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瀨清水岩記
柔軟的冬日陽光,穿過淡淡的霧氣,照在玉枕山上。山上林深樹密,草葉繁茂,數不清的鳥兒低吟淺唱,猶如天籟。
風吹林動,樹影搖曳處,見兩孔龍蝦目清泉,以泥石砌成圓形,隔喬界石相對而臥,一刻“劉仲春建”,一刻“喬井流芳”。唐朝時期的泉,與民國時期的人,因善結緣,融為一體,留下千古佳話。泉水澄澈純淨,甘甜爽口,可明目,可降火,像乳汁,又像一雙洞察世事的慧眼,在玉枕山上,和清水祖師,和觀音菩薩,共佑十方平安。
因泉而名的清水岩寺,依山傍泉,參禪入定,從唐朝一直到如今。土黃色圍牆連著門廊,遮起小巧的寺院,東西護厝為伴,祖師殿坐北麵南,龍脊飛簷,屋頂灰瓦,廊下藍牆,山水花鳥繪於其上,似大拙,卻藏大雅。殿門口,左懸晨鍾,右懸暮鼓,香煙繚繞間,梵音響起,有泉水叮咚,有桂花含笑,清香嫋嫋。
門廊前,大理石圓柱,和灰綠岩鏤空盤龍柱撐起的大雄寶殿,雖不曾完工,卻已見其高大雄偉,金壁輝煌模樣。屋脊上,小鳥欲展翅,龍昂首,麒麟騰空躍。四麵牆上門窗,殿內分列兩旁的十八羅漢,端坐蓮花台上的彌陀三寶,都是由樟木精雕細刻而成,未曾走近,早聞木香陣陣,不覺心明眼亮,神清氣爽。
殿門前有放生池,左如意,右吉祥。紅色,桔色,灰色,還有黑底白花紋的鯉魚,在砌了天藍色磁磚的池內遊弋。它們相互追逐,旋轉成圓形,不分頭尾,循環往複,悠閑自在,像流動的太極圖,寓意深遠,禪機無限。
吉祥如意池前,寬闊的廣場邊,精致輕盈的足友亭,足華亭相對而立。依石欄,向南望,眼前一片空曠。隔了霧氣的遠山,還有村鎮田地,蒼蒼茫茫,飄飄渺渺,虛實不定,由不得心生恍惚,疑若仙境,不知天上人間。
廣場之外,108級石台階時分時合,順山勢而下,一直到題了佛光普照的牌坊式山門前。站在山門處,回頭向上望,彌勒佛笑臥台階中間的蓮花寶座,四大天王各執法器,分立台階兩旁的高台上。笑與威嚴,正如自由與規矩,在此處相互包容,合二為一,張馳有道。這,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呀!108級台階,陡而不險,上與藍天白雲相接。冬陽穿雲破霧,如佛光,灑在人身上,頓覺天宇之大,人如螻蟻,自當日日三省,莫負了匆匆幾十年,光陰似箭。
過山門,沿路左去,再向左拐個彎兒,見兩塊巨石依在山腳,一書“孝”,一書“愛”,朱紅色大字,在綠圍翠繞中鮮豔奪目。經字向右走,栩栩如生的二十四孝石雕像,依續排列開去。走在這樣的孝心之路,心境跟著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萬千思緒,難以平息。常言“堂上二老就是佛”,人知愛才知孝,知孝才知善,為人子女,應知父母恩,應報父母恩,若不孝敬父母,日日燒香拜佛又有何用?
經孝心路,上達觀景台,霧氣依然在,遠山隱隱,村鎮隱隱,心卻是開朗的。再濃的霧氣,也是遮不住佛光的呀!放眼望玉枕山,見清水岩寺,佛光普照,大孝大愛無言,龍蝦目泉長流千古,恩澤遍及天下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