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亡國之君 第一節生不逢時的漢獻帝
有一個書香世家。祖上做過官,曆世積累下來的家資很是不菲。然而中間出了幾個敗家子,使勁地敗壞。傳到最後一代時,當家人倒是根好苗,守著一份千瘡百孔的“家業”,盡心盡力,心都操碎了。可再怎麼努力,也填不上前麵捅下的大窟窿。家裏最後一處值錢的房產賣掉時,他仰天長歎:“奈何!奈何!”
家是如此,國亦如此。不是每個亡國之君都是劊子手,有桀紂那樣的“經典昏君”,也有生不逢時的背時鬼。像隋煬帝那樣一次性就把老爹的基業敗幹淨的畢竟是少數,總得有一個“積累”的過程。揮霍到最後,總要有一個人出來承擔。不管怎樣,當亡國之君的滋味畢竟不好受。像一個徹頭徹尾、無力自拔的悲劇,無論是誰都帶著些恨鐵不成鋼的怨怒,以及心思不明的同情。後人回憶起那段曆史、那個人,常常會麵無表情地說:“哦,那個亡國之君啊!”
其實,亡國之君更值得參詳。他們的“亡國”軌跡,是一個極佳的教材。後人在掬一把同情淚之餘,也很有必要看看亡國之君的“非常生活”。
曆史反光鏡
漢獻帝的一生,可以說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劇。早失怙恃,雖少年睿智,卻無力掌握自己的命運,更不能施展報複挽救家國天下。貴為皇帝,卻沒有尊嚴。終其一生,都被人玩弄於股掌之間。
被立皇帝之曲
漢獻帝劉協是漢靈帝劉宏的兒子,少帝劉辯的弟弟。母親為王美人,王美人生下劉協後,因為擔心被何皇後迫害,便將他交給董太後親自撫養。不久,王美人果真被何皇後毒害。後來群臣請求漢靈帝冊封太子之時,漢靈帝想立劉協,認為長子劉辯為人輕佻、缺乏威儀,但到最後卻又不了了之。不久,漢靈帝病重,把劉協托付給宦官蹇碩。公元189年4月,漢靈帝於嘉德殿駕崩。
這樣一來,繼承人的問題立刻引起了宦官和外戚兩大集團的關注。蹇碩想先殺何進,然後立劉協為皇帝,不料消息被泄露,計劃失敗。經過一番爭奪,劉協的同父異母兄弟劉辯登上皇位,史稱少帝。在這場最高權力的角逐當中,劉協失敗。
可是,劉辯的皇帝也沒能當幾年。不爭氣的舅舅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不成,反被宦官張讓、段珪搶先動手給殺了,都城洛陽一片混亂。袁紹等人誅殺宦官時,他隨劉辯被宦官張讓和段珪綁架,遇到董卓。董卓曾和少帝談話,少帝語無倫次,再和劉協談話,劉協則將事情經過完整地交代清楚了。董卓以為劉協賢能,且為董太後所養,又自以為與董太後同族,再加上要顯示自己的權力,遂有廢立之意。
傀儡皇帝
189年,董卓為了立威,廢少帝,於九月甲戌日立當時九歲的劉協為皇帝,以他挾天子而令諸侯。雖然名義上是皇帝,卻沒享受到皇帝的特權。從當上皇帝到最後死去,一輩子仰人鼻息生存。
董卓掌權以後,暴戾專製,引起公憤。關東諸侯起兵討伐董卓,董卓自知不敵,接受女婿李儒的建議,決定攜劉協遷都長安。董卓下令火燒洛陽,二百裏內,一片焦土,雞犬不留。
到達長安後,劉協在董卓的專權下戰戰兢兢地生活了兩年。直到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借呂布之手除掉了董卓。沒了權臣,漢獻帝是不是就過上好日子了?沒有!怪隻能怪那時候太亂了吧!隨著李、郭之亂,他又落到了李傕、郭汜的手中。
興平元年(194年),長安出現饑荒,一斛穀居然賣到50萬錢,百姓苦不堪言,甚至出現人吃人的現象。漢獻帝劉協下令開倉賑濟,並委任侍禦史侯汶負責處理。但災情卻沒有絲毫的改善,劉協懷疑侯汶貪汙,竟然親自於禦前量試做糜,並證實發放中確有克扣現象,於是下詔杖責侯汶五十,重新派人進行賑災工作,終於緩解了災情,同時也給朝中大臣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十四歲的少年皇帝第一次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聰慧。
興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汜由於相互猜忌而兵戎相見,劉協又一次被挾持,並隨之顛沛流離長達一年多的時間。不但毫無皇帝的威嚴可言,就連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隨之一起的朝中大臣常常數日吃不到飯,自尚書郎以下的官員還要親自出城去采野穀充饑,有的甚至因沒有找到糧食而餓死,可謂處境淒慘。有一段時間,劉協就住在以荊棘為籬笆的房子中,連窗、門都無法關上。群臣議事,也隻能借茅舍作為朝堂,士兵們執在籬笆上觀看,相互擁擠取笑。一次,劉協向李傕要五鬥米、五具牛骨,竟遭到拒絕,最後隻派人送來了五具臭牛骨。堂堂一個皇帝竟遭到如此的待遇!可有什麼辦法?所謂的皇權都是虛的,誰握著兵權誰是老大。忍,隻能忍。皇帝劉協,在那些日子裏唯一的表情就是忍。他沒有能力主導自己的命運,更無力挽救已經倒塌的漢室江山。生於末世,所謂皇族,更是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