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們商議後,決定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來判砍去腳的改為打五百板子;原來判割鼻子的改為打三百板子。漢文帝就正式下令廢除肉刑。這便是“緹縈救父”的故事。
緹縈上疏救父的孝行,萬古流芳,成為後世孝道的典型。而漢文帝的仁厚,也為後世所稱頌。
久病床前有孝子
文帝對他的母親薄太後也是非常孝順,從來不曾怠慢。
有一次,薄太後患了重病。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可漢文帝卻以實際行動讓人們看到了什麼是“孝子”。薄太後臥病三年,漢文帝一直親自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他都要先嚐一下,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
漢文帝對母親的孝行,使之成為天下孝子的典範,被列為“二十四孝”第二孝。
公元前157年夏,漢文帝去世,終年四十五歲。
帝王術啟蒙
百善孝為先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一個人無論處在什麼樣的位置,都應該在父母麵前保持謙恭的姿勢。
有一個很著名的廣告:
已經小有成就的兒子惹母親生氣,他像個孩子一樣彎下腰來靜靜承受母親的怒氣。
這個畫麵感動了無數人。越是本質的東西,反而越容易打動人。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在接受訪問時,主持人問到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你今天的成功是由於什麼?”他想了想說:“是因為我的母親。”當時所有人都動容了,紛紛安靜下來聽他往下講。他說:“我的母親身體不好,就在多年前,她做了手術,醫生說為了調養她的身體,建議我每天給她買一個西瓜。可那時候一個西瓜要十幾塊錢,這個數字對當時的我來說很有壓力。因為我的單位效益不好,妻子又要跟我離婚,我正是焦頭爛額的時候。可母親的病要養,我就狠狠心,咬著牙辭職了,並且四處借錢開了一個店麵。我當時想的很簡單,隻希望能掙出給母親買西瓜的錢。中間經曆了很多事,很多次我差點就支撐不下去了。可我一想到母親的身體,她每天必須要吃一個西瓜,我就知道無論怎麼難都要撐下去。所以我一直覺得,我能有今天是因為我的母親。”
很多人都哭了。這個男人的話很樸素,當初的出發點也很樸素,可正是這份樸素成就了他的事業。孝心是我們回饋給自己的一份溫暖。如果世事貧瘠、人心荒蕪,我們還能回家,把最多的愛給父母,讓他們平安喜樂。也許我們一輩子都難以賺到足夠的錢,可以讓父母活得灑脫,可這並不影響我們孝敬父母。而我們想要孝敬父母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 關心父母的飲食起居
讓他們吃好、喝好、住好,這是必需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父母年紀越大,為了健康著想,就要遵守一些禁忌。在有利於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應變著花樣調理他們的飲食,要既營養又不影響到健康。
2. 關注父母的疾病
人上了年紀,身體機能就會退化,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毛病。作為子女,應該隨時注意父母的身體狀況,定期帶他們檢查,並留意他們的生活細節,做到防患於未然,減少病痛。
3. 奉養父母的“精神”
這才是最關鍵、最“實用”的部分。孝順必須是實質的,而不是表麵的。除了物質生活不虞匱乏,給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安樂也是孝順的表現。
悅親是養親第一要訣。使父母常生歡喜心,可以增進他們的健康,這是壽親之道。在父母麵前萬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我們過得好,也是對父母的報答。因此,無論我們的環境順逆,都應該盡量克製,不讓老人操心。
工作之餘,多抽點時間陪伴父母。聽他們說說話、發發牢騷,逗他們開心。
對他們的喜好應尊重並支持。常言道:“順”強過“孝”。上了年紀的父母尤其喜歡“聽話”的孩子。
幫父母找點事做,讓他們有件“忙碌”的事,從而充實生活。
幫父母開闊眼界,安排次旅遊、給他們讀報講新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但這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有的老人不喜歡走得太遠,也無須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