;當他問安祿山垂過膝的大腹內裝何物,得到的回答是“隻有對陛下的一顆忠心”時,他竟以為然;當安祿山已經從範陽(今北京)起兵,直指長安時,他仍以為誣……其偏聽偏信,昏庸愚頑,幾乎達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

“漁陽(今北京舊稱)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亂”是開元、天寶年間社會矛盾的總暴露。以楊家為代表的內廷腐敗集團和以安祿山為代表的藩鎮叛亂集團,再加上已經崛起成了氣候的以高力士為首的宦官集團之間的爭權奪利,導致了整個盛唐的腐敗和衰敗。

而一切的一切,根子似乎全在唐玄宗李隆基身上!

是統治者貪欲膨脹,皇權的全麵腐敗,導致了奸佞當道,藩鎮坐大,生產破壞,社會動蕩,盛世難再的。雖然經過八年血戰,總算平息了危機。但社會經濟的破壞,已經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尤以兩京為甚。僅人口總數已由“安史之亂”前的五千多萬銳減到不足七百萬,由此可知已衰落到了何種地步。從此,大唐盛世已風光難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完全向東、向南轉移了。長安失去了作為首都的條件,淪為廢都了。

動力加油站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公認的好皇帝。他是“開元盛世”的開創者,但也是“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為什麼一個公認的好皇帝,前半生好,後半生不好呢?

·中國傳統社會這台老機器,之所以到了盛唐時運轉得最好,就在於動力係統能夠最大限度地做功。輕稅薄賦,小農的利益能夠得到保護;清正廉明,當權者的貪欲能夠得到有效的遏製。整個社會之力能夠集中到發展上來,因而煥發出了勃勃生機。唐玄宗李隆基在此期間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但好景不長,這台老機器的老毛病很快就犯了。心髒首先腐爛了,不可救藥,那就是以唐玄宗為代表的統治者全麵腐敗。外殼也太笨重,難以運轉,安祿山那樣的藩鎮相繼坐大,尾大不掉,整個社會的發展動力被抵消、損耗殆盡了,隻剩下一具堂皇的外殼而已。

·好皇帝再好也是典型的人治,而再好的人治都難免最終成為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