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長安(今西安)浩浩蕩蕩地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鬥拔穀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出行過程中,隋煬帝還曾遭遇到暴風雪襲擊。士兵凍死大半,隨行官員也大都失散,一行人吃盡苦頭。這次西巡曆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意義重大。隋煬帝西巡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進一步促成了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地區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後,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使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各國商人也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隋煬帝親自打通了絲綢之路,為炫耀中華盛世,隋煬帝在古絲綢之路舉行了萬國博覽會。由於絲綢之路的暢通,不僅使張掖的國際貿易市場更加繁榮昌盛,還促進了中原一帶貿易市場的興起和發展。從此,西域的高昌、焉香、龜茲、疏勒、於闐、康國、安國、米國、吐火羅等國家的商賈使者來往於長安、洛陽一帶,絡繹不絕。隋煬帝還派司隸從事杜行滿出使西域,從安國帶回五色鹽。又派雲騎尉李昱出使波斯,回國時,波斯的使者、商人也隨至中原。即使是隋朝滅亡前夕,各國也還臣服於大隋王朝,給隋朝進貢、送賀禮。
隋煬帝在這次西巡中所做的《飲馬長城窟行》,乃千古名篇,在中國文學、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煬帝除向西北開拓疆土外,還向東南進行了一係列開疆拓土的戰爭,使大隋王朝東南領土的疆域擴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等地。此外,隋朝還把強大的突厥分裂成東突厥與西突厥兩部,並在和東突厥的戰鬥中取得勝利。這也為以後唐太宗取得一係列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4.開創科舉
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製,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立進士科,我國科舉製度正式誕生。這一製度一直沿用到清末。
大業二年(606年),隋煬帝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製度,這是中國曆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那時的進士科以考政論文章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通典》說楊廣優先考慮的是個人的品質而不是文才。隋煬帝時還增加了科舉錄取人數。至公元607年,考試科目已經有了十科。
科舉製的創立是封建選官製度的一大進步。它衝破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麵,起到抑製門閥的作用;擴大了官吏的來源,為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參政提供了機會;科舉製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係起來,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還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世族手裏集中到中央政府手裏,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
但是,隋煬帝三駕遼東、三征高麗、三遊江都也讓民眾不堪重負。連年征戰,死傷甚大。再加征斂苛重、濫用民力,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因而引發大規模的叛亂。在農民軍的打擊下,隋朝統治搖搖欲墜。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部將宇文化及等縊殺,隋朝滅亡。
隋煬帝是個功過很突出的皇帝。不過,他的“功”都被“過”掩蓋了。
帝王術啟蒙
兩手抓——用智商做事,用情商做人
隋煬帝倒是真做了實事,但就是人緣不好,做人太失敗。那麼,在外麵混,做人還是做事呢?
在外麵混,肯定需要真本事打天下。但搞好人際關係,混個好人緣也同樣重要。統計表明,事業的成功僅有20%歸功於智商,而80%來自情商。也就是說,幹得好,不如混得好。 工作能力再強,人際交往處理不好,也難打開局麵。中國有句古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說的就是這個理兒。做人的好與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你在職場的發展高度。
職場中,在具備一定的工作技能以後,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往往就是情商的比拚。誰的情商高,誰就更容易得到領導及同事的支持;誰的情商高,誰就能擁有更多的人脈資源與潛在機會。因此,以下為你提供幾點開發情商的建議,供參考。
1.培養敏銳的情感感知能力
每個人必然少不了與不同的人打交道,而要使別人接受你、理解你,首要一點就是你必須敏銳地把握不同人的情緒及性格狀態。知道對著什麼人可以說什麼、可以開什麼樣的玩笑、什麼時候可以說什麼話,這也是情商素質的最基本的東西。
2.提高自我認知能力並讓別人清晰感覺到
職場成功的規則之一就是:你希望以後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必須讓別人知道你就是這樣一個人。這涉及自我定位的問題。
如果你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必須以那一類人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甚至語言邏輯與別人交往。這種高超的情商模式可以大大加深別人對你的目標的認知、認可,最終助你達成願望。
3.控製自己的情感,以理性為行為導向
在職場中,一些營銷經理無論在提拔新人、下達任務還是賞罰個人上,經常會犯的錯誤就是容易以個人情感取替職場規則,或者以個人感性判斷模糊應有的理性決策。這種私人情感的外溢在某些程度上替代對職場秩序的遵守,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另外,還要注意,切不可以自己的個人價值觀強加給別人。你認為好的、對的,不一定能引起別人的共鳴。應該尊重別人的喜好和意願,以此作為相互交往的準則。如果過於強調自己的想法,容易引起別人反感,也就“切斷”了構築和諧關係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