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學習教育 128.如何正確的教孩子說話?(1 / 1)

第七章 學習教育 128.如何正確的教孩子說話?

琳琳的媽媽:“我家琳琳已經一歲半了,可是還是不怎麼肯說話。她能聽懂大人說的每句話,但她有時候要大人做事,總不肯說出來,就用手指指點點,口裏‘嗯嗯’地叫。怎樣讓琳琳喜歡說話呢?”

一帆的媽媽:“由於工作,我和我丈夫一直沒空帶孩子,一帆就跟著奶奶在鄉下呆了近兩年,學了一口的方言。現在我們把孩子接過來上幼兒園,他奶奶也過來照顧孩子。可現在問題是:我和丈夫還有幼兒園都說的是普通話,而他奶奶總教他說方言,偏偏孩子就跟奶奶親。這還怎麼教孩子說話啊?”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說話是孩子必須學會的基本能力之一,琳琳說話晚,主要是教育方式;一帆麵對說話的困惑,主要是教育環境。

教育孩子說話,必須要有正確的方式。當孩子有話卻不肯說,首先要考慮孩子的顧慮。孩子初學說話,肯定有吐字不準的時候,家長不要笑話孩子,也不要模仿錯誤發音。笑話孩子,將導致孩子有話不敢說;模仿孩子的錯誤發音,將誤導孩子以為自己說的話得到肯定,以後就會一錯再錯。如孩子把“吃飯”說成了“七飯”,家長在喂孩子吃飯時就不要說“七飯”了,否則孩子會一直“七”下去的。其次,教育孩子說話,不能用生澀的語言,盡量平實些。家長在教育孩子說話和與孩子在一起的生活中,說話盡量能讓孩子聽懂並模仿,句子不能太長,不要有拗口的詞語。另外,教育孩子說話,最重要的是鼓勵,不能有求必應。比如孩子指著水瓶,家長馬上明白這是孩子想喝水了,於是馬上把水瓶遞給他,這樣使孩子失去了說話的機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當孩子指著水瓶,你可以引導孩子說出來她想幹什麼。孩子沒有表達出來,家長甚至可以用一個空水瓶給孩子,讓孩子說出自己的需求,當孩子就算僅僅說一個“水”字,家長也應該鼓勵他,因為這是不小的進步。這需要家長的耐心,如果家長麵對孩子久久不開口,或者用哭聲表達抗議時,家長如果妥協了,那麼教育就失敗了。

教育孩子說話,必須要有良好的語言環境。有些老年人沒有認識到普通話的重要性,希望孩子“不忘根”“不忘本”,利用“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教育孩子說方言。當孩子方言發展已進一階段時,又改變孩子的語言環境,讓孩子置身於普通話的環境中,孩子聽不懂,說不出,又怕同學笑話,於是閉口不言,長此以往,必然阻礙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所以家長從孩子學說話起,就要統一孩子的語言教育,堅持說普通話。對於已經轉換語言環境的孩子,家長要更加耐心地教育。一帆跟奶奶親,有共同的語言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家長在教育孩子說話時,先要“內部統一戰線”,讓奶奶與孩子一起學說普通話,然後再循序漸進慢慢糾正孩子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