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泉寺洗心記(1 / 2)

慧泉寺洗心記

暮春時節,又來到佛教名地楊梅山,探訪距雪峰寺二裏之遙的慧泉寺。

細雨初歇,空氣澄澈濕潤,柔軟潔淨,一呼一吸間,如股股清泉淌過五髒六腑,感覺到淤積在體內的世俗汙濁,被衝刷得分崩離析,慢慢消逝於無形。整個人刹那間空靈通透起來,像路邊桔園裏的桔子花,纖巧潔白,輕盈曼妙,散發出陣陣幽香。目光所及都是綠色,無邊無際,從四麵八方洶湧而來,隻在腳前留下一條窄窄的石頭路。石頭路古老陳舊,起起伏伏,崎嶇蜿蜒,在高大濃密的樹林間向前延伸,雖看不見盡頭,卻知道隻要跟著走,就能到達柳暗花明處的慧泉寺。路上石頭呈不規則形,看似隨意卻是有序地排在一起,或大或小,凹凸不定,走得久了,腳底有一種麻熱的感覺,渾身的細胞都舒展開來,像走在天然的按摩器上。有落葉堆積於路麵,或腐朽或枯黃,相互交疊,不知經年,恍然如人生,春夏秋冬,生生落落,亦不過是自然規律罷了。

同行者,有的走在前麵,有的走在後麵,他們被密樹擋在咫尺天涯外,正如山林間的鳥兒,但聞其聲,不見其影。不知道有多少鳥住在山林間,每隻鳥都是歌唱家,每棵樹都是舞台,每片樹葉都是幕布,卻遍尋不見歌者容顏,隻有充滿激情的歌聲連成一片,或婉轉曲折,或高亢嘹亮,啁啾不絕,把寂靜的山林唱得更寂靜,像外表文靜的人,卻有一顆異常活躍的心。

不經意間回頭,見一黃袍僧人,束傘為杖,目不斜視,低頭疾行,很快便超過悠然四顧的遊客,消失在綠樹掩映的小路深處。耳邊傳來山泉走過的腳步聲,叮叮咚咚,嘩嘩啦啦,清脆悅耳。泉身時而藏於密林,時而伴路同行,又因雨而豐滿,有水溢上路麵,需小心,才不會踩濕鞋子。上一斜坡,路麵更顯濕滑,先前見過的黃袍僧人,正彎腰在路邊選擇合適石塊,顧不得自己鞋子被打濕,搬到泉水橫流處做墊腳石。踩著這些石塊,穩穩當當走過濕滑處,不覺心生溫暖和感激。出家人慈悲,渡人身,亦是渡人心。

繼續往前走,古木參天處藤蘿纏繞,更顯路的深邃與幽靜,能聽到黃葉落地的聲音。忽見路邊一石,上刻描紅“心”字,如人靜臥,穩重祥和,自在安然。有同行者歡喜不已,手舞足蹈一番,站在石旁與心合影。因鋪墊腳石落後的黃袍僧人剛好趕上來,朗然一笑說:“你的心在,這顆心就在,你的心不在,這顆心就不在。”言畢飄然而去。望著他的背影,發一會兒愣,思忖半響不得要領,終是悟不出此語暗含何種天機。

帶著疑惑默默前行,出密林,豁然開朗。天空白雲蒼茫,山頂白霧彌漫,旋轉翻騰處,縹緲而神秘。路右山腳巨石成群,石頂有木屋,石邊有欄杆。其中一石形似鯨魚,上刻描紅“飛鯨”。飛鯨自有來曆:當年,觀音菩薩從南海到楊梅山慧石上講經,便是乘鯨而來。四方菩薩或乘大象,或乘龜,或乘蛙,一起來聽經。眾菩薩走後,坐騎皆化為石,在慧泉寺周圍形成仙境般奇異景觀。飛鯨石附近有桔林,一村婦正給桔樹施肥。凡果結在仙境,也便占了仙氣,如此仙凡相融,自是妙緣天成。

路依舊迂回曲折,正不知林木森森何處是盡頭,眼前出現一座古樸拙雅的石砌山門。穿門而過,再走一段清幽小徑,枝葉掩映間露出一角白牆,牆前崖下有放生池。沿池旁陡峭石階上去,便看見慧泉寺全貌。慧泉寺始建於唐大和年間(公元827年-835年),穿越千載曆史風煙,時興時廢,是楊梅山十八座寺廟中曆史最悠久的。眼前所見是近幾年重新修建,寺名為弘一法師所題。整個院落是皇宮體建築,三開間,兩進深,雙護厝,燕尾屋脊,灰瓦紅磚白石,色彩協調,小巧精致。香煙繚繞處,觀音,文殊,普賢眾菩薩麵目祥和,法相莊嚴,由不得心生敬畏。寺旁有千年古井,井水甘冽清幽,名曰慧泉,寺名亦因此而得。泉由山生,寺因泉名,順其自然,渾然一體。慧泉寺雖修建最早,其規模和擁有高僧數量,卻都不及統領山中諸寺的雪峰寺,然而兩寺為鄰,又都從十八座寺廟中留存下來,兩相照應,一脈相承,成為楊梅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