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爭的結果出人意料,本來處於絕對優勢的項羽卻敗給了原先處於絕對劣勢的劉邦。項羽烏江兵敗,四麵楚歌,上演了一幕霸王別姬的悲劇,皇帝夢徹底破滅了;劉邦卻反敗為勝,由弱變強,翦除異己,最終一統天下。滿足了等了幾十年的強烈欲望,最終圓了皇帝夢!
那麼,劉邦靠的是什麼呢?
在天下大定時,劉邦曾置酒洛陽南宮。他與群臣俱言天下得失時,深有感觸地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劉邦說的是大實話。他雖無什麼文韜武略,但有大欲望的同時更有大胸懷。的確是重用張良、韓信、蕭何三人,成就了他的帝業。項羽妒賢嫉能,心胸狹窄,雖有“萬人敵”之勇,終不能用人所長,最後落了個吻劍自裁的下場。做皇帝的欲望徹底變成了失望。對此,曾為項羽部屬的韓信深有感觸。《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述,在楚漢決戰的關鍵時刻,項羽曾派武涉遊說韓信叛漢投楚。武涉向韓信盡陳利害:“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韓信呢?他當然也有“王天下”做皇帝的強烈欲望。但韓信不是不知在這場楚漢爭戰中自己舉足輕重的地位,也不是不想稱王,甘願放棄此千載難逢的三分天下的大好時機,但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做人處事的原則。“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
由此可見,是大胸懷決定了這場楚漢戰爭的勝敗。
項羽連一個韓信都容不下,如何能容得下天下?
打敗他的,不僅僅有韓信的十麵埋伏,更有他自己狹隘的心胸。他隻有做皇帝的欲望卻沒有做皇帝的能力,他缺少的是君臨天下的胸懷。
動力加油站
·當年,揭竿而起、相約共同伐暴秦時,劉邦、項羽等跪在被迫穿上龍袍的放牛娃“楚懷王”麵前約定的承諾,竟被瘋狂的刀劍砍翻了。
·從此,隻有瘋狂的刀與刀的對話,隻有瘋狂的劍與劍的談判。從此,一個個血腥的輪回周而複始,承諾被殺死了,誠信至今難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