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世態人情錄 救命針
長榮老漢是繡林河上一位撐船擺渡的艄公。在繡林河兩岸,人們把擺渡人不叫艄公,叫船匠。長榮老漢家裏,世代都是船匠,傳到他手裏,已經是第三代。一條渡船,一根竹篙,兩隻船槳,陪伴了他大半輩子。
過完55歲生日,長榮老漢漸漸感覺到自己真的老了,船上多載兩個人,撐船搖槳,就有些力不從心。於是就琢磨著該找個年輕人接自己的班了。常言道,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賣豆腐。河道兩岸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賺錢去了,留在村子裏的後生,吃不了這個苦,沒人願意做一個船匠。長榮老漢就想到了自己的兒子桂生。
長榮老漢一生未娶,桂生是他收養的一個流浪棄兒,已經年滿二十,性情憨厚,能吃苦耐勞,長得也壯實,正是做船匠的好料子。長榮老漢把自己的想法跟桂生說了,桂生想了想說,好。就這樣,桂生成了長榮老漢家裏的第四代船匠。
作為一位資深老船匠,長榮老漢向兒子傳授了做船匠的三樣絕活。
第一樣絕活,就是行船技巧和艌船技術。長榮老漢告訴兒子,船匠擺渡行船關鍵要掌握好兩隻船槳在入水和出水時的角度和力度,兩隻手臂不能平均用力,手中使力的大小需要靈活運用,這樣才能保證渡船在水中平穩快速向前行駛。擺渡時,渡船應與流水成45度角,而不是與河岸成90度角,這樣可以省力許多。渡船一般經過三五年使用,便要進行保養維修,修船要用調了桐油的灰漿仔細填補船的隙縫,這叫做艌船。艌船時,要把船拖上岸反扣過來,將船底洗淨後在烈日下暴曬,再將腐爛處的朽木挖去,或將從前修補處脫落的填料殘留物清理幹淨,然後用石膏、麻筋和桐油調和的填空料將其填滿,最後全麵刷上油漆。經過如此修補,渡船又可在水中平安行駛三五年了。
第二樣絕活,就是教桂生如何成為“浪裏白條”。作為一個船匠,水性自然要好。但長榮老漢教桂生遊水,卻有些特別。桂生一下水,長榮老漢就把他雙手給綁起來,隻讓他靠兩條腿和身體的擺動,在水中穿梭遊動。桂生不解,問空出雙手,有什麼用?長榮老漢說,行船走馬三分險,平時你是船匠,萬一出了事故,你就是救生員。你的兩隻手,是用來救人的。
長榮老漢傳授給兒子的第三樣絕活,是一根針,一根村裏老太太納鞋底用的針。長榮老漢交待兒子說,這是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救命針,你不想做船匠便罷,隻要你做一天船匠,這針就要一刻不離地帶在身上。桂生問,這針有什麼用?長榮老漢說,這救命針的用途,你就自個慢慢琢磨吧,啥時候琢磨透了,你啥時候就成了一名真正的船匠。瞧見父親一臉莊重,桂生就滿腹疑竇地把針揣在了口袋裏。
三樣絕活傳授完後,桂生就開始隨著父親跟船實習。有一天,長榮老漢忽然問他,你的救命針呢?桂生一摸口袋,說早上換衣服時,忘記帶了。長榮老漢的臉就沉下來,一個耳光扇過去,混賬東西,那可是你的救命針,針在人在,針亡人亡。我不是交待過你要一刻不離地帶在身上麼?桂生摸著火辣辣生疼的臉,就呆住了,為了小小一根針,從不朝他發火的父親竟破天荒第一次動手打他,這也未免太小題大作了吧?他雖然不明白那根針的用途,但從此之後,牢牢記住了父親的話,將那根針一刻不離地帶在身上,再也沒有忘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