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作休息,別慧泉寺原路回轉。山門外另有小徑,僅容一人通過,舉頭難見天日,需小心才不會碰到樹葉枝杈。路盡頭別有天地,以自然景色稍加布置,休閑椅,吊床,體育器材,可隨自己喜好選擇。有夫妻樹,五子登科樹,還有一些勵誌悟語,都是勸人以和為貴,以善處事,知足常樂。可見創建者之用心。
再過飛鯨石,走近細瞧,見石下有洞,沿洞內石階上去,原來就是明代佛化禪師修行住的石室了。石室在天然洞穴基礎上稍加修整,加門加窗,雖不及雪峰寺太虛法師所居太虛洞寬敞精致,卻也自有一番境界。佛化禪師長年在此修行,至清代,有和他同法號者亦在此修行,也算是機緣巧合了。
此時,室內陳設簡陋,鑿壁為龕,供奉釋伽牟尼佛像,香案之上煙霧嫋嫋,洞頂潮濕,不斷有水滴落下。案前站了三四人,其中一個正是黃袍僧人。聽見他說:“既來到山裏,就要把心帶來,若在山中還想著山外萬千煩惱事,便沒有任何意義,不如不來。”於是恍然大悟,才明白他之前在臥心石旁所說便是此意。又聽他列舉來楊梅山者,但凡滿懷虔誠爬到山頂,以後都心想事成。不覺後悔剛才沒繼續往上爬。有攝影愛好者要為他和石室拍照,他斷然不肯,說自己修行還不夠,不能留影。於是心內釋然:人貴有自知之明,境界不同,達到的高度也便不同,剛才沒爬到山頂,不是爬不到,而是因為目標隻是慧泉寺。室內有一原木茶幾,幾麵上三個年輪外圈相切,正是一樹分三枝最微妙部分,如佛打座,令人驚歎!僧人說,這本是放在柴房當柴燒的樹根,他發現後要來做成茶幾,是千載難逢,需要很深的慧緣才能遇到的,言語間滿是欣喜。僧人有雙慧眼,變柴為材,成就與幾的緣。
交談間,才知僧人法號道良,在石室修行三年,並將繼續修行下去。人有恒心方能成事,這樣的執著令人敬佩!臨別,道良法師贈每人一本佛經,說可保平安,可辟邪消災。想今日從雪峰寺到慧泉寺路上,不早也不晚,四遇道良法師,見他疾行,鋪墊腳石,說禪語,解禪語贈佛經——這樣的巧合,是多少世修來的佛緣!
手握佛經,站在綠蔭深處,回首飛鯨石下陋室,心經慧泉滌蕩,更加清明澄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