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得+失=零 1、選擇決定結果
有一位青年,因為工作不順利而悶悶不樂,無心工作,消極處事,於是上司不再重用他,進而想解雇他,他仍然不思進取,終於在某一天他被解雇。
這位青年在挫折麵前選擇了沉淪,放棄了改變。
人生的道路充滿崎嶇坎坷。如果你想選擇一條始終筆直平坦的路,那你將無路可走。
上帝把兩群羊放在草原上,一群在南,一群在北。上帝還給羊群安排兩種天敵,一種是獅子,一種是狼。上帝對羊群說:“如果你們要狼,就給一隻,任它隨意咬你們。如果你們要獅子,我這裏有兩頭,你們可以任選一頭,還可以隨時更換。”
南邊那群羊想,獅子比狼凶猛得多,還是要狼吧!於是,它們要了一隻狼。北邊那群羊想,獅子雖然比狼凶猛,但我們有選擇權,還是要獅子吧。於是,它們就要了一頭獅子。
那隻狼進入南邊的羊群後,就開始吃羊。狼身體小,食量也小,一隻羊夠它吃幾天了。這樣,羊群幾天才被追殺一次。北邊那群羊挑選了一頭獅子,另一頭則留在上帝那裏。這頭獅子進入羊群後,也開始吃羊。獅子不但比狼凶猛,而且食量驚人,每天要吃一隻羊。這樣,羊群天天麵臨追殺,驚恐萬狀。羊群趕緊請上帝換一頭獅子。不料,那頭獅子一直沒有吃東西,饑餓難耐,它撲進羊群,比前麵那頭獅子更瘋狂。羊群一天到晚疲於逃命,連草都吃不成。
南邊的羊群慶幸自己選對了天敵,嘲笑北邊的羊群沒有頭腦。北邊的羊群非常後悔,向上帝大倒苦水,要求更換天敵,要一隻狼。上帝說:“天敵一旦確定,就不能更改,必須世代相隨。你們唯一的權利是在兩頭獅子中選擇。”
北邊的羊群隻好把兩頭獅子不斷更換。可兩頭獅子同樣凶殘,換哪一頭來,它們都比南邊的羊群悲慘得多。於是,它們索性不換了,讓一頭獅子吃得膘肥體壯,另一頭獅子則餓得精瘦。眼看那頭瘦獅子快要餓死了,羊群才請上帝更換。
這頭瘦獅子經過長時間的饑餓後,悟出一個道理:自己雖然凶猛異常,一百隻羊都不是對手,可是自己的命運卻掌控在羊的手裏。羊隨時都可以把自己送回上帝那裏,讓自己飽受饑餓的煎熬,甚至還可能餓死。想通這個道理後,瘦獅子就對羊群特別客氣,隻吃死羊和病羊,凡是健康的羊它都不吃。羊群喜出望外,有幾隻小羊提議留下瘦獅子,不要那頭肥獅子了。
一隻老公羊提醒說:“瘦獅子是怕我們把它送回上帝那裏挨餓,才對我們這麼友好。萬一肥獅子餓死了,我們沒有選擇的餘地,瘦獅子很快就會恢複凶殘的本性。”
小羊們覺得老公羊說得有理,為了不讓另一頭獅子餓死,它們趕緊把它換回來。
原先膘肥體壯的那頭獅子,已經餓得皮包骨頭了,並且也懂得了自己的命運掌控在羊手裏的道理。為了能在草原上待久一點,它竟然百般討好羊群。那頭被送交給上帝的獅子,則難過得流下了眼淚。
北邊的羊群在經曆了重重磨難後,終於過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南邊的那群羊的處境卻越來越悲慘。那隻狼因為沒有競爭對手,羊群又無法更換它,它就胡作非為,每天都要咬死幾十隻羊。這隻狼早已不吃羊肉了,它隻喝羊血。它還不準羊叫,哪隻叫就立刻咬死哪隻。南邊的羊群隻能在心中哀歎:“早知道這樣,還不如要兩頭獅子。”
羊的選擇和經曆,反映出智者與愚者的差別。很多人在麵臨困難和挫折的時候,都選擇退縮,這表麵上看來是一種不作為,實際上,如果一個人多次采取這樣的行為來逃避困難,他的內心就注入了一種“懼怕的元素”。這種東西很可怕,它會消磨一個人的勇氣,蒙蔽一個人的心智。久而久之,當以後出現危機的時候,它會茫然無措,就像上述例子中的羊那樣,最終成為生活的犧牲品。
古希臘哲學大師蘇格拉底的三個弟子曾求教老師,怎樣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侶。蘇格拉底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讓他們走進麥地,規定他們隻許前進,且僅給一次機會選摘一支最好最大的麥穗。
第一個弟子剛走幾步便看見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麥穗,高興地摘下了。但他繼續前進時,發現前麵有許多比他摘的那支大,隻得遺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個弟子吸取了教訓,每當他看到大麥穗時,總是提醒自己,後麵還有更大的。當他到終點時才發現,最好最大的麥穗全錯過了。
第三個弟子吸取了前兩位的教訓,當他走到三分之一時,即分出大、中、小三類,再走三分之一時驗證是否正確,等到最後三分之一時,他選擇了屬於大類中的一支美麗的麥穗。 雖說,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支,但他滿意地走完了全程。
三個弟子不同的選擇方法,對應著不同的結果。試問,如果你去選擇,你會屬於哪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