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雄略之主 第一節雄才大略的漢武帝(3 / 3)

漢武帝命寵臣江充為使者治巫蠱。江充與太子劉據有隙,遂與案道侯韓說、宦官蘇文等人誣陷太子,太子起兵抵抗,與同為皇族的丞相劉屈髦激戰五日。最終,太子勢孤力弱而兵敗,唯有逃離長安。做了三十多年太平皇後的衛子夫也不得善終,被收回皇後璽綬。無奈之下,衛子夫隻得自殺。後來,太子也被逼自殺。太子的妻子、兒女也全部遇害,隻留下一位孫子劉詢,也就是後來的漢宣帝。能對自己的兒女下得如此狠手,當真毒辣!

後來,田千秋等人上書訟太子冤。漢武帝得知太子的冤屈,乃族滅江充家,焚蘇文於橫橋上,追捕太子的官吏被族滅。征和三年,劉屈髦因與李廣利密謀擁立李廣利外甥昌邑哀王被殺,其家人亦被殺,加上被太子殺死的韓說,此時巫蠱之禍中的主要人物皆已亡故。漢武帝後來修建“思子宮”,於太子被害處作“歸來望思之台”,以誌哀思。因巫蠱之禍牽連受死的,前後達數萬人。

罪己詔

漢武帝晚年,深感自己的某些政策失誤給民眾帶來的嚴重惡果,在輪台頒下了著名的《輪台罪己詔》,首開帝王“罪己詔”的先河。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在立了劉弗陵為太子、任命了霍光等五個顧命大臣後,終於安心地走了。

漢武帝是一個政治家,有非凡的政治頭腦;是一位軍事家,有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和戰略眼光;是一位文治突出的治國之君,為鞏固漢室、造福百姓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又是一個暴君,殺伐成性、窮兵黷武,連親生兒女都下得了手。他既立下了蓋世之功,又給天下帶來了巨大災難;他決策英明果斷,卻又剛愎自用;他把大漢朝推向了世界,卻同樣以慘重的代價壓垮了無數人的脊梁。

他走得很平靜,卻“攪亂”了幾千年的曆史。

帝王術啟蒙

零和遊戲——野心成就功業

想成功,得有“野心”才行。有心理專家研究表明,“野心”是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人類行為的推動力。

人類通過擁有“野心”可以有力地攫取更多的資源。當然,也必須承認“野心”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一種“零和遊戲”——你多占了資源,別人所擁有的就少了。根據這種說法,大家應該都有“野心”才是。但事實上,人與人之間在“野心”方麵有很大差別。

從家庭出身來講,窮人家的孩子,要為生存而憂慮,可能與生俱來有“野心”,但也不排除悲觀失望、不思進取者;富裕家庭長大的孩子,獲得的東西雖然很多,但也有懶惰、揮霍無度的人。總之,研究表明,上流社會之所以有相當大比例的人有“野心”,錢不是主要原因,家庭影響和父母對孩子成功理念的灌輸起重要作用。

社會大環境也對人的“野心”有很大影響。一個人與社會環境相接觸時,如果他總是遇到有“野心”的人,那麼他也會身不由己產生一些想做事業的想法,如果他身邊都是一些沒有理想、沒有“野心”的人,他也會受到“同化”。即使他有“野心”,久而久之也會打消了念頭。

專家認為,“野心”可能會遺傳。這意味著,如果你的家族很有“野心”,你可能天生就具備這份素質。

人的性格也會影響“野心”。有些人總對自己的事業和生活不滿,他們總有一種憂患意識。正是這種意識讓他們產生焦慮感,容易在生活中尋求過度補償而顯得“野心”勃勃。

對待“野心”這個問題上,如何做到既促成事業進步又不傷害別人的利益和自身健康?那就要保持適度。

為了做好事業,我們一定要有“野心”。但如果這種“野心”是以挖別人牆腳為前提,或者通過損人才能利己,那就要把這種“野心”放在道德和法律的規定範圍內,懂得控製自己。

“野心”過大,會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當現實不能滿足自我要求的時候,就會產生焦慮、暴躁、敵意及對抗情緒。對外影響人際關係和外部環境,對內則損害個人健康。研究表明,成功欲望過強、“野心”過大的人易患心髒病、高血壓、胃潰瘍等疾病。

“野心”沒有止境,要懂得將它調整在一個合適、可以控製的限度之內,讓它充分發揮對人的激勵作用,而又不會傷害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