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l0年冬,秦始皇又一次出巡,重點到江浙一帶巡查。秦始皇一隊人馬儀仗嚴肅,場麵十分壯觀。吳中這次接待秦始皇的事宜就由項梁全權負責。當時,項羽已經22歲了,儼然一個勇武過人的青年才俊。項粱把項羽放到最緊要處,以便能夠隨時觀察到秦始皇。站在兩旁的百姓看到這威風凜凜、華麗異常的車駕奔馳而來,都呆呆地站在旁邊,連大氣也不敢喘。
唯獨項羽站在人群裏,比別人高出一頭,瞪著炯炯有神的大眼,不禁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站在項羽身後的項梁聽到這話後,驚出一身冷汗,連忙用手捂住了項羽的嘴巴,小聲說:“不要胡說,這是要滅族的。”項梁雖然口頭上責備了項羽,但是心裏卻是一陣溫暖。他非常驚訝項羽竟有如此的膽識和壯誌,竟然敢藐視秦始皇,想要取而代之。
這一年,秦始皇在回鹹陽的路上得病死了。第二年,秦二世繼位後沒多久,陳勝、吳廣就在大澤鄉起義,項粱和項羽也起兵反秦。後來,在行軍打仗中,項羽驍勇善戰,對秦兵視如無物,創下了一代英豪的威風。而這也正是他少年壯誌延續下來的結果。
“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是對項羽最好的寫照。項羽成就霸業在於他遠大的理想,在於他心存抱負的誌向。從小,項羽就立誌要報仇雪恨,那就是他要追求的目標,所以他也一直在為此而做努力。他堅持學習兵法,起義作戰;正是這種鬥誌讓項羽一直堅持了下來。到最後起義時,積蓄多年的雄心壯誌終於爆發了出來。麵對秦兵,項羽所向披靡,終於成就了西楚霸王的偉業。
古往今來成大事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大都致力於實現一個高出自己當時能力的目標。在有了如此強大驅動力的基礎上,他們的生活便更加有了意義。所以,隻要定下目標,擁有為此努力下去的鬥誌,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取得成功。
人生中的很多事情是我們無法預知的。一個沒有誌氣的人往往會喪失掉對夢想的渴望,從而怨天尤人;始終懷揣夢想的人,總能看到遠方的一點點曙光,然後堅定自己的腳步繼續走下去,從而獲得新的希望。
有誌者事竟成。在艱苦的人生旅程中,為自己製定一個目標,每天給自己一點信心,鍥而不舍地努力,這樣才能煥發出無窮盡的鬥誌,從而讓自己在夢想的道路上一路飛馳,實現最終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