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雄略之主 第二節文治武略的永樂大帝
曆史反光鏡
明成祖五征漠北、80萬大軍下安南、浚通大運河、大規模營建北京城。作為一個封建帝王,能幹好其中一件事就足可躋身著名帝王之列,他卻幹成了那麼多,而事實上還不止這些。但是,他的名字也和“誅十族”、“瓜蔓抄”之類的殘暴行為聯係在一起。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初封燕王,鎮守北平。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後,即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即明成祖,次年改元永樂。
“寬猛適中”的改革
朱棣即位之初,對洪武、建文兩朝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製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知識分子,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嗜佛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材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麵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同時,進一步強化君主專製,他對建文時逆命諸臣殘酷屠殺,大肆株連。永樂初,曾先後複周、齊、代、岷諸王舊封,但當其皇位較鞏固時,又繼續實行削藩。周、齊、代、岷諸王再次遭到削奪;遷寧王於南昌;徙穀王於長沙,旋廢為庶人;削遼王護衛。他還繼續實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強對豪強地主的控製。永樂初,還開始設置內閣,選資曆較淺的官僚入閣參與機務,解決了廢罷中書省後行政機構的空缺。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作用,設立分遣禦史巡行天下的製度,鼓勵官吏互相告訐。他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設置鎮守內臣和東廠衙門,恢複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廠衛合勢,發展和強化了專製統治。
朱棣注意社會經濟的恢複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製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閑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征派。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的最高峰。
誅十族
方孝孺是建文帝最親近的大臣,他也視建文帝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明成祖朱棣的第一謀士姚廣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殺方孝孺,否則“天下讀書的種子就絕了”,朱棣答應了他。南京陷落後,方孝孺閉門不出,日日為建文帝穿喪服啼哭。朱棣要擬即位詔書,大家紛紛推薦方孝孺,遂命人將其從獄中召來,方孝孺當眾號啕,聲徹殿庭,朱棣也頗為感動,走下殿來跟他說:“先生不要這樣,其實我隻是效法周公輔周成王來了。”方孝孺反問:“成王安在?”朱棣答:“已自焚。”方孝孺又問:“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道:“國賴長君。”方孝孺又說:“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道:“此朕家事!”並讓人把筆給方孝孺,說:“此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死即死,詔不可草。”朱棣暗壓怒火說:“即死,獨不顧九族乎?”方孝孺用更大的聲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朱棣氣急敗壞,恨其嘴硬,叫人將方孝孺的嘴角割開,撕至耳根,大捕其宗族門生,每抓一人,就帶到方孝孺麵前,但方孝孺根本無動於衷,頭都不抬。
朱棣徹底絕望了,也橫下一條心,把方孝孺的朋友門生也列作一族,連同宗族合為“十族”,總計873人全部淩遲處死!方孝孺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麵對君主專製的屠刀視死如歸,抗節不屈,可謂是“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後人的無限敬仰和讚頌。就其個人氣節來看,曆史上實在不多見。
瓜蔓抄
瓜蔓抄是朱棣奪位後誅戮建文諸臣的手段。因殘酷誅戮,妄引株連,如瓜蔓之伸延,故而得名。初因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後,左僉都禦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盡掘其先人塚墓。又籍其鄉,轉相攀染,致使村裏為墟。後遂泛指朱棣窮治忠於建文諸臣之舉。如方孝孺被滅十族,坐死者873人,外親坐死者複千餘人;練子寧之死,棄市者151人,九族親家之親,被抄沒戍遠方者又數百人;陳迪之死,遠戍者180餘人;司中之誅,姻族從死者80餘人;胡閏之死,全家抄提者270人;董鏞之死,姻族死戍者230人;卓敬、黃觀、齊泰、黃子澄、王度、盧原質等之死,多者連坐三族,少者一族。殺戮之慘,株連之多,實為史所罕見。
東廠
明成祖朱棣又設立東廠,這是一個緝捕“叛逆”的特務機關,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揮。後來統轄權移到宦官手裏,有事可直接向皇帝報告,權力在錦衣衛之上。明憲宗時增設西廠,用太監汪直為提督,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明代錦衣衛、東廠和西廠都是特務機構,合稱“廠衛”。廠衛製度是明朝封建皇權膨脹的產物。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有多個版本。
1.炫富
朱棣自認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國都來朝貢。希望宣揚國威,向外示富。派遣鄭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國外顯耀兵力,向海外各國誇示中國的富強,宣揚明朝的威德。同時,還想用揚威海外來緩和國內一部分人對他武力奪取皇位的不滿。
2.尋找建文帝
有些書上說的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是為找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據說,“靖難之役”之後,朱允炆出走,不知所終。有人說他在皇宮內自焚,有人說他出家做了和尚,還有說他出走海外尋找機會東山再起。這對名不正、言不順的朱棣來說,顯然不是個讓他放心的傳言。因此便派鄭和下西洋暗中偵察建文帝的蹤跡,以杜絕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