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興之王 第一節中興西漢的漢宣帝(1 / 3)

第四章中興之王 第一節中興西漢的漢宣帝

照曆史規律看來,一個王朝的前幾位君主都是比較厲害的。可能是腦子裏的弦繃得緊,也可能是前輩的優秀基因還沒稀釋幹淨,他們倒著實做出一番功績,把國家推向了一個高度。所謂盛極而衰,一般在此時,就得出個敗家皇帝,把老祖宗好不容易攢下的家底往外倒騰。掏的差不多了之後,家不成家、國不成國,另一批英雄就橫空出世了。

他們是帝國的中興者。在危亡之際受命,辛苦地挺直了家國已經彎曲的脊梁,為已呈衰敗破壞之象的江山注入了最後一絲生氣。像是回光返照,在貢獻了最後的輝煌之後就要慘烈地落幕。天道循環,理應如此。

任何一個朝代都不可能像秦始皇的構想那樣傳萬世江山,即便它打下了牢固的基礎、施行著正確的國策。滿月隻是十五的風景,之後便是日漸的消瘦、虧損,直至下一個輪回。曆史的天空中,一個朝代就像是一次月缺月圓的千古輪回。我們長久地注視著月圓的合美、月缺的遺憾,卻忘了去體貼細弦月的掙紮與無奈。在國家無可避免地走向衰亡之時,這些中興之主的努力就顯得尤為壯烈。我們應該給第一名掌聲、給最後一名同情與鼓勵,而那些即使落後卻依然保持奮發姿態的堅持者,同樣值得真心的喝彩。

曆史反光鏡

這是西漢最後一次輝煌。一個命運多舛的皇帝,曆經劫難生存下來之後,體民疾苦、革除積弊,“吏稱其職,民安其業”,故稱中興。主導這一切的皇帝叫劉詢,他是漢武帝的曾孫、戾太子的孫子。

漢宣帝劉詢,原名病已。戾太子劉據與妃子史良娣生子名叫劉進,號稱“史皇孫”,史皇孫與夫人王翁須生子名叫劉病已,號稱“皇曾孫”。“巫蠱之禍”後,太子劉據一家被屠戮幹淨,隻遺下一個孫子劉詢。

巫蠱案發時,劉詢才生下幾個月,但也被監禁在郡邸獄中。當時廷尉監邴吉受命處理,憐劉詢年幼無辜,便命兩個謹厚的女犯保養,私給衣服食物,多方照顧,連年不作決斷。後元二年(前87年),武帝病重,另派人嚴治犯人。不久,大赦。此時邴吉就將劉詢送到他的祖母史良娣老家。年已老邁的史良娣之母貞君憐劉詢幼孤,親自撫養。後來劉詢由掖庭收養,才由宗正登記上了宗室簿。當時掖庭令張賀憐愛劉詢,注意奉養,以私錢供給教書。劉詢長大,娶了暴室嗇夫許廣漢之女為妻,依靠許廣漢兄弟及祖母家史氏生活。

劉詢因幼遭家難,生長於下層,不僅知道節儉、好學,而且“亦喜遊俠、鬥雞、走馬,具知閭裏奸邪、吏治得失”。他還喜歡旅遊,走遍了三輔之地,雖經曆困難,也自覺快樂。

元平元年(前74年)四月,昭帝去世,因昭帝無子,霍光先是召昌邑王劉賀入京即位,不久覺得劉賀“淫亂”,乃廢除之,而建議另立劉詢為帝。於是,把劉詢召到未央宮,先封為陽武侯,然後才即帝位,史稱宣帝。

整頓吏治

漢宣帝初即位,處事謹慎,霍光仍掌握實權。霍光死後,宣帝才開始親理政事。他實行武帝末年以來罷兵力農、“思富養民”的政策。詔令安置流民、減免田賦、減低鹽價和賑濟災民,還一再派遣使者或丞相、禦史的屬官,到各地查處執法不公、擅興徭賦、出入人罪的不法官吏,考查地方官治績。被稱為“樞機周密,品式備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提高了封建行政機器運轉的效率。漢宣帝本人還到宮內宣室審核決斷疑難案件。因此,史稱漢宣帝時“用吏多選賢良,百姓安土,歲數豐穰,穀至石五錢”。

漢宣帝出身微賤,遭受過許多磨難,對於不法官吏魚肉百姓早有體會,因此在位期間特別注重吏治的整頓。他親政之初就注意政情吏治,命令群臣奏封事,由此了解下情。他每隔五日,便要聽取丞相及下屬部門報告本職工作,吏觀其言,察其行,考試功能。要求郡國長官管教和督促地方官吏,不能讓他們失職。每逢任命刺史、郡守、諸侯王國相這些地方大員,漢宣帝都要親自接見並仔細交談,了解這個人過去的經曆、政績,聽取他的打算,以後拿他的行為與諾言相對照。如果治績不好,便要認真查找其中原因。他認為州郡太守選任得當,對於一郡官吏的辦事作風和百姓的生活具有決定的意義,更換頻繁會引起地方的不安定。當地人知道這個郡守要穩定地當一段時間,欺瞞不得,才會服從他的治理。對於郡守、刺史一級政績顯著的,便親自頒發文書,加蓋國空,加以鼓勵,增加俸祿賞賜,朝廷公卿大臣有缺位,便選拔他們來接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