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聖君明主 第三節仁君趙禎(1 / 3)

第二章聖君明主 第三節仁君趙禎

曆史反光鏡

所謂“仁政”,一直是中國傳統政治的最高理想。“仁”是對帝王的最高評價,“為人君,止於仁”。北宋仁宗皇帝趙禎之前,中國沒有一個帝王敢以“仁”自稱或被冠之以“仁”。關於這位皇帝,有人說:“仁宗雖百事不會,卻會做官家(皇帝)。”身為皇帝,會做皇帝,這應是一種難得的境界。作為一位仁之君,他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溫厚,雖武功謀略不及宋太祖、宋太宗,知人善任、寬行仁政也解決了當時社會存在的諸多弊端,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因而其在位時期名臣輩出。

狸貓換太子

關於宋仁宗的身世,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就是“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清末成書的小說《三俠五義》稱,劉妃、李妃在真宗晚年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娘娘,劉妃工於心計,將李妃所生之子換成了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汙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將李妃打入冷宮,而將劉妃立為皇後。後來,天怒人怨,劉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嬰在經過波折後被立為太子,並登上皇位,這就是宋仁宗。在包拯的幫助下,宋仁宗得知真相,並與已雙目失明的李妃相認,而已升為皇太後的劉妃則畏罪自縊而死。

真相為何“走調”成這般模樣,已不得而知。事實跟傳說總是有段距離。宋仁宗確實不是劉妃所生,但劉娥也不像傳說中的那麼壞。

宋仁宗的生母李妃本是劉妃的侍女,莊重寡言,後來被真宗看中,成為後宮嬪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後妃曾經生過5個男孩,都先後夭折。此時真宗正憂心如焚,處於無人繼承皇位的難堪之中。

據記載,李妃有身孕時,跟隨真宗出遊,不小心碰掉了玉釵。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釵若是完好,當生男孩。左右取來玉釵,果然完好如初。這一傳說從側麵反映出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態。李妃後來果然產下一個男嬰,就是趙禎。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在真宗的默許下,趙禎成了一直未能生育的劉妃的兒子,由劉妃和楊淑妃一起撫養。

1022年,13歲的宋仁宗即位,劉妃以皇太後身份垂簾聽政,權傾朝野。劉太後在世時,他一直不知道李妃就是自己的親生母親。明道二年,劉太後病逝,宋仁宗親政,這個秘密才逐漸公開了。

宋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後,非常震驚。他一麵親自乘車趕赴安放李妃靈柩的洪福院,一麵派兵包圍了劉太後的住宅,以便查清真相後做出處理。此時的宋仁宗不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聽說自己的親生母親竟死於非命,他一定要打開棺木查驗真相。棺木打開後,隻見以水銀浸泡、屍身不壞的李妃安詳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飾華麗,宋仁宗這才歎道:“人言豈能信?”隨即下令遣散了包圍劉宅的兵士,並在劉太後遺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劉太後是清白無辜的,她並沒有謀害自己的母親。

李妃是在臨死時才被封為宸妃的。劉太後在李宸妃死後,最初是想秘而不宣,準備以一般宮人禮儀舉辦喪事。但宰相呂夷簡力勸大權在握的劉太後,要想保全劉氏一門,就必須厚葬李宸妃。劉太後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定以高規格為李宸妃發喪。生母雖然厚葬,但卻未能衝淡宋仁宗對李宸妃的無限愧疚,他一定要讓自己的母親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經過朝廷上下一番激烈爭論,最終,將真宗的第一位皇後郭氏列於太廟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廟分別供奉劉太後、李宸妃的牌位。劉太後被追諡為莊獻明肅皇太後,李宸妃被追諡為莊懿皇太後。

“懼怕”大臣

有時候皇帝“懼怕”大臣,不是因為軟弱,相反,恰恰說明了他的開明。宋仁宗正是一個“懼怕”大臣的皇帝。

宋仁宗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頗能約束自己。據史載,有一天,他處理事務直到深夜,又累又餓,很想吃碗羊肉熱湯,但他忍著饑餓沒有說出來。第二天皇後知道此事,就勸他:“陛下日夜操勞,千萬要保重身體,想吃羊肉湯,隨時吩咐禦廚就好了,怎能忍饑使陛下龍體受虧呢?”宋仁宗對皇後說:“宮中一時隨便索取,會讓外麵看成慣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湯,廚下以後就會夜夜宰殺,一年下來就要數百隻。若形成定例,日後宰殺之數更不堪算計。為我一碗飲食,創此惡例且又傷生害物,於心實在不忍。因此,我甘願忍一時之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