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興之王 第二節奮發有為的唐憲宗
曆史反光鏡
唐憲宗少年時即欽慕貞觀、開元時期的政治局麵,有誌恢複,故即位後利用德宗以來積蓄的財力,重用主張裁抑藩鎮的大臣杜黃裳、武元衡、李吉甫與裴度等人,堅主用兵,遂能取得一定的勝利,被後人譽為唐代的“中興之主”。
唐憲宗名李純,是唐順宗的長子,年少聰慧。有一天,他被祖父德宗皇帝抱在膝上逗引作樂,問他:“你是誰家的孩子,怎麼在我的懷裏?”李純道:“我是第三天子。”德宗大為驚異。作為當今皇上的長孫,按照祖、父、子的順序回答為“第三天子”,既聞所未聞又很契合實際,德宗皇帝不禁對他增添了幾絲喜愛。貞元四年(788年)六月,11歲的李純被冊封為廣陵郡王。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四月六日,被冊為皇太子。七月二十八日,代理監國之任。永貞元年,宦官俱文珍迫順宗禪位,擁李純即位。八月四日,憲宗得父皇傳位,八月九日正式即位於宣政殿。這一年,憲宗28歲。
唐憲宗即位以後,經常閱讀曆朝實錄,每讀到貞觀、開元的故事,他就仰慕不已。唐憲宗以祖上聖明之君為榜樣,認真總結曆史經驗,比較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敢於任用和倚重宰相,他在延英殿與宰相議事,都是很晚才退朝。唐憲宗在位15年間,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長期以來,唐朝皇帝得到評價較高的有三人:唐太宗、唐玄宗、唐憲宗。唐憲宗沒有能夠像唐太宗和唐玄宗那樣開創一個輝煌盛世,卻能夠和他們並駕齊驅、相提並論,這也正說明了他的不同尋常。
唐憲宗最主要的政績有二: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暫時平定了一些藩鎮。
改革政治
唐憲宗在位期間,整頓江淮財賦,以增加財政收入。德宗時各地賦稅分為上供、送使、留州三項,其中留州、送使兩項降省估(中央政府規定的價格)就實估(市價)折算納稅。由於戶稅以錢定稅,實估很低,所以納稅者的負擔成倍加重。針對這一情況,唐憲宗采納裴度的建議,於元和三年(808年)宣布一切按省估折納賦稅,還規定觀察使須先征用所治州之稅,不足時方可征所屬其餘州之稅,江淮一帶的人民由此稍得蘇息。元和四年(809年),采納李絳、白居易等人的建議,下詔蠲租稅、出宮人、絕進奉,禁止南方掠賣奴婢。以後又用李絳之議於振武軍(今內蒙古托克托南)、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北)開營田四千八百頃,收穀四十餘萬斛,歲省軍費二十餘萬緡。元和六年(811年),采納宰相李吉甫之言,並省內外官八百零八員、諸司流外官一千七百六十九人。上述措施都具有一定的進步性。
平定藩鎮
另外,唐憲宗還一改對藩鎮的姑息政策,采取了一些強硬措施。元和元年(806),憲宗剛剛即位,西川節度使劉辟就進行叛亂。唐憲宗派左神策行營節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營兵馬使李元奕等率軍前往討伐。劉辟屢戰屢敗,最後徹底潰敗被俘,被送到長安斬首。
元和九年(814年)九月,彰義(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匿喪不報,自掌兵權。朝廷遣使吊祭,他拒而不納,繼又舉兵叛亂,威脅東都。第二年正月,憲宗決定對淮西用兵。淮西節度使駐蔡州汝陽(今河南汝南),地處中原,戰略地位重要。自李希烈以來,一直保持半獨立狀態,唐憲宗對其用兵,正是改變這種狀態的決心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