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鬆開手,你可以擁有得更多 努力就行,何必完美(1 / 1)

第十章 鬆開手,你可以擁有得更多 努力就行,何必完美

39歲的秦女士是一所重點小學語文老師,一直忙工作,32歲才生寶寶。兒子5歲時,她就讓其上小學,對兒子的標準永遠是100分。有時孩子考了98分,秦女士都要訓斥:“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了100分,你為什麼考不到……”久而久之,秦女士覺得自己非常失敗,教得了別人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卻十分愚鈍。

一次期中考試,兒子隻考了72分,秦女士悲憤、難堪之餘留了一封遺書,吃了大半瓶安眠藥自殺,幸虧發現及時,保住了性命。

在人們的心中,“完美”就像一個魔咒,讓人們趨之若鶩。

正是對完美的追求,讓人們不能容忍缺陷的存在。很多時候,會因為一點兒的缺陷就讓人們的眼睛偏離了主題,而過度關注缺陷的結果,就是因為遺憾而滋生出怨氣來。

事實上,大可不必。一方麵,正是因為完美很難實現,所以人們才會不斷地去追求,這樣更容易產生動力,進而將事情做得更好;另一方麵,完美並不意味著就能夠盡得萬千寵愛,相反,倒顯得有些不食人間煙火,反而讓人感到了距離,不容易接近。

心理學家戴維德?波恩寫過一個傑出律師的故事,這個律師是個完美主義者,總是害怕犯錯誤或輸官司,害怕同事會因此而不尊重他。然而,他驚奇地發現當他犯錯誤時,同事不僅沒有因此看不起他,反正更加喜歡他,因為他們認為他更像一個普通人。然而,一般人往往容易陷入完美的誤區,以為隻有完美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喜愛,才能贏得更多的讚譽和仰慕,事實說明並非如此。

有一家人有兩個孩子,雙胞胎,都是女孩。妹妹一出生身體就格外弱,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所以得到父母的特別照顧。當妹妹把需要上班的父母累得東倒西歪時,姐姐卻早已自立,成績很好,長相不錯,各個方麵都很優秀,做父母的很放心,對她的事幾乎很少過問。為了引起父母的重視,姐姐越發地希望自己“完美”。然而,事與願違,看著父母對妹妹的重視及對自己的漠視,姐姐突然傷心起來,對父母說:“為什麼你們把一切都給了妹妹?難道我不是你們的親生女兒嗎?”

媽媽聽了很驚訝:“你身體比妹妹好,頭腦比妹妹聰明,一輩子順風順水什麼都不缺,人人都覺得你很完美,人人都羨慕你,你怎麼還吃妹妹的醋呢?”

姐姐聽後恍然大悟,沒想到,正是因為自己優秀得近乎完美才錯失了父母的愛和關注。

一位哲人說:“一味地追求完美,隻會讓自己離快樂越來越遠。與其執著地追求完美不如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並感受其中的美好。”

事實上,生活中各種事物都會以“缺陷”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麵前,完美,隻是一種妄念,在很多時候,追求完美反而會喪失生命的本真,會讓人疲憊不堪。還因為不能達到自己的期望而生出了許多的怨恨,導致自己心情不佳,嚴重者還會心裏失衡。

追求完美縱然是一種美好的精神向往,但在現實生活中,過於苛求的習慣常常使人陷入被動的局麵。追求完美的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生活負責的,殊不知,完美就如同一個陷阱,是一種主觀臆想的無底洞,它沒有標準,無法丈量,隻會讓人徒增煩惱。

杭州靈隱寺有一副對聯做得妙:“一生哪有多如意,萬事但求半稱心。”這句話道出了人生的大道理:人在一生中遇到的不如意之事很多,若是凡事都追求十全十美無異於自找麻煩,反而不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學會欣賞不完美中的美。

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坦然向公眾承認,如果他的決策能夠達到75%的正確率,那就達到了他預期的最高標準。

再進一步說,“完美”並不可愛。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向大學生被試者描述兩個人,他們都有很強的能力,都有崇高的人格。但其中有一個從來不犯錯,另一個有時會犯點小錯誤。要求被試者回答:這兩個人哪一個更可愛?結果絕大多數被試者認為那個有時會犯點小錯誤的人更可愛。

對於一個成熟的人來說,在做一件事情時,首先不應追求完美;其次要努力,要盡力,不能因為敷衍而給自己留下遺憾;最後,還要學會做最壞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