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曾國藩中了舉人,那個同學知道了,大怒道:“這屋子的風水本來是我的,反叫你奪去了!”其他的同學都替曾國藩打抱不平,但是曾國藩自己卻和顏悅色,毫不在意,勸住同學,安慰同室,沒事人一樣。
曾國藩的一生都保持著低調的態度,麵對同學的無理取鬧,他就像個從容大度的看客一般,不但沒有生氣,而且還滿足了同學的無理要求,這更體現了他的大度,也使那位同學的胡攪蠻纏變成了一種自取其辱。
對付小人,首先我們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千萬不能因為對方的卑劣行徑而使自己情緒大亂。《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人在沒有產生喜怒哀樂等這些情感的時候,心中沒有受到外物的侵擾,是平和自然的,這樣的狀態就是“中”。在處理各類事務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在心理上產生反應,發生各種各樣的情緒變化,並且在表情、行動、語言等方麵表現出來。如果表現出來的情緒恰到好處,既不過分,也無不足,而且還符合當事人的身份、不違背情理、適時適度、切合場合,這樣就達到了“和”的境界。
控製情緒不等於壓抑自己的情緒,不是麵對一些小人的卑劣行徑,我們一概裝作沒看見,自己生悶氣,更不是沒有原則地放任自流。在必要時,我們必須堅持自己的立場,鏗鏘有力地表達自己的意願。
牛津大學的威廉弗沙博士是當今知名的心理學家,他說:“你有什麼需要,不妨大膽提出來。如果對方做了些你不喜歡的事情,告訴他,若你覺得很生氣,須保持冷靜。”不要讓他人剝奪你快樂的權利是保護自己權益的先決條件。
此外,我們還可以采取其他的方法來對付小人的卑劣。
1. 適當還擊。比如在職場,總有人仗著自己的老資格,欺負新來的員工。在工作時,他們挑挑揀揀;爭功時,他們則大包大攬。麵對這樣的小人,除了忍讓,還需要適當反擊,讓他們知道適可而止。其實,他們也不是有恃無恐的,隻是把你的忍讓當成一種軟弱可欺。不妨打開天窗說亮話,理屈詞窮後他自會有所收斂。
2. 置之不理。有些人愛搬弄是非,在別人背後蜚短流長。麵對這樣的小人,最好的對付方法就是置之不理。清者自清,他們的說辭本身就是道聽途說、添枝加葉捏造出來的,你的辯解對他來說就變成了欲蓋彌彰,隻會助長他們的囂張氣焰。
3. 分清界線。對那些心術不正,品行不端的人,你不必和他們爭辯,也不用忍氣吞聲,直接和他們劃清界限是最好的方法。這樣的人即使你不招惹他們,他們都會到處等著揪你的小辮子,打擊別人以滿足自卑帶來的變態虛榮心。所以,和這樣的人要堅決分清立場,不給他們任何機會。
特別要提示的是,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要與人爭論,更不要與人爭吵,因為爭論永遠沒有贏家。首先,它會讓自己的心情失控;其次,你會憑一腔義憤填膺之氣,徒逞一時之快,往往會得罪人;第三,爭論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把問題弄得更糟。因此,你完全可以敞開胸懷接受不同的意見,來豐富自己的認識,而沒有必要一定要讓對方臣服自己,也沒有必要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
小人就像鞋裏的沙子,很小很不起眼,但如果不清理出來,就會感覺硌腳。因此,感到硌腳倒出來也就罷了,沒必要再一腳踩進土裏。因為,你的目標是邁向成功的漫漫征程,你的對手是有競爭力的人。所以,應該把眼光放長遠一些,在這樣的“小人”身上浪費時間和精力是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