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分享,讓愛的陽光驅散陰霾 忍耐,讓煩惱經過不留痕(1 / 2)

第十一章 分享,讓愛的陽光驅散陰霾 忍耐,讓煩惱經過不留痕

對憂鬱者來說,傾訴是一種很好的宣泄和紓解,學會傾訴,負麵情緒才不會長久地存留在心裏,給心靈造成重負。

研究顯示,人對不良情緒的克製,或者鬱悶壓抑時,會對身心健康帶來重大傷害,也會出現相關心理與生理的不適症狀。而長此以往,這種表麵上逆來順受、毫無怨言,內心卻怨氣衝天、痛苦掙紮的人與疾病的相關性將會越來越大。所以,適時的傾訴是避免身心受損的不錯選擇。

但是,傾訴有很多的決定條件,比如傾訴對象要可靠,能夠給你提供建議,並且能夠為你的傾訴保密,等等。

而忍耐則完全是一種自我行為。這裏的忍耐並不是明明心中有氣,也裝笑臉。而是接受現實,保持韌勁,堅持信念。這種堅持是對黎明的渴望,是對黎明前黑暗的一種強大抗爭。

對憂鬱者來說,忍耐就意味著他們多了一份堅強,少了一份自暴自棄;多了一份力量,少了一份放棄;多了一份積極,少了一份消極。對他們來說,忍耐不是硬扛壓力,而是自我內心的一種化解,更重要的是不放棄希望。隻要不放棄希望,渴望重獲陽光的心才能盡早走出陰霾。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忍耐是一種成熟的涵養,更是一種以屈求伸的深謀遠慮。“吃虧人常在,能忍者自安”,凡事能忍者,懂得控製自己的情緒,懂得理智地麵對問題,不會被別人所左右,也不會被自己的情緒牽著鼻子走。

忍耐並非懦弱,而是在從容之中冷嘲或蔑視對方。唐代高僧寒山問拾得和尚:“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答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之,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這種大智大勇的生活藝術,用老子的“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這句話來評論恰如其分。

忍耐也是一種強大的抗壓能力。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則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作《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自己也是因宮刑而後著《史記》。想必這樣的壓力,甚至是屈辱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承受的吧!但是,忍耐讓他們既明哲保身,又能以屈求伸,最終做出了超人的成就。

如果不具備忍耐的抗壓能力,就會導致社會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如果再加上個性脆弱的話,在遇到壓力的時候就容易走極端。有一位在私營企業做財務的女士,老板要求她在賬目中做手腳。她雖被迫答應,但心理負擔一天天加大,又不想告訴家人,整夜失眠,最後患上了憂鬱症。

忍耐是一種極強的承受能力,具備這樣的能力,在遇到壓力時就不會半途而棄。忍耐也就像一塊巨大的海綿,讓壓力的重擊消於無形。

有一位年輕人畢業後被分配到一個海上油田鑽井隊工作。在海上工作的第一天,領班要求他在限定的時間內登上幾十米高的鑽井架,把一個包裝好的漂亮盒子拿給在井架頂層的主管。年輕人抱著盒子,快步登上狹窄的、通往井架頂層的舷梯,當他氣喘籲籲、滿頭大汗地登上頂層,把盒子交給主管時,主管隻在盒子上麵簽下自己的名字,又讓他送回去。於是,他又快步走下舷梯,把盒子交給領班,而領班也是同樣在盒子上麵簽下自己的名字,讓他再次送給主管。

就這樣,這個盒子被來回送了好幾次,年輕人已經很憤怒了,他有一種被人戲耍的感覺,好幾次他都快忍不住要發作了。但是,他忍了下來,他想看看領班和主管到底要耍什麼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