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雄略之主 第一節雄才大略的漢武帝(2 / 3)

漢匈戰爭,是漢武帝一生中最輝煌壯烈的詩篇。自元光二年的馬邑之戰始,至征和三年發起最後一次燕然山遠征,四十餘年之間,漢武帝傾全國之力發動了對匈奴的十五次遠征。其規模之大,氣魄之雄偉,在世界軍事史上均屬罕見。其中,尤以元狩四年漢匈漠北大戰最為慘烈。此戰後迫使大單於向西方遠遁,匈奴內部發生分裂。由此,開始了古代史上一次重大的自東向西的民族大遷徙。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召集群臣商議對匈奴的政策。主戰派大行(官名,主管對外聯絡)王恢說道:“聽說戰國時的代國是個小國,還能抗擊匈奴。現在陛下神威,國家統一,匈奴卻侵盜不止,就是因為不怕我們。我認為對匈奴應該抗擊。”禦史大夫韓安國連連反對,他說:“漢高祖當年打匈奴即遭到圍困,7天沒吃東西,隻好‘和親’,至今已五世平安了。還是不打為好。”王恢嚴厲駁斥了韓安國的論調,建議采取誘敵深入,以“伏兵襲擊”的作戰方法。漢武帝支持王恢的抗戰主張。匈漢戰爭由此開始。

從公元前133年至前119年,漢武帝派兵和匈奴進行了多次作戰。其中,決定性的戰役有三次: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

公元前127年,匈奴貴族以兩萬騎兵入侵上穀(今河北懷來縣)、漁陽。漢武帝派青年將領衛青率3萬騎兵出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縣),西至隴西(今甘肅東部),收複河套地區,掃除匈奴進犯的軍事據點。衛青采取迂回進攻的方法,從後路包抄,一舉趕走匈奴的樓煩王和白羊王,解除了長安的威脅。

於是,漢武帝在那裏設朔方郡、五原郡,移民10萬屯墾,又重新修了秦代的舊長城,派兵駐守。衛青升為長平侯。公元前124年,衛青率騎兵趕走了匈奴的右賢王,生擒匈奴王子10餘人,凱旋而歸。漢武帝破格提升衛青為大將軍,成為全軍的統帥。

第二年,在和匈奴的戰鬥中又湧現出一位18歲的將領霍去病。他是衛青的外甥。一次,他一馬當先,率領800騎兵突進匈奴營地幾百裏,取得大勝。漢武帝據此封他為冠軍侯,給他造了一座闊氣的房子,讓他去看。霍去病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

河西戰役是從公元前121年3月開始的。霍去病率領1萬騎兵,從隴西出發,在皋蘭山腳下和匈奴騎兵交戰,越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縣境內)追擊500多公裏。夏天,霍去病率幾萬騎兵,行軍1000多公裏,一直打到祁連山麓,給匈奴貴族以沉重的打擊。漢武帝在河西地區先後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移民10萬定居農墾。河西走廊的收複,解除了漢王朝的西部威脅,打通了漢和西域交往的道路。

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戰役規模最大。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率10萬騎兵,幾十萬步兵,分別從定襄郡(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東南)和代郡(今河北蔚縣)出發,共擊匈奴單於於漠北。衛青北進千餘裏度過大沙漠,直抵闐顏山(今杭愛山脈),殲敵19萬餘人。霍去病深入1000多公裏,追擊匈奴左賢王兵到狼居胥山(今肯特山),俘敵74萬餘人。在這次戰役中,漢武帝還組織了14萬匹戰馬隨行,以備換用,派了10萬輜重兵轉運糧草,保證了主力軍的物資供應。

漠北之戰給匈奴以致命打擊,出現了“匈奴遠遁,漠北無王庭”的局麵。從此,匈奴北徙漠北。漢北自朔方,西至令居(今甘肅永登),以60萬吏卒屯田,加強防守。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從根本上摧毀了匈奴的軍事實力,使匈奴再也無力對漢王朝構成威脅。戰爭中,匈奴被殲人數累計高達15萬之多。匈奴失去水草豐盛、氣候溫和的河南、陰山和河西的基地,隻得遠徙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銳減,開始走向衰落。而漢王朝則聲威赫赫,國勢日隆。另外,抗擊匈奴的勝利也為漢王朝加強和鞏固邊防建設,促進與中亞、西亞各國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開辟了道路。

漢武帝對匈奴用兵44年,如此大事武功,在中國曆代帝王中,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巫盅之禍

“巫蠱之禍”,它實質上是漢武帝末年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

巫蠱是一種巫術。當時人認為使巫師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於地下,詛咒所怨者,被詛咒者即有災難。

征和二年(前91年),有人舉報丞相公孫賀的兒子公孫敬聲與陽石公主私通,又派人用巫術詛咒漢武帝,並且在漢武帝經常經過的甘泉宮馳道埋偶人,詛咒之言十分惡毒。於是,公孫賀父子死於獄中,整個家族都被處死。數月之後,陽石公主和諸邑公主都因為巫蠱罪而被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