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聖君明主 第二節一代名主唐太宗(1 / 3)

第二章聖君明主 第二節一代名主唐太宗

曆史反光鏡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廣受讚譽的皇帝。他文武雙全,氣量恢弘,識人納諫,以民為本,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繁榮。他以自己的個人魅力,幾乎攬盡了大唐所有皇帝的光芒,因而得到人們的崇敬,有人盛讚唐太宗為“繼孔子之後中國數一數二的偉人”。

李世民人生的前半場是以赫赫戰功閃耀曆史的。他帶領著手下的賢臣猛將南征北戰,為大唐王朝打下了大片江山。唐朝建立以後,為統一全國,先後進行了六次大的戰役。這六個戰役李世民就指揮了四個,全部取得了勝利!及至玄武門兵變,李世民成為皇帝,正式向優秀的政治家轉型。他虛心納諫、廣羅人才、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使得國泰民安。大唐王朝在他的治理下盛極一時、名動寰宇、四海歸心,唐王朝的國際威望達到頂峰,疆土極度擴張,文明程度在當時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而“唐”也成為中國的一個符號,流傳直至今日。

貞觀時期的長安

貞觀時期的唐朝,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文明最為強盛的大一統帝國,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各地民商來往不斷,就像今天的紐約一樣。世界的青年才俊、商人學子,紛紛奔向長安一睹中華風采。不僅首都長安,全國各地都有來自國外的“僑民”在當地定居,尤其是新興的商業城市,僅廣州一城的西洋僑民就有二十萬人以上。唐朝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國移民外,還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僅日本的官派公費留學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幾百人。民間自費留學生則遠遠超過此數。這些日本留學生學成歸國後,在日本進行了第一次現代化運動——“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國化運動,上至典章製度,下至服飾風俗,全部仿效當時的貞觀王朝,使處於原始部落狀態的日本民族憑空躍進了一千年。唐朝政府還設立流所(類似於現在的使館),開放邊境和關口。貞觀時的開放程度,為史上所罕見。

領先時代的政商製度

貞觀時期的政治普遍比較清明,很少有貪汙腐敗的狀況。皇帝先做表率,下麵的官員自然不敢輕舉妄動。因此,各級官吏安守本分,一心為公,濫用職權和貪汙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曆史上的最低點。

唐時實行三省六部製,三省職權既獨立又互相牽製,便於皇帝統治。中書省發布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於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後報皇帝批準,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布詔書。詔書發布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布。隻有門下省“副署”後的詔書才能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規定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後才能生效。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很有點類似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可謂是領先時代潮流。

貞觀時期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不歧視商業的時期,非但如此,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因此,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的進展,許多新興商業城市崛起。當時世界著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涼州。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直言納諫

貞觀的繁盛,除去國策的原因外,唐太宗本人的器量和識人之明也是重要因素。他不拘一格地選用人才,給予他們極高的禮遇及信任。並且從諫如流、廣開言路,因而能臣名將輩出。他和他的謀士團隊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等人,組成了一個高效、廉潔、睿智的管理班子,互相勉勵督責,兢兢業業從事國家建設,獲得空前成功。唐太宗時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納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