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訪靈通山
遠遠看見靈通山時,已是黃昏。
靈通山明顯不同於它周圍的山,它周圍的山,都是平緩地延伸向遠方,有著流暢的線條,惟有它突兀地站立著,高大陡峭,嵯峨嶙峋,氣勢不凡,呈現出陽剛之美,那是它以靈通岩為中心,七峰十寺十八景特有的氣質。未到山前,已然心生敬畏。
車子穿過平和縣大溪鎮,一直向前開,越是開向山的腹地,路就越陡,彎也越急,人隨車動,左右搖晃。路兩邊的雜樹和竹蔥蔥鬱鬱,從鵝黃到深綠,相互交錯,層次分明。
到山門口,天色黑下來。從停車場到主景區擎天峰靈通岩旁的招待所,需走近千級石台階路。我和先生拉著三歲的航兒,撿拾著台階,匆匆而上。有上弦月,台階在月色下閃著幽幽白光,小蟲在草叢裏低吟淺唱,泉水在岩石上嘩啦啦流淌。樹,石頭,山,涼亭,還有我們,和愈來愈深沉的夜融合在一起。有野花的氣息撲麵而來,是山裏的夜散發出的體香,城市裏,是聞不見的。仰頭,透過濃密的枝葉縫隙,看見高大巍峨的崖壁上有點點燈光,那就是靈通寺了吧!我拿出相機,想拍下懸崖和它額頭的月,卻拍成一團模糊的影子。有些風景,是隻能留在記憶裏的。
三十分鍾後,走到一處平台,半月形,外側有半人高的圍牆。依圍牆向下俯看,遠遠近近的山,在月光裏朦朧纏綿。山間散落著大把大把的夜明珠,是村鎮人家的燈光。平台內側,有開口向左的V字形樓梯,垂直依在崖壁上。手扶鐵欄杆,小心翼翼登上水泥台階,像脫離了凡塵俗地,走在半空中。十幾米處的樓梯盡頭右轉,是建在天然崖洞裏的靈通寺。靈通寺始建於唐,磚木結構,飛簷鬥拱,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山門有對聯,“靈光遐邇山絡繹;通洞幽明日瞳矓”,巧妙地嵌了“靈通”二字。一進深的大雄寶殿在洞內,鍾鼓樓在洞外,整個寺宇以山石為基,就洞起屋,內牆為石壁,上有危岩,下有深淵,頗有懸空寺模樣。殿內供奉法相莊嚴的彌陀三寶和觀音菩薩,兩旁是姿態各異,舉止傳神的十八羅漢。彌勒佛自然是大肚依舊,笑容依舊。整個建築以紅為主色,在暗夜裏的燈光下,更顯得金碧輝煌,神秘縹緲,疑入仙境。不由得讚歎自然造化,也讚歎人類的聰明智慧。人與自然,配合得如此巧妙和諧,天衣無縫!
穿寺而過,是招待所。同學已等候多時。二十一年不見,他們似乎都沒什麼變化,音容笑貌,還是那些毛頭小男孩兒的模樣,親切,自然,恍如回到青澀的少年時代。吃過飯,約好第二天早上去擎天峰頂看日出,也就早早休息。
早上四點半,大家彙合好,沿招待所後麵的山路右行,去擎天峰頂。
月已不見蹤跡,深邃的天幕上,鉛黑色的雲層間隙裏,有幾顆星星忽閃忽閃,村鎮裏的燈光也忽閃忽閃。那些燈一夜長明,是為了照亮夜行人的路吧。我看著那些燈光,心裏湧起溫暖。石台階隱藏在黎明前的黑暗裏,需小心辨認。蟲子的叫聲稀落了很多,我們的對話輕聲細語,怕驚醒沉睡的山裏的一切。
沒走多久,見路左有鋼管焊的天梯,直貼在刀削斧劈般的崖壁上,崖頂需使勁仰頭才見。以為就是擎天峰,大家一個個輪流往上爬。好不容易爬上梯子盡頭,卻發現前麵是斷路,又費半天勁下來,繼續往更深的山裏走。可見,人在旅途,很容易被一些假象迷惑。天色漸漸亮起來,看得見石頭和樹的模樣了,路卻越來越難走,從崎嶇狹窄的台階路,變成山洪衝擊成的亂石路。亂石路在山穀中間,兩邊是高不可攀的懸崖。樹很高,枝葉濃密,難見天日,有早起的鳥兒高聲鳴叫。想象山洪從這裏奔騰而下,那摧枯拉朽的壯觀景象,心中悚然。行走間,一塊無比巨大的落石擋住去路,擋住我們頭頂的一線天,它夾在兩座山峰中間,好像隨時都會滾下來,頓時心生恐懼。一段護欄,把我們引到巨石左下方,有天梯夾在半米寬的岩石縫裏,直貼在光滑的石壁上,隻容一人通過。爬上天梯,後麵的路更難走,不時有同樣的天梯出現。人在梯上,會想起人生,人生也有難走的路,需小心,需努力,需執著,而且,一些天梯是隻能自己搭的。我三歲的航兒,在梯子上格格笑,無知者無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