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院門,還不曾進入大殿,隻是站在殿堂圍成的四合院裏,就已經感受到佛無處不在的目光。捂住怦怦亂跳的心,感覺到虔誠汩汩升起。包裹在這樣的目光裏,包裹在繚繞的香煙和陣陣梵音內,便覺得自己是平安和幸福的,這平安和幸福,會相伴一生一世。
隨著腳步的移動,景物的變換,心中那個疑惑打成的結,被一隻靈巧的手,慢慢的,一點點地解開——
雪峰寺從南宋走來,近千年的歲月,幾經興衰,曆經滄桑,各任住持苦心經營,接待了無數善男信女,留下無數名人來訪的印跡。我看見他們穿著各式各樣的衣裳,穿梭在殿堂裏,在佛前焚香叩拜,在禪房與住持談經說法,在寺內外吟詩作對、揮毫潑墨。那些飛揚靈動的詞句,化成燙金的字,在匾額,廊柱和摩崖上熠熠生輝,讓人感覺到雪峰寺曆史的厚重與飽滿。
華嚴殿後左側,靠青山、伴古木、依修竹、小巧精致的晚睛亭,就是為紀念三老在雪峰寺會合而修建。太虛洞和轉逢塔也因此得以重修。
那是1929年歲次已巳除夕,弘一法師和太虛法師不約而同來到雪峰寺,和當時的住持轉逢和尚挑燈夜話,共迎新春。那一夜,禪房內燭火通明,香煙繚繞。三位高僧談笑風生,講經說法,妙語如珠。祥瑞之氣從禪房溢出,充滿整個楊梅山。這段千古佳話與奇緣,刻在晚晴亭內的石碑上,與亭左巨石上太虛法師的即興詩相呼應,讓那個山水也為之動容的日子清晰如昨。
晚晴亭旁有山路,崎嶇蜿蜒在遮天蔽日的林木中。沿路到半山腰,便是太虛洞。太虛洞本為天然洞穴,民國17年戊辰,陳敬賢、蘇慧純在洞口砌牆成屋,起名太虛洞,供轉逢和尚居住。因此,太虛洞是善緣結的善果。此時,洞旁綠樹成蔭,藤蔓攀延,野花點點。洞前是階梯狀茶園,茶香撲麵,視野開闊,如農家小院兒般親切隨和。透過洞內大小不等的石縫,可看到綠樹與藍天。住在這樣的環境裏,與大自然共眠,心胸會與天地一樣寬廣無邊吧!
沿洞前小路往右拾階而上,是轉逢舍利塔。岩石砌成的塔身靜靜地站在平台上,看日出日落,聽林濤鳥鳴,任風吹雨打,時光荏苒,佛心永在。
世間萬物,形成皆有因,而雪峰寺名稱的由來,是因了唐朝義存和尚的孝心。義存和尚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著輝煌業績和顯赫地位,是福建閩侯常年積雪的雪峰山上雪峰寺的開山祖師,被尊稱為“雪峰和尚”。他的家鄉在楊梅山下的湖宅宮田村,父母去世後合葬在楊梅山下,俗稱“白馬墳”。義存曾在墳前結茅守墳並修行。北宋徽宗時,學官黃祖舜在墳前豎碑,上書:雪峰父母墳。南宋淳佑三年,天賜和尚在墳旁築庵梵修。後經一再擴修而成雪峰寺。
雪峰父母墳在寺院西樓後,曆經千餘年滄桑,見證了雪峰寺的成長,發展,壯大。兩位老人生前是友僧親佛的善人,義存禪師因此與佛有了不解之緣。如此善生佛緣,孝生寺緣,源遠流長,法水長流。
我知道,隻這麼匆匆一瞥,是不能觀雪峰寺景之萬一的,但就是這麼匆匆一瞥,雪峰寺的影像已深植在我的腦際,再也抹不去。離開的時候,下起小雨,雨滴灑在楊梅山上,灑在雪峰寺上,灑在我豁然開朗的心上。
雪峰寺,正如碧海之上的慈航,佛光閃爍,普度眾生,恩澤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