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完美

心理學家說,每個人都會有那麼一點完美主義傾向,所以每個人都會因追求完美而苦惱,你同樣也不例外。

比如,別人都說,讀大學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可是你覺得,自己的大學生活過得一點也不舒服。你家的經濟條件也不錯,不愁學費和生活費,但你一點也不自在。因為你不能容忍自己比別人差,成天努力學這學那。

別的不說,你看到同室的小林歌唱得特別好,還能彈一手好吉他;小王的舞跳得帥呆了;小張寫得一手好文章……你就暗暗較勁,苦練唱歌、吉他、寫作……可怎麼也趕不上。尤其是學習方麵,你盯著第一名的位置已經2年了,可是,你的成績總在四五名上徘徊。因為這,你總覺得自己是跟在別人的後麵跑,非常自卑,甚至連自己喜歡的女孩子都不敢追。

盡管所有的同學都說你是自尋煩惱,說你已經很不錯了,可你還是對自己不滿意,成天都想著做得更好些,更好些……

無疑,你所有的痛苦,都源於你把自己幻想成了無所不能的超人,幻想人世間所有美好的一切都能集中在自己身上,既要成績好,又要會唱歌、跳舞、寫文章……

而不幸的是,你是人而不是神或超人,是人就逃不掉人的局限、人的脆弱以及人的無奈。當你期待中的自己與現實存在著巨大的反差時,當你的追求是個永不能及的目標時,當你發現自己原來也不過是許多人中很渺小的一個時,你就隻能永遠屈服在這美麗的“完美”欲望的魔杖下,成為世界第一累、第一苦、第一不快樂的人。

你希望取得成功的原因,來自於人類文化傳統中最具有自我毀滅性的四個字,你成千上萬次地聽到並使用的這四個字:“盡善盡美”。

事事追求完美,都要拚命做好,表麵上看,的確是一件好事,但實際上,它卻會使你陷入一連串的惡性循環而永不超生,使你陷入一種生活的癱瘓,讓你失望,自責,怨天尤人,止步不前。因為盡善盡美主義便意味著惰性。

生活中經常聽到有的人在說:“我要麼不做,要麼就做得最好。”

但試想一下,如果你做都不做,怎麼會做得最好?如果你總是在為自己製訂一些盡善盡美的標準,那麼你便不會去嚐試任何事物,也不會有多大作為。

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如果打算用“盡善盡美”這一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事事追求完美,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許多努力常常付諸流水。你若強迫自己硬要達到不切實際的超高標準,你就會像下麵故事中的吉姆經理那樣,不堪重負,耗盡精力,緊張焦慮,精神上“傷痕累累”。

吉姆是某公司的業務經理。他辦事極端認真,將所負責部門經營得井井有條。但吉姆不快樂而且非常累,他太在乎員工們做得是否認真,是否完美了。很多時候,吉姆怕他們出錯怕得半夜睡不著覺,尤其是在重大策劃時,下屬交上來的文件吉姆必須要仔細看過,確認無誤才簽字。有時甚至把工作搬來自己重做,做了一遍不放心,還得再做一遍才放心……吉姆感覺自己特苦特累。有時煩透了,真想一走了之。而醫生也已告訴他,他的健康已亮起了紅燈。