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雄略之主 第二節文治武略的永樂大帝(2 / 3)

但不管真相為何,鄭和下西洋卻傳遞了一個強烈的信號:“鄭和時代的中國,則是真正承擔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強大卻不稱霸,播仁愛於友邦,宣昭頒賞,厚往薄來。”

鄭和出使的任務之一就是,招徠各國稱臣納貢,與這些國家建立起上邦大國與藩屬之國的關係。所到各國以後,鄭和第一件事便是宣傳朱棣的皇帝詔書。向各國宣諭:“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國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來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說的去做,各國之間不可以眾欺寡、以強淩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來朝貢,則禮尚往來,一律從優賞賜。”

此外,還大肆贈送禮物。賜各國國王誥命銀印,給各級官員冠服和其他禮物,表示願意與那些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的關係。

在這過程中,也與各個國家進行貿易活動,以中國的手工業品換取各國的土特產品。中國出口的絲織品和瓷器等,早就在亞非各國享有盛譽。亞非的很多國家早就想同中國發展貿易關係。隻是由於朱元璋的“海禁”限製了這種貿易的發展。朱棣通過鄭和出使,表明中國恢複了同海外各國的正常貿易。

永樂四年(1406年)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順風南下,到達爪哇島上的麻喏八歇國。爪哇古名闍婆,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為南洋要衝,人口稠密,物產豐富,商業發達。

當時,這個國家的東王、西王正在打內戰。東王戰敗,其屬地被西王的軍隊占領。鄭和船隊的人員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領軍誤認為是來援助東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誤殺,計一百七十人。鄭和部下的軍官紛紛請戰,說將士的血不能白流,急於向麻喏八歇國進行宣戰,給予報複。

“爪哇事件”發生後,西王十分懼怕,派使者謝罪,要賠償六萬兩黃金以贖罪。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師不利,而且又無辜損失了170名將士,按常情必然會引發一場大規模戰鬥。然而,鄭和得知這是一場誤殺,又鑒於西王誠惶誠恐,請罪受罰,於是稟明明王朝,化幹戈為玉帛,和平處理這一事件。明王朝決定放棄對麻喏八歇國的賠償要求,西王知道這件事後,十分感動,兩國從此和睦相處。

自此,鄭和又先後六次下過西洋。到達蘇祿、彭享、真蠟、古裏、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占城、祖法兒、刺撒、不刺哇、竹步(今索馬裏朱巴河)、麻林、柯枝、加異勒、錫蘭山、溜山、南巫裏、蘇門答、阿魯、滿刺加、甘巴裏、幔八薩(今肯尼亞的蒙巴薩)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鄭和下西洋,其船舶技術之先進、航程之長、影響之巨、船隻噸位之大、航海人員之眾、組織配備之嚴密、航海技術之先進,在當時的世界上,都是鮮有其匹的,比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八十多年。

但下西洋成本太大,前後七次下西洋給明朝財政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隨著國力衰退,航海的壯舉必然隨之悄然結束。明成祖和鄭和死後不久,中國的船隊就絕跡於印度洋和阿拉伯海,中國與西洋各國已建立起來的聯係也戛然而止。從此,中國人傳統的海外貿易市場逐漸被歐洲人所占據,並最終退出了正在醞釀形成中的世界性市場。

建造紫禁城

建造紫禁城是明成祖朱棣的一個壯舉。

它籌建於明成祖永樂五年,興建於永樂五年至十八年。整個營造工程由侯爵陳圭督造,具體負責是規劃師吳中。從明永樂五年(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國匠師,征調了二三十萬民工和軍工,經過14年的時間,建成了這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清朝沿用以後,隻是部分經過重建和改建,總體布局基本上沒有變動。明朝所建紫禁城有兩座,一座在北京,另一座在南京。

紫禁城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占地麵積達72萬平方米。有房屋980座,共計8704間。四麵環有高10米的城牆和寬52米的護城河。城牆四麵各設城門一座,其中南麵的午門和北麵的神武門現專供參觀者遊覽出入。城內宮殿建築布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牆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殿宇樓台,高低錯落,壯觀雄偉。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間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宮及東西六宮和禦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皇極等殿,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後寢”。此外,還有齋宮、各毓慶宮、重華宮等。前後兩部分宮殿建築總麵積達163萬平方米。整組宮殿建築布局嚴謹,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等級禮製,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奴兒幹都司

奴兒幹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幹都司,一作奴爾幹都指揮使司,明成祖永樂七年(1409年)置,是中國明朝明成祖時在東北黑龍江出海口一帶(今俄羅斯境內)所設立的一個軍事統治機構。治所在黑龍江下遊東岸特林,有衛、所四百餘,屯駐軍隊,為當地軍政機構。轄區東至海,東北包有庫頁島,西至斡難河(今鄂嫩河),南接圖們江,北抵外興安嶺。永樂十一年(1413年)與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曾兩次在特林修建永寧寺,並立有二碑。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二碑被俄國政府劫去,移置海參崴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