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林寶湖漾佛光(1 / 2)

芸林寶湖漾佛光

因為霧靄的緣故,從南安英都芸林村看龍湖山,是個朦朧的影子。這種朦朧,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仙境的美好——若此時上去,也會成為仙中一員吧!這樣想著,竟迫不及待起來。

車子在芸林村街巷裏遊走,遊過古厝新屋,遊過三角梅,遊過芭蕉樹,遊過晚稻散發出來的清香,遊過彎曲的山路,遊過成片的芒花。芒花,在微風裏舞著灰白色的笑容,是一種悲壯,蒼茫,野性的美,讓人禁不住想去擁抱親吻。而車子卻隻管向前遊去,轉幾個彎,停下。

陽光穿過霧靄,像一隻巨大,溫暖,透明的手,撫在龍湖山上,撫在龍湖山懷抱裏的寶湖岩寺上。坐南朝北的寶湖岩寺,以紅色為主調,層次分明,精巧別致,描金繪彩,雍容華貴。屋頂之上鳳翔龍舞,各路仙人姿態各異,遙相呼應。整座寺院在翠圍綠繞,鬆濤竹浪,楓葉流丹中如真人坐禪般入定。也像個孩子,依在母親柔軟舒適的懷裏酣然入睡。

站在岩前的台階下,仰望,彌勒佛一如既往袒開胸懷坐在山門內,以亙古不變的笑容,迎接四方朝聖者。那笑容和法身一樣是金色的,帶著陽光和火的性格,如春風般散開去,讓人感覺到放鬆與溫暖。縱然心中有諸多憂愁苦悶,在這樣的笑容裏,也會在頃刻間煙消雲散吧!

一個台階一個台階攀上去,一步一虔誠,穿過四大金剛的注視,來到彌勒佛身邊。心,在佛的笑容裏融化,像在旁邊的香爐內燃燒過,濾去世俗,留下的,是無邊無際的對茫茫蒼生的愛。依在佛旁南望,目光擁抱住的,是起伏的山,青翠的樹,潺潺的水,層層的田,綿延的屋。這片廣闊無垠的沃土,蘊藏著無限勃勃生機,恰似寶湖,又勝似寶湖。

轉過山門,是正殿。由清道光14年(1834年)安溪知縣劉摳親筆題書的“寶湖古地”牌匾,高懸於正門之上,讓人聽見寶湖岩寺走過曆史的足音。小巧的長方形天井裏,精致的銅香爐內香火點點,縹緲的煙霧盤旋而出,繚繞於殿宇內外,如身著霓裳的仙女。抬頭望,天井似一扇窗,將殿後的高山碧樹和藍天白雲含住,人心也跟著朗闊起來:不管身處什麼逆境,隻要將心開一扇窗,便可閑看日出日落,天遠雲悠。殿內供奉的彌尊三寶和菩提祖師正襟而坐,麵相豐滿,莊嚴肅穆,目光洞穿茫茫宇宙,從遠古看到現代,從現代看到未來,讓人不敢也不能隱瞞內心的一切齷齪。佛前的兩座功名燈燈火長明,一盞燈是一顆虔誠的心:放下邪念,便有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功德。左邊通向禪房的三道門敞開著,形成一條長長的走廊,走廊裏灑滿陽光——不,是佛光,這是一條通向佛心的路。

向右穿過接待室旁的後門,拾階而上,是後殿。這是整個寺裏最開闊的院落,緊依山崖,兩根灰綠岩的盤龍石柱,和十幾根題著燙金對聯的花崗岩石柱,撐起一座金碧輝煌,雕梁畫棟,寬敞明亮的大慈大悲殿。千手觀音端坐正中,麵目和善,優雅安祥,雙眸如清泉,將人心洗滌得空明澄澈,不染一絲塵埃。十八羅漢分列在院兩邊的紅羅帳內,姿態各異,表情各異,似在講經說法,談古論今。悠然忘我的境界裏,不知幾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