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塔勒醫生得出結論,原來,頻繁的公益活動轉移了奧黛麗?赫本的注意力,減輕了因婚姻、情感生活的不幸帶給她的痛苦,在愛別人的同時,也能給她自己帶來巨大的快樂。
於是,史塔勒醫生推而廣之,選擇了很多樂於公益事業的名人、富翁作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這些人很少有怪癖或其他不良記錄。原來,樂於幫助別人、愛別人能保證人們的心理狀況健康樂觀。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的“基本需求層次理論”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每個人人生的最高目標,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們畢生都在為實現這個需要而努力拚搏。心理學研究證明,在你愛別人的過程中,你首先發現的是自己的生存價值,首先得到的是自我的心理滿足,這就是說,愛別人的過程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
古人說“施比受更快樂”。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一種平等互惠的關係,你幫助我,我就會幫助你。正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所以,我們應該時時幫助和關懷別人,因為我們的幫助,不僅能助人一臂之力,而且能給對方帶來力量和信心,使他們有更大的勇氣去戰勝困難。特別是當一個人遇到挫折,處於逆境之中時,你的熱情相助,將猶如雪中送炭一般彌足珍貴,對方也會“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事實上,對別人的幫助並不需要你有多大的付出,很多時候可能隻是一聲讚許、一次鼓勵、一句應和、一聲回答、一個提醒、一次攙扶……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付出,給對方的是愛,你得到的也同樣是愛,而且還可能是更多的愛。
盧梭說得好:“你要愛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愛;你要幸福快樂地生活,就必須使自己成為一個為人家所喜歡的人;你要人家聽從你的話,就必須使自己值得人家尊敬;你要愛惜自己的體麵,才能得到人家的稱譽。”
?筵放小人一馬,也是放自己一馬
每個人的身邊都難免有幾個小人,他們到處搬弄是非、挑撥離間,喜歡道聽途說、添枝加葉,乃至落井下石、損人利己、忘恩負義。這樣的人以損害別人的利益為目的,以為打倒了別人,就自然升高了自己。他們看到別人開心,就會渾身不自在,好像別人的開心是用他們的利益換來的;他們看到別人得利,就會妒忌造謠,好像別人的得利損害了他們的利益。總之,他們就是見不得別人好,自己好了還要到處顯擺、招搖。
麵對這樣的人,很多人都會覺得氣憤、討厭,甚至想和他們爭辯、論個短長。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如果這樣做了,反而中了他們的圈套,滿足了他們的小人心理。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激怒你,看你生氣,他們才覺得痛快。你也沒必要生他們的悶氣,因為這隻會給你自己帶來更多的負麵情緒,影響自己的心情,對他們則沒有任何的觸動。
其實,他們這樣的人很可憐,因為他們的心很小,裝不下任何的喜怒哀樂,自己的心情也全憑別人來決定。這樣的人幾乎沒有真正的快樂,所僅有的一點兒快樂也充滿了炫耀的成分。他們挖空心思,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小小的陰暗心理。
中國有句俗話叫“大人不計小人過”,麵對這樣的小人,作為“大人”的我們幹嗎要和他們一般見識呢?“大人”們之所以成為“大人”,就是因為他們有著很好的修養和品德,有著正確的處世和為人方式。正因為這樣,他們才會有容人之量,才不會被“小人”的行徑影響自己原本不錯的心情。實際上,我們放小人一馬,也就是放了自己一馬。
所以,麵對那些無足輕重的小事時,你不妨試試這樣做——像一個寬容的觀眾一樣,欣賞他拙劣的表演。你的閑庭信步也會讓對方為自己的行為並沒有產生預想的效果而氣急敗壞。
曾國藩的一位同學性情比較暴躁,有一次,那個同學看到曾國藩的書桌放在窗前,就說:“我讀書的光線都是從窗戶那裏來的,你的桌子擋著我的光線了,趕快挪開!”曾國藩什麼話沒說,就把桌子移開了。曾國藩晚上點燈用功讀書,那個同學又說:“平常不念書,夜深還要聒噪人嗎?”曾國藩又隻好低聲默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