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強調決獄宜平,特設廷平官,他要求官吏奉法。元康四年,漢宣帝派遣大中大夫強等十二人循行天下,主要任務是“察吏治得失”。五鳳四年(前54年)又派遣丞相、禦史椽二十四人循行天下,“舉冤獄,察擅為苛禁深刻者”。
他反對苛政、欺謾,根據吏治情況,獎功罰罪。地節三年(前67年),對安撫流民有功的膠東相王成,下詔獎勵,定秩中二千石,賜爵關內侯。神爵四年(前58年),對治行優異的穎川太守黃霸,定秩中二千石;賜爵關內侯,黃金百斤;同時對穎川吏民也有賞賜。元康二年(前64年)冬,本來精明能幹、治理有績的京兆尹趙廣漢,因執法出了偏差,“坐賊殺不辜,鞠獄故不以實,擅斥除騎士乏軍興數罪”,而被腰斬。神爵四年(前58年)十一月,號稱“屠伯”的河南太守嚴延年因酷急和誹謗之罪,棄市。
故史稱漢宣帝之治“信賞必罰,綜核名實”,“吏稱其職,民安其業”,人才之盛僅次於漢武帝之時。
平定邊塞
漢宣帝時民族關係也得到發展,北方邊境長期安寧。漢宣帝即位之初,漢與烏孫為了反抗匈奴侵擾,相約分頭出兵擊匈奴,匈奴無力抵抗而逃,損失很重。後來匈奴又遭烏孫、烏桓、丁令等族襲擊,加之大雪成災,力量大大削弱,故欲與漢和親。於是,漢邊境“少事”。漢宣帝親政時,正是匈奴內亂外患之日,無力侵擾漢境。此時漢宣帝為了減輕百姓負擔,於地節三年(前67年)下詔減少邊塞的軍屯。
匈奴內亂,出現了五個單於,各派勢力多爭取與漢和親,或來投靠漢朝。漢為了自身的安寧,也積極應付。神爵三年(前59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撣率眾來降,漢封其為歸德靖侯。五鳳二年(前56年),匈奴左大將軍王定來降,封其為信成侯。同年,匈奴呼遬累單於來降,漢也封其為列侯。漢朝設置西河、北地屬國,以安置匈奴來降者。因邊塞無寇,減戍卒十分之二。
甘露元年(前53年),新立的呼韓邪單於一再受到匈奴別部的攻擊,有意歸附漢朝、請求幫助,率部南遷靠近長城一帶,並派兒子右賢王到長安入侍漢朝皇帝。甘露三年正月初一,呼韓邪到長安覲見,漢宣帝派車騎都尉韓昌專程迎接,在呼韓邪所經七個郡有二千車騎列隊迎候。漢宣帝盛情接待,並給予很多賞賜。呼韓邪居國長安一月餘,歸附之誌更為堅決。於是,要求率部眾住在光祿塞下,有事可保衛漢城邑。漢宣帝派董忠、韓昌卒一萬六千騎兵,送單於出長城要塞,又命董忠幫助安定匈奴內部的秩序。在這種和好的氣氛下,北方邊境出現了六十年的安寧局麵。
漢宣帝親政時,漢羌和戰是漢羌關係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漢宣帝初年,羌族先零部落擅自北渡湟水,侵占漢民地區。元康三年(前63年),羌族先零部落與各部落的酋長二百多人集會,“解仇交質”,訂立盟約,打算共同侵擾漢地。漢宣帝聞知,問老將趙充國如何對策。趙充國以為,羌人各部盟約,還可能聯合其他各族,應當及早準備。他建議一方麵命令邊兵加強戰備,監視諸羌;一方麵要破壞諸羌聯合,探聽其預謀內情。於是派遣義渠安國出使諸羌,了解其動向。義渠前去,召集諸羌首領,殺了逆而不順者,又調兵殺了先零羌民一千餘人。羌族各部震恐,起而反抗,犯漢邊塞,攻城邑,殺長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