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雄略之主 第一節雄才大略的漢武帝
對一個皇帝來說,“雄才大略”是把雙刃劍。它既代表著非同一般的才智、謀略以及不可一世的功績,還反映著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像是孩子們玩的蹺蹺板,哪頭高,哪頭便占了上風。縱觀這些皇帝,他們統治下的臣民都因他們的智慧和謀略而受益匪淺。但同時,也必然要承受著他們為建立功績而帶來的戰爭、殺伐、控製。
一個帝王的偉業,需仰仗百姓的萬全。他高踞於王座之上,俯看著自己的臣民,眼睛穿透帝都的長空,以一種縱覽天下的視角雄心勃勃地規劃著帝國的發展藍圖:開疆拓土、富國安民、天下歸心。皇帝笑了,笑得誌得意滿、胸有成竹。未幾,馬長嘶、狼煙起,嘹亂的戰歌劃破寂靜的長空,那是皇帝的軍隊踏上了征程。戰爭,是那麼的誘人。它是藏在每個人心裏的火種,以一種“潛伏”的姿勢流淌在熱情的血液中。一經點燃,便一發不可收拾。戰爭為何,理由不一,皇帝的雄心如同戰旗,獵獵作響。
皇帝的野心和謀略,讓人又愛又恨。
曆史反光鏡
“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
這是電視劇《漢武大帝》片頭的三句話。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字幕隱去,一段鐵馬倥傯、熱血沸騰的曆史,追隨著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堅強的腳步,張揚出大漢民族的雄風。“威武強睿德曰武”,漢武帝劉徹,以長達54年的鐵腕統治讓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他,也成為中國曆史上偉大的皇帝之一。
他的一生,留下了太多讓人談論、感慨的話題。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重用人才、招賢納士,他嚴刑峻法、重用酷吏,他窮奢極欲、巡遊無度,他信惑神怪,他“用劍猶如用情,用情猶如用兵”,他拓展了中國的版圖。
漢武帝創造了六個“第一”:
第一個用儒家學說統一思想的皇帝。
第一個創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
第一個大力拓展中國疆土的皇帝。
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
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紀元的皇帝。
第一個用“罪己詔”形式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公元前134年,各地賢良方正文學之士齊集長安,進行了一場影響曆史的對話。發起者是漢武帝劉徹。之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八個字迅速詔令全國。儒學成為封建正統思想,專製“大一統”的思想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成為定型。
漢初,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思想上主張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受到重視。文景崇黃老,寬厚無為,垂拱而治。漢武帝即位時,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這種政治需要,更與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觸。而當時主政的竇太後偏愛黃老,對儒學多加打壓。
竇太後去世前,漢武帝就暗度陳倉,設立五經博士,為尊儒打基礎。建元六年,竇太後去世,儒家勢力再度崛起。漢武帝則一反祖宗定法,尊儒術以約束官吏,效法家而嚴懲貪官,王道霸道交錯為用,對後世影響深遠。
據此,漢武帝創建太學、鄉學,設立舉賢製度,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文官製度。秦代至漢初,選拔人才用的是軍功爵製。到了漢武帝時代,逐漸轉變為察舉征辟製,從根本上解決了大漢人才匱乏的局麵。從此,儒家終於取代了道家的統治地位,人治社會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為有了一套完備的仕進製度而得以確立。
抗擊匈奴
漢武帝在即位的第八年,就正式拉開了對匈奴作戰的序幕。他拋棄了從漢高祖開始,奉行了七十多年的和親政策,正式對匈奴宣戰。年輕的皇帝詔令一出,滿朝嘩然。韓安國、汲黯等前朝老臣,公孫弘、主父偃等當朝新銳,紛紛高唱反調。群臣應者寥寥,首戰無功而返。而這一切,並不能影響到漢武帝的決心。作為一個雄心勃勃的年輕帝王,他斷然無法忍氣吞聲地用“和親”的被動手段來換取短暫的和平。他已經有了足夠的財力和人力去征服和開拓,他要樹立大漢朝的尊嚴,他要興揚大漢天子的聲威!
早在漢武帝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139年),他就派遣張騫出使大月氏,希望借此形成反擊匈奴的戰略聯盟,壓縮匈奴的生存空間,實現對匈奴的戰略包圍。年僅18歲的帝王竟有如此眼光!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千古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與文化的交流。中原漢族政權力量延伸到了今天新疆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